王兆悅
摘要:隨著教學改革的深入,素質(zhì)教育的深化,培養(yǎng)學生的能力與素養(yǎng)已成為語文教學的關鍵。表達能力是學生學習能力的體現(xiàn),觀察能力又是表達能力的基礎。有了觀察,才有思考;有了思考,才能更好地表達。有了觀察,才有發(fā)現(xiàn);有了發(fā)現(xiàn),才能更好地創(chuàng)造。因此,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是每一位語文教師的責任和使命,要把它貫穿于教學的始終。
關鍵詞:作文教學;觀察能力;培養(yǎng)
中圖分類號:G427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1-7836(2014)10-0073-02
羅丹說過:“對于我們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fā)現(xiàn)?!睂τ谧鳛槎?,沒有觀察,學生習作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只有善于觀察、善于思考,寫作的源泉才能汩汩滔滔,長流不息。
2011版《語文課程標準》指出,習作教學“引導學生觀察周圍世界,能不拘形式地寫下自己的見聞、感受和想象”,“養(yǎng)成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習慣”;綜合性學習“觀察大自然,觀察社會,用書面或口頭表達自己的觀察所得”。由此可見,觀察能力是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學生作文的基礎和前提?!皢柷牡们迦缭S,為有源頭活水來。”觀察就是汲取生活源泉、獲得作文素材的重要手段之一。因此,提高學生的習作能力要從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的觀察能力著手。
寫作者必須熱愛生活,對生活有敏銳的感悟力。熱愛生活,筆底才會淌出源源清流,妙筆才會生花。觀察生活,發(fā)現(xiàn)生活中的真善美、假惡丑,積累生活,思考生活,才能擁有自己的思想,對周圍的點點滴滴形成自己的看法或獨到的見解。對生活觀察得越細致,則描寫的事物越生動形象。因此,必須培養(yǎng)學生養(yǎng)成觀察感知的習慣。觀察是一種能力,能力的形成要靠在實踐中加以培養(yǎng)和訓練。筆者認為,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力要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一、要以教材為藍本,滲透教育性
語文教材作為教育影響的主要媒體薈萃了名家名篇,它們必然要打上作家的思維方式、觀察方式和情感特征,因此準確地“譯解”和有意識地強化觀察教學,有助于學生體悟觀察效用,學會觀察方法,了解觀察對寫作的意義,提高觀察的自覺性。教師要充分利用教材,在學習課文時進行詳講詳解,引導學生學會觀察。
茅盾的《白楊禮贊》,先總寫白楊樹筆直向上的外形特征,再分寫干、枝、葉、皮四部分的特征,體現(xiàn)了觀察的條理性、有序性?!对诹胰蘸捅┯晗隆纷髡哌x取特定的觀察視角,聯(lián)系烈日、狂風、暴雨不同環(huán)境的作用,七次寫到柳枝,表現(xiàn)了觀察的變換性和持續(xù)性,同時于寫景之中還表現(xiàn)了人物難以主宰自我命運的深刻主旨。朱自清的《背影》,描寫父親翻爬月臺為兒子買橘送行?!芭省薄翱s”“傾”三個動詞,依次對人物進行動作特寫,寫出了年高體胖的父親“手”“腳”“身體”不同部位吃力爬高的艱難,表現(xiàn)了觀察的細膩性和準確性。這些觀察范例,如能結合教學實際認真開發(fā),就能教會學生“觀察之觀察”。
二、要與思考同步,誘發(fā)主導性
人對外部世界的觀察與感受,總是與思考相伴隨的。從哲學認識論的角度看,感性認知(觀察)始終不能脫離理性認識的制約、指導,而理性思考的介入又強化了觀察的敏銳性、深刻性??梢哉f,依憑于觀察,思考才能活躍、高效;結合著思考,觀察才能深入、完備。沒有思考,沒有對認知對象的理性透視,就不能揭示對象的本質(zhì),把握事物的聯(lián)系,分散、孤立、表顯的觀察材料就難以組裝起來,形成情感聚合和思想穿透。所以觀察之余,一定要誘發(fā)主體積極思考。沒有思考,沒有思維之犁對生活的深深耕耘,思維之樹就結不出智慧的碩果。
試想,范仲淹對洞庭美景的再現(xiàn),寫出登樓之感,才有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博大胸襟和“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政治抱負。《醉翁亭記》中如果沒有“與民同樂”的政治理想,僅憑寫景,也不會成為千古美文;《小石潭記》對小石潭景致的刻繪,也是柳宗元“求思之深”、智慧創(chuàng)造的結果;《鼎湖山聽泉》中謝大光從山泉中聽出了生命的旋律,自然的真諦。面對大自然中的萬物,要以豐富敏感的心靈去觀察它們,從而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哲理感悟。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笨鬃尤缡钦f,教師化用孔子的話, “觀而不思則淺,思而不觀則空。”觀察與思考恰如車之兩輪,鳥之雙翼,只有同步運作,才能遠“走”高“飛”。
三、要以方法為導向,注重實效性
方法正確,事半功倍;方法不當,事倍功半。所以,教會學生掌握運用正確的觀察方法,養(yǎng)成他們獨立的觀察能力是至關重要的。在激發(fā)學生的觀察興趣的同時,還要指導學生如何觀察,怎樣去觀察。以觀察樹木為例,既可以讓學生運用總分觀察法,先總觀樹形的輪廓狀貌,再按照一定的序列觀察枝、干、葉、皮的細部特征,從而優(yōu)化觀察思路,提高觀察實效。也可以運用比較觀察法,引導學生觀察不同樹木的形態(tài)、枝干、葉片、皮色、花果和生長習性的差異,從而養(yǎng)成準確、細膩的觀察品格,見人之所未見,察人之所未察,形成獨到的發(fā)現(xiàn)。還可以指導學生聯(lián)系春、夏、秋、冬的不同季節(jié)觀察樹木的生態(tài)與表征,指點他們留心春風、秋雨、月光、驕陽或雪后等不同自然環(huán)境作用下的樹木的變化和特征。這樣聯(lián)系觀察,散點透視,無疑將有益于開闊學生的觀察視野,啟迪他們的觀察思路,使觀察獲得系統(tǒng)、全面、深入的高品位和高質(zhì)量。
為達此目的,就要向?qū)W生介紹一些基本的觀察方法,“授之以學之之法。”(朱熹語)如比較觀察法、遠近觀察法、動靜觀察法、總分觀察法、順序觀察法、移步觀察法、定點觀察法、聯(lián)系觀察法、換元觀察法、特征觀察法、異時觀察法等。然后結合課文教學和實際觀察,指導學生運用這些方法進行觀察演練,使他們在實踐中加深對這些方法的認識與把握。
四、要以訓練為手段,貫穿實踐性
觀察作為獲取材料的手段和來源,遠不是寫作教學的目的和終結,所以觀察、思考之后,還要引導學生投入到寫作訓練的實際過程中去,對材料進行“包裝”,“給思想穿上外衣”。
訓練伊始,要循序漸進,可按由小到大,由分到合,由簡到繁,由易到難的梯次進行,指導學生寫好觀察日記和觀察片斷,即用簡潔的筆墨整合觀察的材料,寫成新鮮、活潑、充實、生動的短文。要先從一物一景一人的單項訓練開始,如寫一件器物,一件工藝品,或?qū)懮剿赵碌茸匀痪坝^,也可以寫班上同學的肖像素描,要求學生細致觀察,準確捕捉,簡潔表現(xiàn)。然后漸次過渡到寫多物多景多人的綜合訓練,如寫一個商場,一所劇院,一座新型建筑,一個群體場面,或春游、秋游、校園景觀等。訓練要一步一個腳印、扎實穩(wěn)健地向前推進。不要好高騖遠,急于求成,追求立竿見影的速成效應,那樣往往只能欲速則不達,煮成令人無奈的夾生飯。應該鼓勵學生勤其練習,自奮其力,持之以恒,這樣日積月累,拾級而上,材料日漸其多,筆墨日漸純熟,思路日漸灑脫,久之自臻佳境。如此,才能使學生切實地體驗到觀察與練習的效益和作用,提高寫作的興趣和熱情,逐步進入得心應手、揮灑自如的自由王國。
當然,教師在強調(diào)學生要注重觀察的同時,還要引導他們運用正確的健康的思想去觀察。讓學生認識到,通過觀察寫出的東西一方面是真實的、發(fā)自內(nèi)心的;另一方面還應是健康的、積極向上的。
五、要以日記為手段,堅持經(jīng)常性
萬事貴在堅持,久而久之成習慣,習慣成自然。養(yǎng)成學生的觀察習慣,就使學生具有了一種觀察的思維。正如嚴復在《幼時記趣》中所言:“見藐小微物,必細察其紋理,故事有物外之趣?!睂W生們在觀察中獲得樂趣,就更促使他們樂于觀察,寫觀察日記是形成長效機制的好辦法。
因為寫觀察筆記可以把觀察到的事物作為寫作材料儲存起來,以備日后作文時用。筆者了解到,有些同學把寫觀察筆記和寫日記結合起來,作文有明顯的進步。因此,筆者提倡學生都應養(yǎng)成寫觀察日記的習慣,這樣在寫作文時就運用自如了。班級可以定期舉行觀察日記的展示和交流活動,這樣有助于提高學生的積極性,也能促進學生觀察能力的提高,形成了良性循環(huán)。
注意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會讓學生的作文水平逐漸提高。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并非易事。因此,應該把學生的作文訓練滲透到學生學習、生活的各個領域。只有不斷從廣闊的生活領域中學會觀察,并不斷提高觀察分析事物的能力,從生活的海洋中汲取寫作的源泉,捕捉寫作材料,激發(fā)學生的寫作興趣,才能使學生寫起文章時左右逢源、興味盎然,才真正做到舞人生妙筆,做天下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