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云飛
〔關鍵詞〕 朗讀教學;成因;認識;重講輕讀;評
價淡化
〔中圖分類號〕 G633.3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4)19—0091—01
一、教師缺乏對朗讀的足夠認識,致使朗讀教學日趨淡化
在我近一年所聽的42節(jié)課中,僅有19節(jié)涉及朗讀,其他半數以上的課都是在“寂然無聲”中“悄悄”進行。即使是這不足半數的“朗讀”課,有的也沒有發(fā)揮“朗讀”應有的作用,實際上成為教師講課的點綴和附庸。究其根本,是對于朗讀的諸種功能(如再創(chuàng)作、強化記憶、感化、熏陶、審美、語感等等)缺乏足夠的認識,不去認真研究、探索、應用。長期以來,形成了教師大聲“講”,學生默默“聽”的單調、沉悶、低效的教學局面。
而且,課堂教學中采用朗讀手段,也隨年級的增長而呈愈益淡化的趨勢 。其實各學段采用朗讀的比例也是極不均衡的,即小學>初中>高中。學生到了高中,語文課堂幾乎剝奪了朗讀的地位。有人說,學生越大越不會“說話”,可以說是這種淡化朗讀傾向帶來的負效應。
二、朗讀教學目的不明,致使課堂朗讀訓練機械、低效
隨著教學改革的深入,不少老師已開始重視朗讀訓練,但由于對朗讀教學的目的不甚明了,對不同文體朗讀教學的要求不甚清楚,只好采取隨意性的“濫讀”。在我所聽的一些公開課中,也有不少老師僅僅把朗讀當成裝飾品點綴一下,或為了老師的提問而讀,仿佛不讀一下,提問就不能體現啟發(fā)性;或是預定的教學內容已講完,可還沒有下課,為了湊足時間而毫無目的地讀;更有甚者,過于夸大朗讀教學的效果,以為朗讀無所不能,課堂上只要抓好了學生的朗讀,就萬事大吉,于是出現了“滿堂讀”的現象。這些不僅不是加強了朗讀教學,而是讓學生對朗讀產生了厭煩情緒,淡化了朗讀的效果。朗讀作為語文教學的一條重要的方法,但并不是唯一的方法,把朗讀作為教學的至尊法寶顯然也是錯誤的。同時,由于不少老師對各年級朗讀教學的要求不清,教學中往往會出現要求偏高或偏低的現象,很難收到良好的訓練效果。
三、受升學率的制約和應試教育局限,致使語文課重講解輕朗讀
教學的一切活動都圍繞考試的指揮棒轉,這在當今的教學領域中是盡人皆知的事實??荚嚳际裁矗處熃淌裁?。從多年的中考、高考看,對朗讀的考查非常淡漠,對學生的實際朗讀水平更是難以評估,師生自然都不會去過多關注朗讀。現實是教師將大量的時間和精力投入到“講”與“練”中,學生忙著思考問題,做大量習題,課堂上就沒有足夠的時間去讀書,對教材中優(yōu)美的語言文字、教材包蘊的豐富知識和情感,就無法親自去品味、感受,阻礙了學生思維的發(fā)展。朗讀訓練的被沖淡導致學生也不愿意從朗讀入手去感受文學氛圍,在朗讀中掌握語文知識,提高文學修養(yǎng),陶冶自己的性情。這實在是舍本逐末,有悖于語文教學的根本目的。
四、教學評估的誤導致使朗讀評價淡化,評價方式單一
一些教育行政部門領導、學校領導以及教研人員聽課、評課,常常把教師“講”得怎樣作為評價課堂教學的依據,津津樂道于聽“講”。聽課就是聽教師如何“講”,評課就是評教師“講”得深不深 、透不透,這在某種程度上助長了“講”風盛行。許多教師在學生朗讀后,不給予適當的點評,也沒有指導學生互相評價,更沒有引導學生開展自我評價,進行自我反思。讀得好還是差,優(yōu)缺點是什么,學生懵然不知。當然,點評時教師更應當注意評價的方式,讓學生多一些成功的喜悅。
五、受教師自身朗讀水平的局限使朗讀指導乏而不力,效率不高
在所聽42節(jié)課中,涉及朗讀的只占19節(jié),學生朗讀次數少,教師對朗讀的指導相應就不會多,此之謂“乏”;即使有指導,大多停留在正確、流暢的基礎層次,能觸及文本意蘊解讀,作者情感、個人情感表達的這些深層次指導的只占極少數,此之謂“不力”。在聽課過程中我發(fā)現,有的教師在范讀時也尚有誤讀、漏讀現象,缺乏情感,沒有起到應有的示范作用。有的教師在學生朗讀時,不注意審聽,或忙于板書,或抓緊看教案,將學生朗讀作為思考下一步教學的過渡和緩沖,學生讀得如何,無從評說。
此外,當前朗讀教學中以“機”代讀的現象也比較普遍。有些教師在教學中把豐厚的感情給封閉起來,以“講”代讀。試想,在課堂上教師朗讀依賴多媒體,自身鮮活的情感卻未參與,學生接受的只是那標準的、生硬的朗讀錄音,其教學的效果又怎會理想呢?
編輯:劉於誠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