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論英美少數族裔諾獎得主的成長與創(chuàng)作視域

      2014-11-04 08:01:52劉積源
      貴州民族研究 2014年1期
      關鍵詞:保爾辛格族裔

      劉積源

      (西北民族大學,甘肅·蘭州 730030;南京大學,江蘇·南京 210023)

      一、概說

      諾貝爾文學獎是瑞典科學家阿爾弗雷德·諾貝爾遺囑中提及的五大獎勵領域之一,其獎勵對象是在文學界創(chuàng)作出具有理想傾向的最佳作品的人。1901年諾貝爾文學獎首位獲得者是法國詩人蘇利·普呂多姆。在過去的一個世紀里,世界各國近百位作家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對這些作家來說,獲得諾獎既是對其過去創(chuàng)作的肯定,又象征著其文學生涯的巔峰。就英美兩國來看,在過去的百年時間內,共有21位作家獲得諾獎。其中,少數族裔作家共有7位,英國3位,美國4位,接近總數的40%。少數族裔獲獎者名單詳見表1、表2。

      表2 美國少數族裔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名單

      從獲獎時間上可以看出,英美兩國的7位少數族裔諾獎獲得者全部是近30年內得獎的。這個數據表明,近年來少數族裔作家的創(chuàng)作實力明顯增強,他們不僅在創(chuàng)作內容、形式、主題、思想呈現等方面技高一籌,而且在關注人類共同面對的諸多問題方面也具有獨特的優(yōu)勢。另一方面,少數族裔作家在作品中所反映的文學、文化現象、社會問題顯然已經引起了諾獎委員會的高度重視。

      二、雜色人生

      在7位少數族裔獲獎者中,共有5位出生在英美兩國境外。在這7人中猶太作家有5位,印裔作家有1位,非裔作家各1位。顯而易見,猶太作家具有絕對的優(yōu)勢。這也再次說明了猶太文學在當代歐美文學中的強勢地位。從經濟、社會地位來看,這些作家的家庭普遍處于社會的中下階層。他們的父母親大多為商人、工人、裁縫、攝影師等自由職業(yè)者。他們一方面要解決經濟問題,另一方面還面臨著到處奔波、不停遷徙的勞苦?;蛟S父母親的職業(yè)和經濟上的不寬裕反倒為孩子們的成長提供了靈感,為他們提供了自由的思考空間。

      除此之外,這些少數族裔作家的教育程度也都比較低。接受正規(guī)教育最少的是約瑟夫·布羅茨基?;蛟S由于家庭的原因,他自幼對正規(guī)教育不感興趣。15歲起就開始在工廠、鍋爐房、實驗室、醫(yī)院打零工,也曾隨勘探隊去野外尋礦。他邊工作,邊如饑似渴地閱讀俄羅斯文學寶庫中的經典著作。與此同時,他還努力學習英語和波蘭語,大量閱讀了W.H.奧登、約翰·多恩的作品,并且翻譯了波蘭詩人切·米沃什的詩作。索爾·貝婁9歲時隨父母遷居美國芝加哥,上完中學后進入芝加哥大學,兩年后轉入西北大學,獲人類學與社會學學士學位。維·蘇·奈保爾早年畢業(yè)于特立尼達的一所學校。之后赴英國牛津大學留學,最終獲得學士學位,并于1954年開始了寫作生涯。艾薩克·巴什維斯·辛格自幼就接受了嚴格的猶太教傳統教育,之后又在華沙神學院就讀一年。盡管他的教育大多與宗教神學相關,但這些教育卻為他日后的創(chuàng)作奠定了基礎。1948年,哈羅德·品特進入英國皇家戲劇藝術學院學習。由于“不喜歡學校的學習氛圍以及對學院所開設的課程毫無興趣,兩個學期后他最終選擇了輟學。”[1]托尼·莫里森自幼熟諳黑人文化,1949年進入華盛頓市專為黑人開設的霍華德大學,1953年獲英美文學學士學位。之后,她前往康奈爾大學深造,并于1995年獲得文學碩士學位。教育程度最高的是埃利亞斯·卡內蒂。他于1924至1929年在維也納大學學習,最終獲博士學位。

      在這些少數族裔作家中,在英美兩國之外接受中小學教育的有辛格、卡內蒂、布羅茨基、奈保爾。其中,辛格的大部分教育都是在華沙完成的??▋鹊傧群笤谔K黎世和法蘭克福等地讀小學和中學,1924年進維也納大學攻讀化學博士學位。布羅茨基則是在俄羅斯讀到了小學八年級。奈保爾出生于西印度群島的特立尼達島,他也是在那里接受了中小學教育,之后才就讀于牛津大學。盡管接受過正規(guī)大學教育的作家只有5位,但他們的攻讀專業(yè)也并非都是英語文學。例如:貝婁的專業(yè)是人類學與社會學,辛格的專業(yè)是神學,卡內蒂的專業(yè)則是化學。只有莫里森和奈保爾的專業(yè)是英語文學。

      由此可見,這些作家的教育程度普遍不高。在顛沛流離的生活中,他們的學業(yè)經常被中斷。另一方面,這種特殊的生活經歷、不同的專業(yè)背景恰好為他們日后的創(chuàng)作提供了極好的素材和自由想象的空間。

      三、雙重家園

      透過這些作家的人生規(guī)跡,我們可以將其大致分為兩類:一類作家從小就跟家人四處奔波、輾轉于多個國家,因此具有豐富、廣泛的視野。另一類作家雖然成長在宗主國,沒有復雜的生活經歷和坎坷的人生遭遇,但是他們的成長同樣面臨著某些共同或相似的困境或人生難題。對于那些在自己祖國出生、長大并接受部分或全部教育的作家而言,他們的民族與身份意識顯然對其創(chuàng)作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因為“任何一種民族文化認同的構建,都涉及到少數民族自身自我意識和文化身份的認同?!盵2]

      約瑟夫·布羅茨基出生并成長于蘇聯,先后從事過司爐、攝影師、海員、地質勘探工、驗尸官助手等多種工作。他因長期沒有穩(wěn)定的工作而被安上了“社會寄生蟲”的罪名。[3]1964年,布羅茨基被判處5年徒刑,流放西伯利亞。因此,特殊的經歷使他自幼對生命的存在本質特別關注。此外,他的創(chuàng)作視野也極為寬泛,主要涉及疾病、衰老、死亡、時間、空間、孤獨、別離等主題。在這7位少數族裔作家中,有5位猶太裔作家。但是他們都來自于不同地區(qū),都深受不同環(huán)境與文化的影響。因此,他們的創(chuàng)作也有較大的差異。猶太小說家筆下的主人公經常面臨著猶太身份與不同文化的對立和沖突問題。貝婁從小受到猶太文化的熏陶和滋養(yǎng)。同時,他也浸淫于美國文化,接受了嚴格的西式教育。在這兩種文化的沖突和融會之下,貝婁具有了猶太人和美國人的雙重身份。這使他對人類和人性有了更深的理解。他對“與本民族文化(猶太文化)有差異或沖突的文化現象、風俗、習慣等(美國文化)有充分正確的認識,并在此基礎上以包容的態(tài)度予以接受和適應?!盵4]索爾·貝婁筆下的人物大都繼承了猶太傳統,在與美國社會的沖突、對立中尋找著身份與價值的認同。

      同樣是猶太作家,辛格在人生經歷和文學創(chuàng)作方面與貝婁既有相似之處,也有較大的差異。辛格自幼年起就耳濡目染了許多令人難以忍受的“畫面”——“猶太人在火刑架上被燒死,教會學校的孩子們被拉向絞架,處女被強奸,嬰兒被虐待,哥薩克上兵刺穿兒童的肚子,并把他們活埋,將一個女人的肚皮剖開,裝一只貓進去,然后縫上……”[5]或許正是這些童年的慘痛記憶激發(fā)了辛格強烈的民族使命感,他想用自己的筆來拯救苦難中的猶太人民。因此,辛格在小說中展現了猶太人對民族身份與流亡歷史、傳統信仰、文化傳統等方面的復雜態(tài)度,暗示了對傳統價值的回歸與肯定。這種回歸并非對猶太教規(guī)、教條的簡單固守,而是一種適度同化與猶太精神相互融合的理想。而貝婁則在其主要作品中分析、探索了猶太文化與美國文化的沖突與融合。他雖然也是一位猶太作家,但他既是猶太作家又是美國作家,他的作品是面向世界的,他關注的是全人類的精神追求。

      后殖民理論關注政治差異、身份、主體性,這種關切自然得到了許多流散作家(大多是從相對較為落后的地區(qū)流入工業(yè)化國家或都市社會)的青睞。故土情結或意識是這些作家的永恒主題。奈保爾也不例外,他在作品中對印度、對英籍印度人在印度的言行進行了細致的描繪。他的作品大多數都以當代第三世界社會文明狀況為背景,印度占了很大比重。讀者通過他的作品可以發(fā)現,無論身在何處他在內心始終都有一種強烈的故土意識。雖然他的大部分生命都是在英國度過的,但他內在的那種故土意識卻永遠深深地扎下根來。他在創(chuàng)作過程中,通過英國文化與特立尼達--印度文化的沖突建立了一個新的身份。那種故土文化的傳統在他童年的教育中就已經植入心底了。除了在作品中堅守本民族的文化傳統之外,有的作家甚至始終堅持用本民族語言寫作:最突出的有辛格與卡內蒂。辛格的創(chuàng)作不僅固守著最貼近猶太民族的語言形式——意第緒語,而且在創(chuàng)作中有其明確的內在一致性。[6]辛格用意第緒語創(chuàng)作是想保留猶太文化,從而引出對猶太文化諸多問題的深入思考。這種創(chuàng)作手段既有助于抒發(fā)作家在異域文化中的思鄉(xiāng)情懷,又能為他提供獨特的創(chuàng)作靈感。

      四、多元文化的互動

      由于英國曾是“日不落帝國”,英國作家的出身也都帶有明顯的帝國特征。[7]二戰(zhàn)結束后,原有的殖民體系土崩瓦解,大英帝國逐漸解體。但是,英國的殖民地教育并未隨著殖民主義的瓦解而告終。很多年輕人仍然夢想著有朝一日能去那里大展宏圖。很多來自原殖民地的作家也紛紛入籍英國。在這批作家中,就包括奈保爾。奈保爾出生于加勒比海的一個小島——特立尼達島。從孩提時代起,他就夢想著去外面闖蕩。18歲時,他離開了特立尼達,來到了牛津大學。然而,“特立尼達作為奈保爾的出生地,也是他解決文化身份困惑之謎與尋求身份道路上必須回望的根抵所在?!盵8]特立尼達的確給了奈保爾無數的寫作素材和創(chuàng)作靈感,使他的文字具有了奇特、強大的力量。盡管如此,他并不愿意重回到那個落后的故土,因為他覺得那個地方或許并不適合于他,并不能給予他什么。這種復雜、矛盾的情結在那些流散的少數族裔作家身上比較普遍。

      同為諾貝爾獎得主的約瑟夫·魯德亞德·吉卜林雖然不是少數族裔,但他在很多方面都與那些身居海外的少數族裔作家或流散作家有極大的相似之處。后殖民理論家薩義德曾說過,“吉卜林和康拉德對英國文學學者來說一直是個謎……不要把他們歸入正宗的英國文學的軌道上來,不與狄更斯和哈代那樣的同時代作家相提并論……”[9]或許薩義德的評論并不適用于大多數的少數族裔作家。事實上,這些作家不僅得到了英美主流社會的認可和接受,而且還順應了主流文化。這樣的作家還有托尼·莫里森和埃利亞斯·卡內蒂。他們的作品表面上沒有強調主流文化的優(yōu)越性,但是總體而言,他們仍然以各種方式含蓄地迎合了主流文化。他們都想通過文化認同來達到個人身份的認同。因為“只有通過個人文化身份的重新構建,才能確認自己真正的文化品格與文化精神。”[10]不過,有的作家也會通過文化訴求來表達強烈的政治主題。盡管有學者認為,“當事人的族裔身份與其政治介入之間并無必然的聯系。”[11]但這仍然會使人把他們對政治的關注與其自身的族裔身份聯系起來。品特的戲劇往往著力于表現社會強權、語言暴力等對個體造成的巨大壓迫。從題材上來看,他熱衷于展示矛盾雙方為了爭奪話語權和空間控制而發(fā)生的對立。此外,他還對社會的不公、權力的濫用和官員的腐敗深惡痛絕。其80年代和90年代的劇作,筆觸更多涉及政治領域。他對強權的批判和對弱者的憐憫體現了他的道德良知和人道情懷。在其創(chuàng)作中對政治領域有所涉及的還有布羅茨基和莫里森等。

      五、結語

      這些少數族裔作家的特殊身份、豐富的成長經歷都為他們日后的創(chuàng)作提供了源源不斷的素材和新穎、廣闊的視域。他們身兼多種身份,受過多種文化的熏陶,這必然為其創(chuàng)造提供了豐富的土壤。他們以各具特色的筆觸書寫自己民族和故土家園,并從多元文化維度審視自己與周圍世界的關系。他們以文學為載體,打破各民族或集團文化之間的隔閡,著力表現不同文化的優(yōu)點與價值,宣揚多元文化共同發(fā)展。

      近年來,諾獎頻頻頒給少數族裔作家。這個現象不僅限于英美兩國的作家,從世界范圍來看亦如此。例如,2000年華裔法國作家高行健獲獎,2009年羅馬尼亞裔德國作家赫塔·穆勒獲獎。這在一定意義上反映出少數族裔作家在創(chuàng)作題材、創(chuàng)作手段和視域方面的獨特優(yōu)勢,也反映了諾獎委員會在諾獎評選中的價值導向。同時也表明,人類正以更加包容的姿態(tài)面對不同民族和文化之間的關系。而且,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和人類交往程度的加深,不同文化間的理解亦會越來越深。相信今后還會有更多的“跨國”作家斬獲諾獎,這種跨文化書寫也將進一步得到豐富和發(fā)展。

      [1]聶珍釗. 20世紀西方文學[M]. 北京: 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97- 98.

      [2]何 輝,周曉琳. 少數民族文學與民族文化認同的構建[J]. 貴州民族研究,2013,(1):53- 56.

      [3]陸偉紅. 1987年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布羅茨基談話錄[J]. 譯林,1988,(2):205.

      [4]王 朓. 美國猶太作家索爾·貝婁的跨文化寫作[J]. 哈爾濱工業(yè)大學學報(社科版),2011,(3):125- 128.

      [5]汪介之,楊莉馨. 20世紀歐美文學評論選[M]. 北京: 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277.

      [6]趙 琨. 猶太文化的方舟——辛格小說創(chuàng)作主題模式的文化意蘊[J]. 外國文學評論,1997,(2):67- 73.

      [7]陸建德. 高懸的畫布: 不帶理論的旅行[M]. 北京: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1: 13.

      [8]黃 暉,周 慧. 流散敘事與身份追尋: 奈保爾研究[M]. 杭州: 浙江大學出版社,2010: 43.

      [9]薩義德. 文化與帝國主義[M]. 李琨譯. 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3:187- 189.

      [10]邵曉霞,傅 敏. 論文化身份認同類型學理論及其對民族團結教育課程的啟示[J]. 貴州民族研究,2011,(1):130- 135.

      [11]王建剛. 后理論時代與文學批評轉型——巴赫金對話批評理論研究[M]. 北京: 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 211.

      猜你喜歡
      保爾辛格族裔
      我的自由
      替別人著想的奈保爾
      做人與處世(2021年1期)2021-03-22 02:32:50
      “英國多族裔未來”理念:緣起、困境及其理論啟示
      族裔性的空間建構:《拉羅斯》的敘事策略
      奈保爾
      中外文摘(2017年24期)2017-11-14 03:15:37
      祖籍國與離散族裔的關系:比較與理論的視角
      東南亞研究(2015年4期)2015-02-27 08:31:32
      金魚接過了糖果的愛
      看電影
      手機不通
      兩個關鍵人物對奈保爾創(chuàng)作的影響
      通渭县| 腾冲县| 桐乡市| 康乐县| 漳浦县| 辽阳县| 汉川市| 石台县| 苏尼特右旗| 清河县| 玉龙| 宜昌市| 陇南市| 加查县| 昌宁县| 凌云县| 顺平县| 喀喇| 旅游| 包头市| 赤水市| 启东市| 建宁县| 绥德县| 邵武市| 朔州市| 丹凤县| 鄯善县| 黄冈市| 景泰县| 盈江县| 扶余县| 津市市| 望都县| 安徽省| 凤城市| 淮安市| 梨树县| 敖汉旗| 兴山县| 伊金霍洛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