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曉芳, 胡守舵, 姬東碩, 黎 靜
臨床總結
微創(chuàng)小切口治療腋臭的臨床體會
陳曉芳, 胡守舵, 姬東碩, 黎 靜
微創(chuàng)小切口; 腋臭; 手術治療
自2000-2013年,筆者采用微創(chuàng)小切口治療152例腋臭患者,取得了良好臨床效果。現(xiàn)報道如下。
本組患者共152例。男性50例,女性102例;年齡16~35歲。均為雙側腋臭。85例有家族史,62例有藥物外用治療史,15例吸刮治療術后,效果不滿意,18例經激光治療后無效。按照Park和Shin[1]的分級法:0級為無氣味;Ⅰ級為僅在體力勞動后有輕微氣味;Ⅱ級為距腋部 1 m 以內有輕微氣味;Ⅲ級為距腋部 1 m 以外可聞及氣味。本組病例中,Ⅰ級10例,Ⅱ級32例,Ⅲ級110例。
2.1 設計及麻醉 用亞甲藍在距腋毛外緣1 cm處畫出手術范圍,多呈梭形或菱形;順腋皺襞畫出1、2條平行切口線(根據(jù)手術范圍大小而定),切口長3~4 cm,以皮瓣可充分翻轉為度。切口采用1%利多卡因加1∶20 萬腎上腺素行局部浸潤麻醉,其余采用0.25%利多卡因溶液行局部浸潤腫脹麻醉,根據(jù)術區(qū)面積大小,每側腋部注入腫脹液60~80 ml,至局部皮膚腫脹、發(fā)白變硬為止。
2.2 操作過程 患者呈仰臥位,雙上肢外展,雙手置于頭部下方,充分顯露腋窩,常規(guī)消毒鋪巾。麻醉后根據(jù)術區(qū)范圍,順腋皺襞做1、2個3~4 cm切口,用15號圓刀片沿設計線切開皮膚及皮下組織,至腋窩筋膜淺層,采用鈍銳結合分離至手術范圍,使皮膚連同頂泌汗腺、淺層脂肪與深層筋膜、脂肪分離。翻轉皮瓣,手指墊于皮瓣下方,直視下以眼科剪將手術范圍內皮瓣真皮深層的皮下脂肪、毛囊球及大汗腺均予以剪除。用手指觸摸皮片內側面,無殘余毛根及顆粒狀汗腺組織,用慶大霉素鹽水(慶大霉素16萬U+生理鹽水100 ml)沖洗腔隙,將腔隙中剪除的組織碎屑徹底排出。將手指指腹伸入皮瓣內側面將皮瓣撐起,用11號尖刀片在皮瓣上順皮紋每隔2 cm做數(shù)個長約3 mm的小切口,形成篩孔狀作為引流口,引流口的多少可根據(jù)患者術區(qū)面積的大小酌情進行增減,注意防止刀片誤傷深部組織。檢查無活動性出血后,使用5-0絲線在術區(qū)剝離范圍內,將皮片連帶筋膜淺層組織間斷縫合固定6~8針,打結勿過緊,保持皮片平整;切口也以同樣方法縫合固定,針間距不宜過密。75%乙醇消毒,切口以凡士林油沙、棉墊覆蓋,彈力繃帶后“8”字包扎固定,保持肩關節(jié)于外展位。
2.3 術后處理 囑患者限制雙上肢外展、上舉活動l周,術后7 d拆包扎,間斷拆線,術后10 d全部拆線。
2.4 評價標準 治愈:活動出汗后腋部20 cm內無臭味,腋汗明顯減少;顯效:活動出汗后腋部20 cm外無臭味,腋汗明顯減少,患者恢復正常社交活動;無效:與術前情況相似,活動出汗后腋部20 cm外臭味無好轉,腋汗無明顯減少,妨礙患者正常社交活動[2]。
所有患者獲隨訪6~12個月,其中治愈125例(82.24%),顯效27例(17.76%),無效0例,總有效率為100%。大多數(shù)患者在術后早期,局部皮膚有輕微瘀斑,均在術后2周內消退。3例因雙上肢活動,術后第2天因疼痛返院,經換藥處理,清除右側腋窩血腫;5例拆線后切口裂開;2例術后7 d打開包扎時,單側腋窩出現(xiàn)皮膚部分折疊,予以外力舒展皮膚后,再次加壓包扎,10 d后皮膚較前平整;20例術后7 d拆線時,切口皮緣發(fā)黑,經換藥7~10 d愈合,術后瘢痕稍明顯。所有患者切口均有不同程度瘢痕攣縮,均在3~6個月恢復正常,效果滿意。見圖1~4。
圖1 術前標記范圍及手術切口圖2 翻轉皮片修剪汗腺組織圖3 皮片上打孔以利引流圖4 術后6個月
腋臭是由腋窩頂泌汗腺(俗稱大汗腺)分泌的不飽和脂肪酸在細菌作用下產生的異味[3]。目前,腋臭的發(fā)病機制尚未完全闡明,一般認為與腋部頂泌汗腺異常增生有關。相關研究表明,正常人腋區(qū)小汗腺與頂泌汗腺之比為 8∶1;而腋臭患者的比值卻為 8∶10,而且頂泌汗腺代謝旺盛、腺腔大[4]??梢娨父C發(fā)育異常的頂泌汗腺是形成腋臭的主要原因。Bang等[5]研究證實,腋臭的發(fā)生源于大汗腺的異常,即數(shù)量多、體積大、分泌旺盛,這與我們的觀察相一致。Beer等[6]研究認為,腋窩的大汗腺組織全部在皮下脂肪內,與真皮相近,真皮內并沒有大汗腺。根據(jù)解剖學特點我們認為,只要將腋毛區(qū)包含大汗腺在內的4~5 mm厚的皮下組織完全剪除,就能達到根治腋臭的目的。
筆者體會:①順腋皺襞切口術后瘢痕隱蔽;②腫脹麻醉法充分浸潤皮下淺筋膜淺層,使組織間隙層次分離,可減少出血;③修剪大汗腺及毛囊球時,避免損傷真皮下血管網(wǎng)和修剪皮瓣過??;④翻轉皮瓣時,用手指墊于皮瓣下方作為支撐,憑手感確保修剪層次更為確切,修剪的更徹底;⑤修剪后用慶大霉素鹽水反復沖洗術腔,排盡皮下積液。擠出殘余大汗腺和皮脂腺組織,避免遺留造成種植,導致復發(fā)和表皮樣囊腫的出現(xiàn);⑥修剪后的皮膚已經接近全厚皮片,與皮下組織縫合固定2、3針使皮膚不易移位,以減少并發(fā)癥;⑦用尖刀片在皮瓣上順皮紋每隔2 cm做數(shù)個長約3 mm的小切口,形成篩孔狀點狀引流口,及時引流,利于皮片的成活及切口愈合,且術后不留瘢痕;⑧患者術后恢復效果與術后關節(jié)制動關系密切,術后雙肩關節(jié)制動,對于防止皮下血腫形成至關重要;⑨術后以棉墊覆蓋腋窩,彈力繃帶后“8”字固定,松緊適度,防止敷料移動,預防表皮磨破及血腫的發(fā)生。
微創(chuàng)小切口手術治療腋臭效果確切,術后無異味殘留。該術式切口微小,局部皮膚瘢痕隱蔽,恢復時間短,并發(fā)癥少,同時破壞部分毛囊,減少毛發(fā)生長。小切口微創(chuàng)術簡單高效,值得推廣。
[1] Park YJ, Shin MS. What is the best method for treating osmi drosis[J]. Ann Plast Surg, 2001,47(3):303-309.
[2] 王文俊, 王曉英, 鄭世花, 等. 三種手術方法治療腋臭的臨床比較[J]. 中國美容醫(yī)學, 2006,15(2):148-149.
[3] 趙 辨. 臨床皮膚性病學[M]. 3版. 南京: 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 2011:5-6.
[4] 張國輝, 閆宏山, 崔光懷, 等. 微創(chuàng)小切口大汗腺去除腋臭根治術165例臨床分析[J]. 濱州醫(yī)學院學報, 2011,34(1):69-71.
[5] Bang YH, Kim JH, Paik SW, et al. Histopathology of apocrine bromhidrosis[J]. Plast Reconsr Surg, 1996,98(2):288-292.
[6] Beer GM, Baumüller S, Zech N, et al. I mmunohistochemical differentiation and localization analysis of sweat glands in the adult human axilla[J]. Plast Reconstr Surg, 2006,117(6):2043-2049.
100039 北京,北京市中西醫(yī)結合醫(yī)院 整形美容科
陳曉芳(1978-),女(河南人),主治醫(yī)師,碩士.
胡守舵,100039,北京市中西醫(yī)結合醫(yī)院 整形美容科,電子信箱:hushouduo@126.com
10.3969/j.issn.1673-7040.2014.08.005
2014-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