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玫 上海人,生于1960年代?,F(xiàn)在上海一家青少年媒體任編輯。曾在《新民晚報》、《新聞晨報》上發(fā)表文章若干,也在《萌芽》等雜志上發(fā)表過長文。在新浪開了博客,至今已上傳博文800余篇,主要是讀書心得、觀影筆記、聽樂感悟以及育兒體會。
現(xiàn)在讀書,會依著責(zé)任編輯的安排一頁一頁地往后讀。如果我由著性子先讀后記的話,就不會在讀到三分之一的時候發(fā)出那樣的感慨:得有多么不爽,庫切才會想到寫邁克爾·K這樣一個倒霉蛋呵。
后記中,譯者鄒海侖說到一件文壇軼事:《邁克爾·K的生活和時代》在1983年獲得布克獎。據(jù)說,1983年布克獎評選委員會納入該年度布克獎決賽圈名單的還有著名作家薩爾曼·拉什迪的《恥辱》。拉什迪對自己的那部作品期望甚高,認為一定會獲獎。所以當投票結(jié)果出來,庫切以他《邁克爾·K的生活和時代》最終獲獎的時候,拉什迪竟然毫無風(fēng)度,情緒激動地起立抗議,拂袖而去。至于當時遠在南非的庫切,聽到萬里以外傳來的消息,當然喜出望外。有人把庫切描寫成一個完全視名利如浮云的閑云野鶴式的隱逸人物,恐怕也有失偏頗。譯者的意思是說,看似淡定的庫切,其實也很看重獲獎這件事的。我對庫切的了解,也就是讀了幾本他的小說而已,如果沒有讀過《邁克爾·K的生活和時代》,我大概會同意鄒海侖的推測。可是,1983年的布克獎獎勵的是庫切的《邁克爾K的生活的時代》,那么,庫切欣喜的不是他獲獎,而是因為他的嘗試獲獎了。
沒錯,《邁克爾·K的生活和時代》的結(jié)構(gòu)未見別出心裁處,頂多從文本的勻稱來講,總共3個章節(jié)的小說,第一章占了總共208頁中的147頁。這種“失衡”的安排讓我在閱讀中是覺詫異,但除此之外,整本小說以順敘的方式,敘述了輕微兔唇、智商不夠高的邁克爾·K自甘被社會邊緣化的窮困潦倒的生活。
一個社會棄兒不那么順暢的苦難人生片段,閉目回憶,這種題材的小說,庫切不是始作俑者,也不會后無來者——我們到這個世界就是受苦來的——有什么嘗試可言?與其他流浪漢小說相異處,在于邁克爾雖然智商不高且還生來就殘疾,卻能自覺地放逐自己于社會之外:推著自制的簡陋推車將瀕死的母親從開普敦推向她出生的地方艾爾伯特王子地區(qū)而不是逆來順受地等待無望的通行證;從維薩基家的農(nóng)場逃遁;從加卡爾斯德里夫難民營地逃脫;從醫(yī)院逃脫后在開普敦到處流浪。脫離了社會的邁克爾·K過的是什么樣的生活呢?在土堆里挖一個洞穴住,用自己種植的西瓜和南瓜糊口,青黃不接的時候捕捉各種蟲子果腹……風(fēng)雨來了寒潮來了,邁克爾·K只能任由大自然欺負自己。難民營至少可以喂飽你的肚子吧?醫(yī)院除了能替你治病外好歹能替你擋風(fēng)遮雨吧?到底為了什么,邁克爾·K要從政府的眼皮底下逃脫過一種在我們看來不可思議的流浪生活?
這恐怕得說一說邁克爾·K生活的時代:二十世紀七十年代末和八十年代初,南非被戰(zhàn)爭攪得天翻地覆,有錢人尚且有朝不保夕之感,何況邁克爾·K這樣的窮人。民不聊生之下,反對政府的訴求體現(xiàn)出多種方式,批評、造反、示威游行……邁克爾·K以一個智力低下者的認知覺得最好的辦法是逃離。身處二十世紀八十年代的南非,庫切可謂風(fēng)云際會,一個偉大的作家用什么方式將這個時代記錄進南非歷史并以期永久保留?庫切的方式是將關(guān)注投向社會中最卑微的小人物,記述他的遭遇描寫他可憐的追求——仿若與翻天覆地的大時代相去很遠的表達方式在庫切看來才能天長地久,是不是呢?庫切在等待文學(xué)界乃至世界的回應(yīng)。布克獎?wù)菐烨邢胍慕Y(jié)果,所以,他才會喜出望外。
我是非洲的局外人
——讀《非洲的假面具》
我是非洲的局外人,既沒有充足的資金到那片據(jù)說非常廣袤的土地上做一次腳踏實地的旅行,也無從結(jié)識土生土長的非洲人透徹地了解真實的非洲。局外人的非洲,就是曼德拉、電影《盧旺達飯店》,與從上海出發(fā)的作家愷蒂以其居住在約翰內(nèi)斯堡數(shù)年的經(jīng)歷寫成的《南非之南》,這些只言片語組合成我腦子里關(guān)于非洲的樣子,是種族隔離、民族紛爭以及貧窮和落后。非洲到底呈現(xiàn)給了世界什么,才讓不同膚色的藝術(shù)家、作家給出了幾乎一致的關(guān)于非洲的概念?
V.S.奈保爾最新著作《非洲的假面具》,將他看到的非洲不加修飾地記錄了下來。書的腰封上有一句話,說奈保爾是“21世紀最無爭議的諾貝爾文學(xué)獎得主”。此語因緣何處?不得而知,因為我閱讀奈保爾的經(jīng)驗僅限于《米格爾街》,在那本像是童年往事的小說里,作者在描寫貧窮的米格爾街上各種人物時讓無望的他們始終懷抱希望的樂觀,深深地打動了我:抱怨太過容易,讓應(yīng)該絕望的人樂觀地過著每一天,很不容易。
帶著這樣的閱讀好感,我開始閱讀《非洲的假面具》——真是一幅幅不忍卒看的暗黑的非洲畫面。書一共分了六章:《卡蘇比王陵》、《圣地》、《著魔的人》、《森林之王》、《昔日森林之子》和《個人的豐碑、個人的荒原》。這本書是可以顛倒抽取閱讀的,因為,每一個標題下面是奈保爾到過的一個國家,卡蘇比王陵——烏干達、圣地——尼日利亞、著魔的人——加納、森林之王——象牙海岸、昔日森林之子——加蓬、個人的豐碑個人的荒原——南非。奈保爾的這張旅行圖,橫跨縱貫了非洲大陸,可是給出的真實地非洲,卻是驚人地相像:巫術(shù)遍野、貧窮愚昧、生活無著、環(huán)境惡劣——上天給予非洲大陸的天然資源已經(jīng)被困頓到無以顧及環(huán)境保護的當?shù)厝嗣衿茐牡贸潭润@人,尤其是這最后一點,讓我對自己眼下目力所不能及的遠方懷以深深的憂慮:作為非洲的局外人,當我們因著肯尼亞野生動物大遷徙的壯觀場面而對非洲心馳神往的時候,奈保爾的《非洲的假面具》是一針清醒劑。你不能罔顧非洲的現(xiàn)狀只關(guān)注如畫的風(fēng)景——奈保爾放下游刃有余的小說筆法,雙腳丈量大地以后,先印度后非洲地給追隨他的讀者還原了真實的印度和非洲,其目的究竟是什么?這就要從他的族裔說起:印度裔牙買加人。那么,這個有責(zé)任心的作家,以自己的作品獲得文名以后,用借助自己的文名讓世界用準確和正確的視角觀看他的血脈他的家園。這是一個作家報答血脈和家園最忠誠的手段,我也以最誠懇的態(tài)度閱讀《非洲的假面具》,隨后,告訴自己:有機會的話透過假面具看看真實的非洲吧,我們的人文關(guān)懷應(yīng)該無遠弗屆。
責(zé)任編輯 朱亞南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