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田華
【摘 要】 目的:探討腹腔鏡膽囊切除術治療結石性膽囊炎的臨床療效及安全性。方法:選取86例結石性膽囊炎患者,隨機均分為觀察組(腹腔鏡膽囊切除術組)和對照組(小切口膽囊切除術組)各43例,觀察并記錄患者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術后首次排氣時間、并發(fā)癥情況以及住院時間。結果:觀察組患者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術后首次排氣時間、住院時間均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觀察組患者術后并發(fā)癥總發(fā)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腹腔鏡膽囊切除術用于治療結石性膽囊炎術中出血少,術后恢復快,且并發(fā)癥少,值得臨床推廣。
【關鍵詞】 腹腔鏡膽囊切除術;小切口膽囊切除術;膽囊炎;膽囊結石
【中圖分類號】R575.6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1007-8517(2014)18-0078-01
膽囊切除術是外科常見的手術之一,過去開腹膽囊切除術應用較多,但由于其創(chuàng)傷及風險較大,其地位已經(jīng)逐漸被微創(chuàng)手術所取代。為探討腹腔鏡手術治療結石性膽囊炎的療效及安全性,筆者對我院行腹腔鏡和小切口膽囊切除術的86例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比較分析,現(xiàn)報告如下。
1 資料和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3年3月至2014年3月我院手術治療的結石性膽囊炎患者86例作為研究對象,所選患者均符合第7版《外科學》結石性膽囊炎診斷標準[1],且經(jīng)B超檢查明確診斷,術后病理檢查得到證實。隨機均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43例,觀察組患者中男性26例,女性17例,年齡26~71歲,平均年齡(58±16.45)歲,病程3~17年。對照組患者中男性24例,女性19例,年齡24~70歲,平均年齡(47±23)歲,病程4~19年。兩組患者性別、年齡及病程等一般資料方面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手術方法 兩組患者均應用抗生素治療感染,常規(guī)完善術前各項檢查,以及備皮、胃腸道準備和心理準備。觀察組:硬膜外或靜吸復合麻醉后采用腹腔鏡膽囊切除術,建立CO2氣腹,采用“三孔法”實施手術,腹腔鏡置入后,探查腹腔臟器,明確解剖關系后,分離膽囊三角區(qū)結構,而后結扎膽囊動脈,切除包括結石在內的整個膽囊并取出。視情況決定是否放置引流管。放出CO2,縫合腹壁切口并包扎。對照組:硬膜外麻醉后實施小切口膽囊切除術,于上腹右肋下緣做4~6cm斜行切口,分離各層肌肉及組織,明確解剖關系后夾閉和切斷相關動脈,結扎膽囊管,進行膽囊的分離切除,由切口取出,放置引流管,進行后期縫合處理。術后視情況應用止疼藥物,同時對兩組患者均常規(guī)應用抗生素抗感染治療,預防相關并發(fā)癥的發(fā)生。
1.3 觀察指標[2] 觀察手術時間、出血量、術后首次排氣時間以及住院時間;術后并發(fā)癥的發(fā)生情況,包括切口感染、肺部感染、膽管損傷、泌尿系感染、以及肝功能等的發(fā)生率。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9.0數(shù)據(jù)軟件包進行分析,計量資料用均數(shù)±標準差(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手術情況比較 觀察組患者無中轉開腹手術;兩組患者在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首次排氣時間及術后住院時間等方面比較,觀察組均優(yōu)于對照組(P<0.05),具體見表1。
2.2 兩組患者術后并發(fā)癥比較 觀察組患者術后發(fā)生膽管損傷2例,肺部感染1例,總發(fā)生率為6.98%,對照組患者術后發(fā)生切口感染4例,肺部感染3例,泌尿系感染3例,肝功異常2例,總發(fā)生率為27.90%。觀察組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3 討論
膽囊炎是外科的多發(fā)病,傳統(tǒng)開腹手術治療的手術時間長、對患者打擊大、易感染[3],隨著醫(yī)學技術和設備的不斷發(fā)展,人們對微創(chuàng)小切口術式的要求越來越高,目前使用較多的是腹腔鏡膽囊切除術和小切口膽囊切除術,但二者孰優(yōu)孰劣還存在很多爭論。有研究認為[4],小切口膽囊切除術療效更佳,腹腔鏡膽囊切除術雖然對患者創(chuàng)傷小,但由于操作術野的局限性,療效往往不能達到最佳,詹德鏗等[4]研究認為行腹腔鏡膽囊切除術患者痛苦小、并發(fā)癥少、恢復快,因此優(yōu)于小切口膽囊切除術。腹腔鏡膽囊切除術的適應癥為經(jīng)影像學確診的膽囊炎伴結石且患者無明顯休克及腹腔內的廣泛腹膜炎或腹腔粘連,但對于部分基層條件所限,未配備腹腔鏡的醫(yī)院,可以選擇小切口膽囊切除術。本組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圍手術期的手術時間、出血量、術后首次排氣時間以及住院時間均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說明腹腔鏡膽囊切除術的手術開口小,術后感染率自然就低;手術是在直視下操作,準確性高,對組織器官的損傷小,機體產生的創(chuàng)傷性應激反應小,因此患者術后恢復快。
綜上所述,腹腔鏡膽囊切除術應用于結石性膽囊炎療效確切,術中損傷小,術后恢復快,且并發(fā)癥少,值得臨床推廣。
參考文獻
[1]左江偉.腹腔鏡膽囊切除術與小切口膽囊切除術治療膽結石療效比較[J].中國民族民間醫(yī)藥雜志, 2013,22(9):32-32.
[2]王碧峰.腹腔鏡膽囊切除術與小切口膽囊切除術的療效對比及臨床分析[J].中國內鏡雜志,2013,19(6):639-641.
[3]李鵬飛,白光文.腹腔鏡與開腹膽囊切除術治療急性膽囊炎的療效比較[J].中國民族民間醫(yī)藥雜志,2013,22(19):38-38.
[4]詹德鏗,邱淑珍,洪文光,等.腹腔鏡膽囊切除術與小切口膽囊切除術治療膽囊結石臨床分析[J].臨床醫(yī)學工程,2013,20(6):690-691.
(收稿日期:2014.07.05)
【摘 要】 目的:探討腹腔鏡膽囊切除術治療結石性膽囊炎的臨床療效及安全性。方法:選取86例結石性膽囊炎患者,隨機均分為觀察組(腹腔鏡膽囊切除術組)和對照組(小切口膽囊切除術組)各43例,觀察并記錄患者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術后首次排氣時間、并發(fā)癥情況以及住院時間。結果:觀察組患者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術后首次排氣時間、住院時間均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觀察組患者術后并發(fā)癥總發(fā)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腹腔鏡膽囊切除術用于治療結石性膽囊炎術中出血少,術后恢復快,且并發(fā)癥少,值得臨床推廣。
【關鍵詞】 腹腔鏡膽囊切除術;小切口膽囊切除術;膽囊炎;膽囊結石
【中圖分類號】R575.6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1007-8517(2014)18-0078-01
膽囊切除術是外科常見的手術之一,過去開腹膽囊切除術應用較多,但由于其創(chuàng)傷及風險較大,其地位已經(jīng)逐漸被微創(chuàng)手術所取代。為探討腹腔鏡手術治療結石性膽囊炎的療效及安全性,筆者對我院行腹腔鏡和小切口膽囊切除術的86例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比較分析,現(xiàn)報告如下。
1 資料和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3年3月至2014年3月我院手術治療的結石性膽囊炎患者86例作為研究對象,所選患者均符合第7版《外科學》結石性膽囊炎診斷標準[1],且經(jīng)B超檢查明確診斷,術后病理檢查得到證實。隨機均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43例,觀察組患者中男性26例,女性17例,年齡26~71歲,平均年齡(58±16.45)歲,病程3~17年。對照組患者中男性24例,女性19例,年齡24~70歲,平均年齡(47±23)歲,病程4~19年。兩組患者性別、年齡及病程等一般資料方面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手術方法 兩組患者均應用抗生素治療感染,常規(guī)完善術前各項檢查,以及備皮、胃腸道準備和心理準備。觀察組:硬膜外或靜吸復合麻醉后采用腹腔鏡膽囊切除術,建立CO2氣腹,采用“三孔法”實施手術,腹腔鏡置入后,探查腹腔臟器,明確解剖關系后,分離膽囊三角區(qū)結構,而后結扎膽囊動脈,切除包括結石在內的整個膽囊并取出。視情況決定是否放置引流管。放出CO2,縫合腹壁切口并包扎。對照組:硬膜外麻醉后實施小切口膽囊切除術,于上腹右肋下緣做4~6cm斜行切口,分離各層肌肉及組織,明確解剖關系后夾閉和切斷相關動脈,結扎膽囊管,進行膽囊的分離切除,由切口取出,放置引流管,進行后期縫合處理。術后視情況應用止疼藥物,同時對兩組患者均常規(guī)應用抗生素抗感染治療,預防相關并發(fā)癥的發(fā)生。
1.3 觀察指標[2] 觀察手術時間、出血量、術后首次排氣時間以及住院時間;術后并發(fā)癥的發(fā)生情況,包括切口感染、肺部感染、膽管損傷、泌尿系感染、以及肝功能等的發(fā)生率。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9.0數(shù)據(jù)軟件包進行分析,計量資料用均數(shù)±標準差(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手術情況比較 觀察組患者無中轉開腹手術;兩組患者在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首次排氣時間及術后住院時間等方面比較,觀察組均優(yōu)于對照組(P<0.05),具體見表1。
2.2 兩組患者術后并發(fā)癥比較 觀察組患者術后發(fā)生膽管損傷2例,肺部感染1例,總發(fā)生率為6.98%,對照組患者術后發(fā)生切口感染4例,肺部感染3例,泌尿系感染3例,肝功異常2例,總發(fā)生率為27.90%。觀察組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3 討論
膽囊炎是外科的多發(fā)病,傳統(tǒng)開腹手術治療的手術時間長、對患者打擊大、易感染[3],隨著醫(yī)學技術和設備的不斷發(fā)展,人們對微創(chuàng)小切口術式的要求越來越高,目前使用較多的是腹腔鏡膽囊切除術和小切口膽囊切除術,但二者孰優(yōu)孰劣還存在很多爭論。有研究認為[4],小切口膽囊切除術療效更佳,腹腔鏡膽囊切除術雖然對患者創(chuàng)傷小,但由于操作術野的局限性,療效往往不能達到最佳,詹德鏗等[4]研究認為行腹腔鏡膽囊切除術患者痛苦小、并發(fā)癥少、恢復快,因此優(yōu)于小切口膽囊切除術。腹腔鏡膽囊切除術的適應癥為經(jīng)影像學確診的膽囊炎伴結石且患者無明顯休克及腹腔內的廣泛腹膜炎或腹腔粘連,但對于部分基層條件所限,未配備腹腔鏡的醫(yī)院,可以選擇小切口膽囊切除術。本組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圍手術期的手術時間、出血量、術后首次排氣時間以及住院時間均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說明腹腔鏡膽囊切除術的手術開口小,術后感染率自然就低;手術是在直視下操作,準確性高,對組織器官的損傷小,機體產生的創(chuàng)傷性應激反應小,因此患者術后恢復快。
綜上所述,腹腔鏡膽囊切除術應用于結石性膽囊炎療效確切,術中損傷小,術后恢復快,且并發(fā)癥少,值得臨床推廣。
參考文獻
[1]左江偉.腹腔鏡膽囊切除術與小切口膽囊切除術治療膽結石療效比較[J].中國民族民間醫(yī)藥雜志, 2013,22(9):32-32.
[2]王碧峰.腹腔鏡膽囊切除術與小切口膽囊切除術的療效對比及臨床分析[J].中國內鏡雜志,2013,19(6):639-641.
[3]李鵬飛,白光文.腹腔鏡與開腹膽囊切除術治療急性膽囊炎的療效比較[J].中國民族民間醫(yī)藥雜志,2013,22(19):38-38.
[4]詹德鏗,邱淑珍,洪文光,等.腹腔鏡膽囊切除術與小切口膽囊切除術治療膽囊結石臨床分析[J].臨床醫(yī)學工程,2013,20(6):690-691.
(收稿日期:2014.07.05)
【摘 要】 目的:探討腹腔鏡膽囊切除術治療結石性膽囊炎的臨床療效及安全性。方法:選取86例結石性膽囊炎患者,隨機均分為觀察組(腹腔鏡膽囊切除術組)和對照組(小切口膽囊切除術組)各43例,觀察并記錄患者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術后首次排氣時間、并發(fā)癥情況以及住院時間。結果:觀察組患者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術后首次排氣時間、住院時間均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觀察組患者術后并發(fā)癥總發(fā)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腹腔鏡膽囊切除術用于治療結石性膽囊炎術中出血少,術后恢復快,且并發(fā)癥少,值得臨床推廣。
【關鍵詞】 腹腔鏡膽囊切除術;小切口膽囊切除術;膽囊炎;膽囊結石
【中圖分類號】R575.6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1007-8517(2014)18-0078-01
膽囊切除術是外科常見的手術之一,過去開腹膽囊切除術應用較多,但由于其創(chuàng)傷及風險較大,其地位已經(jīng)逐漸被微創(chuàng)手術所取代。為探討腹腔鏡手術治療結石性膽囊炎的療效及安全性,筆者對我院行腹腔鏡和小切口膽囊切除術的86例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比較分析,現(xiàn)報告如下。
1 資料和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3年3月至2014年3月我院手術治療的結石性膽囊炎患者86例作為研究對象,所選患者均符合第7版《外科學》結石性膽囊炎診斷標準[1],且經(jīng)B超檢查明確診斷,術后病理檢查得到證實。隨機均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43例,觀察組患者中男性26例,女性17例,年齡26~71歲,平均年齡(58±16.45)歲,病程3~17年。對照組患者中男性24例,女性19例,年齡24~70歲,平均年齡(47±23)歲,病程4~19年。兩組患者性別、年齡及病程等一般資料方面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手術方法 兩組患者均應用抗生素治療感染,常規(guī)完善術前各項檢查,以及備皮、胃腸道準備和心理準備。觀察組:硬膜外或靜吸復合麻醉后采用腹腔鏡膽囊切除術,建立CO2氣腹,采用“三孔法”實施手術,腹腔鏡置入后,探查腹腔臟器,明確解剖關系后,分離膽囊三角區(qū)結構,而后結扎膽囊動脈,切除包括結石在內的整個膽囊并取出。視情況決定是否放置引流管。放出CO2,縫合腹壁切口并包扎。對照組:硬膜外麻醉后實施小切口膽囊切除術,于上腹右肋下緣做4~6cm斜行切口,分離各層肌肉及組織,明確解剖關系后夾閉和切斷相關動脈,結扎膽囊管,進行膽囊的分離切除,由切口取出,放置引流管,進行后期縫合處理。術后視情況應用止疼藥物,同時對兩組患者均常規(guī)應用抗生素抗感染治療,預防相關并發(fā)癥的發(fā)生。
1.3 觀察指標[2] 觀察手術時間、出血量、術后首次排氣時間以及住院時間;術后并發(fā)癥的發(fā)生情況,包括切口感染、肺部感染、膽管損傷、泌尿系感染、以及肝功能等的發(fā)生率。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9.0數(shù)據(jù)軟件包進行分析,計量資料用均數(shù)±標準差(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手術情況比較 觀察組患者無中轉開腹手術;兩組患者在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首次排氣時間及術后住院時間等方面比較,觀察組均優(yōu)于對照組(P<0.05),具體見表1。
2.2 兩組患者術后并發(fā)癥比較 觀察組患者術后發(fā)生膽管損傷2例,肺部感染1例,總發(fā)生率為6.98%,對照組患者術后發(fā)生切口感染4例,肺部感染3例,泌尿系感染3例,肝功異常2例,總發(fā)生率為27.90%。觀察組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3 討論
膽囊炎是外科的多發(fā)病,傳統(tǒng)開腹手術治療的手術時間長、對患者打擊大、易感染[3],隨著醫(yī)學技術和設備的不斷發(fā)展,人們對微創(chuàng)小切口術式的要求越來越高,目前使用較多的是腹腔鏡膽囊切除術和小切口膽囊切除術,但二者孰優(yōu)孰劣還存在很多爭論。有研究認為[4],小切口膽囊切除術療效更佳,腹腔鏡膽囊切除術雖然對患者創(chuàng)傷小,但由于操作術野的局限性,療效往往不能達到最佳,詹德鏗等[4]研究認為行腹腔鏡膽囊切除術患者痛苦小、并發(fā)癥少、恢復快,因此優(yōu)于小切口膽囊切除術。腹腔鏡膽囊切除術的適應癥為經(jīng)影像學確診的膽囊炎伴結石且患者無明顯休克及腹腔內的廣泛腹膜炎或腹腔粘連,但對于部分基層條件所限,未配備腹腔鏡的醫(yī)院,可以選擇小切口膽囊切除術。本組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圍手術期的手術時間、出血量、術后首次排氣時間以及住院時間均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說明腹腔鏡膽囊切除術的手術開口小,術后感染率自然就低;手術是在直視下操作,準確性高,對組織器官的損傷小,機體產生的創(chuàng)傷性應激反應小,因此患者術后恢復快。
綜上所述,腹腔鏡膽囊切除術應用于結石性膽囊炎療效確切,術中損傷小,術后恢復快,且并發(fā)癥少,值得臨床推廣。
參考文獻
[1]左江偉.腹腔鏡膽囊切除術與小切口膽囊切除術治療膽結石療效比較[J].中國民族民間醫(yī)藥雜志, 2013,22(9):32-32.
[2]王碧峰.腹腔鏡膽囊切除術與小切口膽囊切除術的療效對比及臨床分析[J].中國內鏡雜志,2013,19(6):639-641.
[3]李鵬飛,白光文.腹腔鏡與開腹膽囊切除術治療急性膽囊炎的療效比較[J].中國民族民間醫(yī)藥雜志,2013,22(19):38-38.
[4]詹德鏗,邱淑珍,洪文光,等.腹腔鏡膽囊切除術與小切口膽囊切除術治療膽囊結石臨床分析[J].臨床醫(yī)學工程,2013,20(6):690-691.
(收稿日期:2014.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