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文萍
摘 要:《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解讀一書就《指南》劃分的五大領域為經線,以各領域目標、教育建議在實踐中的應用為緯線,詳細地解讀了《指南》包含的全部內容。側重社會領域,談談對《指南》的理解和在教學實踐中針對小班上學期剛入園的幼兒來談談對其人際交往、社會適應能力發(fā)展和培養(yǎng)的實踐經驗。
關鍵詞:指南;解讀;社會領域;小班年齡段
幼兒社會態(tài)度和社會情感的培養(yǎng)滲透在各種活動和一日生活的各個環(huán)節(jié)之中。幼兒與成人、同伴之間的共同生活、交往、探索、游戲等,則是其社會學習的重要途徑。幼兒園集體教學模式就為幼兒人際交往能力培養(yǎng)提供了機會和發(fā)展的可能性。主題活動“我上幼兒園啦”的開展,讓幼兒知道自己上幼兒園了,對幼兒園產生安全感和親切感,接受本班教師和小朋友,逐步適應集體生活,能高高興興上幼兒園。初步適應集體生活,逐步形成基本常規(guī),如能在集體中聽教師、同伴講話,愿意自己進餐、入睡,學會洗手、入廁等。幼兒在幼兒園接觸到了更多的人,保健老師、廚房的叔叔阿姨、門房的叔叔等,他們嘗試認識、親近,感受到了大家對自己的喜愛。主題活動“玩具大家玩”的開展讓幼兒喜歡上了玩玩具,知道幼兒園的玩具是大家的,樂意與同伴共同玩,初步養(yǎng)成了按要求擺放和收拾玩具的習慣。主題活動“我喜歡”使幼兒能在活動中大膽嘗試、主動交往,分享共同活動帶來的快樂;學會了解扣子、疊衣褲,起床后能自己穿上鞋子……
隨著主題活動的深入開展,區(qū)角活動也日益豐富、開放、自主,我們通過觀察,發(fā)現能夠吸引幼兒的游戲和活動,設計出與幼兒發(fā)展需求相適應的豐富多彩的、自由舒適的、滿足不同類型幼兒發(fā)展需要的活動環(huán)境。小鬼當家中模擬家中場景的小床、小花被褥、娃娃,自制的煤氣灶、鍋鏟,溫馨的彩環(huán)鏈子做區(qū)域隔斷,還有幼兒自主收集的寶寶衣服、鞋襪等,讓這個區(qū)域儼然成為真正的“娃娃的家”,給孩子們心情的寄托,產生歸屬感。同時,建筑樂園、童心童畫、智力大沖浪、音樂空間、溫馨書屋區(qū)域也如火如荼地進行著……幼兒愿意主動參與游戲,與同伴一起玩耍,正是人際交往與社會適應能力發(fā)展的關鍵。就是在集體活動(游戲活動、教學活動、生活活動)、區(qū)角活動過程中,幼兒充分體驗到了與教師、與同伴共同生活的樂趣,而我園特色的混齡體育游戲更是“小家庭大社會”,使幼兒跨出了人際交往的一大步,從小集體邁向了更大的群體?;忑g游戲是擴大幼兒交往圈子,增加與同齡、異齡伙伴交往的機會,促進幼兒形成積極交往態(tài)度、提高交往技能的重要途徑。在游戲中,幼兒從最初的被照顧發(fā)展到照顧別人,從開始的“弱者”發(fā)展成為“強者”。在這個角色動態(tài)轉換過程中,幼兒對自我的認識更全面具體,對各種情緒的體驗更豐富深刻,在交往過程中遇到的挑戰(zhàn)也更多,因而他們更容易理解別人,調控自我,也更有利于他們養(yǎng)成積極的交往態(tài)度和習得正確的交往技能。
幼兒社會領域的學習與發(fā)展是一個復雜的過程,所包括的內容極為豐富,而不同的內容往往又有各自不同的發(fā)展規(guī)律和特點。模仿是幼兒社會學習的基本方式之一。教師和家長是幼兒社會學習的重要影響源,其言行舉止直接或間接地影響幼兒,構成他們學習的“榜樣”。因此,成人要注意自己的言行,為幼兒提供良好的榜樣。除了模仿,環(huán)境的同化作用、獎勵或懲罰,強化、體驗也是社會學習的重要方式。當然,社會學習是一個漫長的積累過程,需要幼兒園、家庭和社會密切合作,協調一致,以共同促進幼兒良好社會品質的形成。
《指南》一書是我們幼兒教師的指明燈,也是一本備忘錄,需要我們不斷地學習、領悟和把握,以便準確、靈活地運用在實際工作中。
參考文獻:
周瓊.充分利用區(qū)角開展幼兒園主題活動.小學時代,2011.
(作者單位 江蘇省常州市戚墅堰區(qū)幼兒園)
編輯 趙飛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