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宏賢
在談論高中語文課本古代作品選材的問題上,論者主要圍繞如下幾個問題進行:一是古代作品選錄所反映的語文工具性與文學性的問題;二是古代作品的體裁、朝代分布情況和經典性問題;三是古代作品選錄的比重問題;四是歷來語文教材對古代作品的選錄情況;五是古代作品選錄的必要性及其教學探究。
上述這些論文議論面不可謂之不廣,然筆者以為,就高中語文課本對中國古代作品的選錄情況之問題仍有數點論者尚未談及或議論不深。那么在教學過程中,面對注釋“全面”與“非全面”注釋的古代作品,教師該如何準備及傳授,這也是論者沒有注意到的問題。然無論如何,眾先賢仍有諸多開創(chuàng)之功,筆者此文不過意在補充說明耳。
一、現行高中語文課本對古代作品的編選情況
現行高中語文課本,除有14篇詩、7篇詞、1篇曲和1篇賦外,,又有《燭之武退秦師》《鴻門宴》等古代散文17篇以及《林黛玉進賈府》與《林教頭風雪山神廟》章回小說2篇,即在高中語文79篇的課文中,總計42篇的古代作品占整體的一半,也正反映了新課標提出的要求:“學習中國古代優(yōu)秀作品,體會其中蘊涵的中華民族精神,為形成一定的傳統文化底蘊奠定基礎”
二、把握作品的文體特征和作家創(chuàng)作風格進行教學
從上述得知,現行高中語文課本對古代作品的選錄是豐富而系統的,涵蓋了幾千年來中國古代文學發(fā)展的幾種主要文體,其實際上也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僅要落實字句的音、形、義,還當對不同文體進行分析與歸納,以更好地比較之。
(一)把握不同文體特征,兼顧文體的表現手法
《高中語文新課程標準》要求“在閱讀鑒賞中,了解詩歌、散文、小說、戲劇等文學體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現手法”?,F在高中語文選錄的古代作品中,我們以詩詞為例,兩者在繼承與發(fā)展上雖一脈之源,但還是有明顯區(qū)別的,這不僅表現在字數、篇幅長短乃至用韻上,表現手法上,詞不善于敘事。
另外,曲(含雜劇)、賦方面,不僅篇幅加長了,在敘事、抒情、議論、描寫表現手法方面也更“放得開”。而各種文體在語言上,“詩莊詞媚曲俗”是大家一直以來的共識,章回小說更不言而喻,散文則形式多樣,或敘事、或抒情、或說理,不一而足。簡言之,不同文體,其特征有明顯區(qū)別,運用手法也不一致,教師在引導學生在“辨體”時,無論是閱讀賞析和還是實踐寫作,都需要做好這方面的比較和歸納。
(二)比較相同文體差異,體會作家的創(chuàng)作風格
不同文學體裁的作品,不僅文體特征差異明顯,即便同一文學體裁的作品,因作家的生活經歷、個性、思想等不同,其創(chuàng)作風格也不同。這種比較分析的學習方式也正符合《高中語文新課程標準》的另一指導“在繼續(xù)提高學生觀察、感受、分析、判斷能力的同時,重點關注學生思考問題的深度和廣度,使學生增強探究意識和興趣,學習探究的方法,使語文學習的過程成為積極主動探索未知領域的過程要求”。
這種相同文體而風格有所差異的作品,其實基本上涵蓋了整個高中語文課本。因此,在整體把握文本,分析、比較相同文學體裁的作品情感、風格之差異,讓學生認識和了解多種藝術風格的作品,以促進其審美情趣的培養(yǎng)和全面發(fā)展。
三 、對古代作品文體認識及教學的幾點補充
盡管現行高中語文課本收錄古代詩、詞、曲、賦、文、章回小說六種文體但若對其中的一二文體進行細分,則仍有幾點要論述。另外,在對這些“古文”進行授課時,也需要考慮《高中語文課程標準》的要求和學生的接受水平問題,因此,筆者于此略談幾句。
第一,文體上。通過前文的表格得知,詩、詞、文是高中語文古文主要的文學體裁,“賦”“曲”“章回小說”并不多,而“賦”其實也是文,只是相較于一般的抒情或說明散文,它在形式上一則強調駢對,二則要求有主客問答。
“曲”即戲曲,在廣義上講,包括散曲、雜劇、傳奇等說唱文學,高中語文課本第四冊第一單元選入關漢卿的《竇娥冤》,用說唱的方式講述故事,塑造人物,含敘述、抒情、描寫等多種表達方式,語言則淺俗至俚,形式上,通常一本四折,前有楔子,后有正題,唱腔豐富而復雜。
“章回小說”,語文課本選入時,如雜劇一樣,題目已是編者另起,《林黛玉進賈府》原著作《金陵城起復賈雨村 榮國府收養(yǎng)林黛玉》《林教頭風雪山神廟》原著作《林教頭風雪山神廟 陸虞候火燒草料場》。章回者,其在每一章回都完成一個獨立的故事,又在整部小說中前承后啟,是有“欲知后事如何,且看下回分解”云云。
總之,高中語文課本之古代作品不僅數量眾多,且文體繁多,各自的文體特征及所側重的表現手法也不一,教師當所區(qū)別傳授。
第二,教學上。既然高中古文篇目眾多,文體繁蕪,如何在有限的課時內完成重點教學而又拓展學生的知識面,且生動精彩呢。筆者認為有三點可行。
一是夯實基礎,落實字句。除直如白話文的章回小說外,其他各類文體,都存在一定的難懂之處。因此,難懂的課文如能落實字句翻譯,結合一些課外的拓展,學生理解課文,把握文章主旨才更容易。而一些通篇不難理解的課文,落實字句則突出重點,逐步積累。
二是適當講授,不宜太難。一些文體知識,就高中學生來說,知道當然最好,但教師傳授如花費較多時間在上面,則容易偏離教學重點。如“賦”這一文體,學生學習《赤壁賦》除了知道課文翻譯、體會蘇軾抒發(fā)的哲理以及審美文章詞采外,它從漢代至宋代的發(fā)展歷史以及“主客問答”的形式倒無必要講授,學生僅僅通過一篇課文來深刻“賦”的文體特征不大現實。
三是及時練習,盡快掌握。高中古代文體形式雖多,但如詩、詞類,學生早已接觸,在教授注意意象提取以及表現手法后,不妨在課后讓學生嘗試詩歌創(chuàng)作。另如小說,從記敘文的角度出發(fā)亦是如此。在課后及時練習,讓學生盡快熟悉和掌握該種文體的特征和書寫。
言之此,筆者在對現行高中語文古代作品文體的分類和教學談了一些自己的認識和心得,在課改與時俱進的變化下,抓住文本的“不變”或許不失為經驗之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