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當前的教育改革中,提倡學生進行自主性學習,實現知識與技能的共同發(fā)展。作為物理教師,要不斷創(chuàng)新思維,改變傳統(tǒng)的教學思想,增強學生對物理概念的理解。物理概念是物理教學的關鍵,也是學生學好物理的主要途徑。學生只有扎扎實實掌握了物理概念,才能正確地形成完整的知識結構,運用理論知識去解決實際問題。
關鍵詞:高中物理;概念教學;多媒體
物理的研究對象是客觀世界的物質,主要是針對其運動方式和規(guī)律進行的研究。高中物理教學目標主要是力學、光學等內容,其中涉及大量物理概念和物理學術語。因此,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準確掌握大量的物理概念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由淺及深,通過事物的直觀認識,達到對事物本質的理解
對于任何事物的認識和理解都需要一個相對較長的時間。在認識客觀事物的過程中,首先是對事物最直接、最表象的認識。而后,隨著對事物理解時間的延長,認識逐漸由表及里,實現由表面到本質的飛躍。學生對高中物理概念的掌握也是由淺入深的過程。因此,在高中課堂中,教師要充分認識到這一點,透過現象認識本質。
二、重視理解過程,緊抓概念重點,實現對概念的準確掌握
對于概念,重要的是要先進行基本的理解,在此基礎上再進行深刻的掌握,只有這樣,才能實現對其有效的記憶。例如,在對交流電有效值進行講解的時候,要理解三個相同的概念,即相同的電阻、時間和熱量。這樣就可以實現對交流電的深入理解。
三、抓住難點,實現物理概念的強化理解
物理概念是對事物本質的一種總結和概括,表面看來,比較枯燥和難懂,需要對難點進行不斷突破,找準位置,抓住概念的關鍵。例如,在對電磁感應強度進行理解的時候,通常用公式B=F/(IL)來表示,但是要突破數學公式的常規(guī)理解,打破死記硬背的方式,不能錯誤地認為B和F成正比,根IL成反比,就得出F越大,B越大,F等于零,B也等于零。要明確F/(IL)所代表的是磁場強弱的量,不存在任何正比或者反比的關系。B的值取決于磁場本身的特性,與導線長短、電流大小及導線受力情況無關。只要認識這一點,就可以避免學生對磁感應強度認識的誤區(qū)。
四、找到概念之間的聯系,采取類比方式,深化對概念的理解
對于很多物理概念,既存在本質的區(qū)別,也有著內在不可分割的聯系。在進行教學過程中,要提醒學生在認識概念本身的同時,也要通過類比的方式進行區(qū)分,實現對概念清晰的認識和理解。例如,在講解速度和加速度的概念的時候,要找出二者的區(qū)別和聯系。在講解過程中,要讓學生認識到:速度是對物體運動快慢的描述,速度大,代表了物體運動的越快,也就是位置變化的更快。而加速度是對物體速度變化快慢的表述。速度是位移與時間的比值,而加速度是速度變化與時間的比值。速度和加速度都是矢量,速度方向與位移方向相同,而加速度與速度方向不一定相同。將兩個概念聯系在一起,更加有利于對二者的準確掌握。
五、設置疑問,多進行練習,實現對概念的鞏固
對事物的記憶過程就是重復的過程。但是對物理概念的記憶要靈活,避免死記硬背。在進行教學的時候,設置小考,允許對忘記的內容進行查閱。這樣,既實現了對學生學習能力的檢測,也減小了學習壓力。在進行練習的過程中,實現對知識的重復記憶和理解,逐漸放棄書本,深刻記憶和理解了一些公式和概念。置疑法主要是給出錯誤的物理概念,在經過分析和討論后,揭示概念的準確含義。只有對知識的概念達到正確理解,才能實現對實際問題的解決。
六、注重發(fā)散性思維的培養(yǎng)
自然界中的各種事物不是孤立存在的,是相互聯系、共同作用的,從而實現事物的向前發(fā)展。因此,在高中物理概念教學中,要突破課堂內容的局限性,注重時時回顧和聯系,引導學生發(fā)現相關事物和概念之間的聯系。例如,在物理學知識框架中,總結了能量、動量的守恒、電磁場的穩(wěn)定性以及力與運動幾個主要概念,實現對幾個相關概念的準確理解。
七、充分發(fā)揮物理實驗和多媒體教學手段的作用
在教學過程中,僅僅依靠板書和口頭講解是不夠的,很難實現對物理概念的完整表述,教學效果很難實現。例如,在講解電磁和微觀物質結構的時候,學生會感到十分抽象,無法形象理解,講解起來也很困難。此時,如果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試驗,利用圖像和模型進行概念的講解,學生就會實現對抽象概念的深刻理解。
綜上,對物理概念的理解要結合實際,將物理概念回歸實踐,防止與實際相脫節(jié)。在具體教學過程中,只有對物理概念進行分類教學,使學生對物理概念的理解有一個明確、情緒的思路,才能觸類旁通,將其準確應用于實際,解決實際問題。
參考文獻:
[1]高曉偉.高中物理概念和規(guī)律教學的點滴體會[J].教育教學論壇,2010(4):91.
[2]李強,孫中華.新課程背景下物理模型教學的現狀和教學策略[J].教師,2011(23):67-68.
作者簡介:汪小敏,男,出生于1978年3月,教育碩士,就職于甘肅省金昌市第一中學,研究方向:高中物理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