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芳
呼和浩特市清水河縣城關鎮(zhèn)第一小學的前身,是創(chuàng)辦于清朝乾隆六十年(1795年)的“義學”。二百多年的薪火傳承,始終沒有離開當初關帝廟所在地一步,這種執(zhí)著沉淀了厚重的文化底蘊,積累了豐富的辦學經驗。
學校現(xiàn)有30個教學班,1600多名在校生,是自治區(qū)義務教育示范學校。
素質教育要從娃娃抓起,小學教育是人生教育的起點,也是素質教育的基礎和關鍵。近年來,我校在全面推進素質教育方面,進行了卓有成效的實踐探索。下面談談我們的做法。
一、堅持德育為首,抓好養(yǎng)成教育
養(yǎng)成教育,通俗一點說就是養(yǎng)成學生良好的生活和行為習慣。葉圣陶先生曾經說過:“教育是什么,往簡單說,只需一句話,就是要養(yǎng)成良好的習慣。好習慣養(yǎng)成了,一輩子受用;壞習慣養(yǎng)成了,一輩子吃它的虧,想改也不容易?!笨梢哉f,良好的習慣伴隨并決定一個人的終身。
好習慣養(yǎng)成的關鍵時期在小學階段。因為少年兒童的意識尚未成熟,可塑性大,可接受性強。在這個時期對學生進行養(yǎng)成教育事半功倍,錯過了這個時期,再施以養(yǎng)成教育必然是大打折扣的。有人打過一個比方:低年級學生,如同剛揉好的膠泥,可以捏成各種各樣的形狀;等膠泥干了,再想改變其狀態(tài)就比較困難。由此可以聯(lián)想到,小學階段的養(yǎng)成教育是非常重要的。
1.落實德育類課程,發(fā)揮課堂主渠道作用。從素質教育的角度思維,所有課程沒有主副之分。多少年來,我們學校十分重視品德與生活、品德與社會和心理健康課程,配備有特長、有能力、有責任心的教師任課,成立品德社會教研組,精心制訂教研計劃,開展教研活動。通過晨會和班隊會,延伸教育內容。結合社會的發(fā)展,不斷豐富德育內涵,努力培養(yǎng)學生日常學習和生活的良好習慣,比如對長輩有禮貌、自己能做的事情自己做、待人接物謙和、不亂丟垃圾、不說臟話……
當然,對學生進行德育,也少不了適當?shù)摹鞍胃摺薄1热?,在汶川發(fā)生地震后,老師及時增加了“一方有難八方支援”方面的教育內容,同學們通過搜集一個個生動的故事,懂得“萬眾一心、眾志成城、團結互助、和衷共濟”偉大精神釋放出的能量。再如,“神九”“神十”成功返回地面,全國人民萬分激動,我們以此為契機對學生進行熱愛科學教育,從小樹立遠大的志向。倡導學生反復觀看劉洋的“太空課堂”,知識能懂多少是多少,關鍵要的是那種情境感染。
2.加強少先隊組織建設,開展主題教育實踐活動。影響小學生習慣養(yǎng)成的教育因素只有成為他們的活動主題時,才能顯示其意義和價值。我校一直重視少先隊工作,每年10月13日,少先大隊部都要為新隊員介紹光榮的隊史,讓學生了解中國少年先鋒隊,在不同的革命歷史時期,為新中國的成立和社會主義建設所做的貢獻,激發(fā)對“星星火炬”的熱愛。通過豐富多彩的少先隊實踐活動對學生進行理想、品行和道德熏陶。
充分挖掘傳統(tǒng)節(jié)日的內涵,不僅要學生以語言來表達對父母、其他親人和老師同學的情感,還鼓勵他們動手做些小禮物贈送,以表達友誼,無形中促進了學生社會性的發(fā)展。同時持久地開展“我的中國夢”主題教育活動,通過看得見、摸得著、有體會的參與,讓學生明白:夢想,只有靠自己不懈的努力才能變成現(xiàn)實。
二、堅持課程改革,抓好課堂教學
課堂教學是學校教育最基本的形式,是師生最常規(guī)最主要的實踐活動,是推進素質教育的主陣地。開發(fā)適合的素質教育課程以及課堂教學模式,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途徑。如何使素質教育走進課堂,并在實踐中發(fā)展和完善,學校工作承擔著十分重要的任務。
1.改革教學方法,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當前,課堂教學一個主攻任務就是走出死板灌輸?shù)睦下罚瑺I造“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新型教學模式。把課堂上教師講學生聽、教師問學生答、教師寫學生抄的“機械運動”,轉變?yōu)樵诮處煹闹笇聦W生自主探索,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發(fā)現(xiàn)問題和解決問題的主人。
2.更新觀念,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在教學中,必須根據學生的個性差異和不同特點因材施教,充分激發(fā)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提倡自主學習、小組學習、合作學習,讓學生在討論交流中互相取長補短。這樣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團結協(xié)作、勇于創(chuàng)新的精神。通過學生自讀、自思、交流、質疑、討論等途徑,達到對知識內容的自省自悟。
3.優(yōu)化課堂教學結構。雖然我們已走過課程改革十余年的歷程,但還是有一部分老師畏縮在“穿新鞋走老路”或徘徊于“不得法”的困惑之中。的確,在新的教學思想不斷涌現(xiàn),主體評價機制相對落后的情況下,一方面教師要融入素質教育新課改的洪流,另一方面又要結合實際,通過精練、巧練、多練,形成扎實的基本技能。要想找到二者兼得的捷徑,就必須優(yōu)化課堂教學結構,注意教學程序的控制,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4.構建高效課堂教學模式。教學模式是課堂教學較為穩(wěn)定的結構和可以操作的程序,是長期教學實踐經驗和理論的總結。新時代教學要求教師在鉆研教材時恰當?shù)刂贫ń虒W目標,圍繞目標進行有效教學。課堂教學目標的確定要體現(xiàn)以全面提高學生素質為出發(fā)點;以學生個性發(fā)展和實踐能力、創(chuàng)新精神為培養(yǎng)點。課堂教學結構要符合兒童的認識規(guī)律,突出以訓練為主線。我校緊緊抓住課堂教學與管理的韁繩,強化教學過程中學生主體地位的體現(xiàn),初步建構了“五學”(目標導學、自主探學、合作研學、展示賞學、檢測評學)課堂教學模式。深入挖掘文本的資源,加大課堂文化的含量,提高課堂文化的厚度,讓課堂教學成為提高學生素質希望的田野。
三、堅持全面發(fā)展,抓好社團活動
當前,綜合實踐課程,以其全新的理念、獨有的形式擺在我們面前。如何挖掘當?shù)靥厣逃Y源,開展綜合實踐活動,讓這門新型課程展現(xiàn)出獨有的魅力?我們本著學生可持續(xù)發(fā)展的觀點,結合我校的實際和傳統(tǒng)優(yōu)勢,以實踐性、自主性、趣味性、創(chuàng)新性為主要特征,開展社團活動,讓校園充滿生命活力。
1.構建校級、班級社團。校級社團由學校專職教師擔任指導教師,培養(yǎng)具有某一方面特長的學生。班級社團由班級教師組織學生成立,以訓練學生自主參與能力為目的。社團在教師指導下,根據學生興趣愛好和年齡特征組建,每個社團配備校內外指導教師。每個社團有自己的活動章程、社標、社旗、口號、內容和活動方式,讓學生自主選擇,自主體驗。
2.渲染社團文化。以社團活動為基礎,構建豐富多彩的社團文化,讓每一條走廊能表達,讓每一面墻壁會說話,讓每一個角落都傳情……30多個社團為校園文化搭建起了立體的風景線。
3.融社團為課程。學校將校級社團作為特色課程融入校本教材,要求教師采取借鑒與創(chuàng)新的方式匯編活動教材,建立課程資源庫,并結合社團特點進行修改與提煉,通過社團活動完善學校課程。
目前,學校社團已經頗具規(guī)模,形成了“人人參與、生生出彩”的局面。通過社團活動平臺,引導學生從自身興趣和需求出發(fā),發(fā)展個性特長,促進身心健康成長。學生在五彩繽紛的社團舞臺上,演繹著童年精彩,張揚著金色個性。
教人格、教人性、教人生——是我們悟出的教育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