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秀英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882(2014)10-039-02
《語文課程標準》中規(guī)定:小學語文低年級識字教學要讓孩子喜歡學習漢字,有主動識字的愿望;認識常用字1600——1800個。因此,識字教學是低年級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也是教學的難點。為了完成這一目標,我們的教學不僅要培養(yǎng)孩子們的識字興趣,還要教給他們識字的方法,培養(yǎng)識字能力。那么,如何讓識字成為孩子們的樂趣,并且讓孩子們主動識字便成了我思考的題目。
針對小學生天真活潑,思維活躍的特點,我們應充分利用低年兒童智力發(fā)展的最佳時機,積極挖掘教材本身的資源,把快樂引進課堂,讓孩子們通過積極參與來感受識字的樂趣。
一、課內教學
(一)利用教材特點,激發(fā)識字興趣
北師大版的第一冊語文教材在編排上充分體現(xiàn)了漢字的發(fā)展歷史,同時兼顧了兒童的認知特點,便于激發(fā)興趣,降低難度。在開學伊始,我在教學中就關注了這一點:如教材在帶領學生走入校園生活后的第一個單元便是《字與畫》,在教學中,我先出示一幅幅的象形字圖片,讓孩子們猜猜這些都是什么字?然后再出示相對應的漢字,學生看后興趣盎然,于是我給學生講解我們的祖先是如何造字的,以及出示漢字的演變過程,讓學生感受到漢字的神奇與自然,之后又講了一些名人造字的故事,大大的激起了學生識字的興趣,甚至有的學生說我也想造一個字。這小小的識字火苗便燃燒起來。
(二)教給識字方法,增強識字能力
“教是為了不教”,教學生字最終是為了讓學生掌握識字的方法,發(fā)現(xiàn)其中的規(guī)律。北師大版的第一冊語文教材的前四個單元出現(xiàn)的字大多是獨體字,第五個單元開始出現(xiàn)了合體字,在教學中,我結合生字的特點和學生玩起了游戲:
1、加減法識字法 如:亻+主=? 扌+丁=? 氵+干=? 山+夕=? 口+大=?
現(xiàn) -王=? 會-人=? 地-土=? 明-日=? 問-口=?
2、用舊字學新字法 如:青——清 里——理 坐——座 故——做
月——朋 木——林 夕——多 習——羽
3、編順口溜識字法 如:“告”,一口咬掉牛尾巴;“花”,七人頭上長了草;
“先”,兒子砍斷牛尾巴;“斗”,兩顆星星放金光;
“必”,一箭穿心;“靈”,一座山被大火燒倒了;
“樓”,一個學生說:一個女人背了一袋米在樹下休息;
另一個學生馬上說:八十八個女人在樹下休息;
“休”,一個人靠在樹上休息一會兒;
“斧”,父愛千斤重。
“弟”,頭戴兔兒帽,身穿弓字衣,一條腿直立,一條腿彎著。
4、比較識字法 如:昨——作,昨天是時間,工作有人干;
爪——瓜,動物爪子尖尖尖,瓜子里面會有瓤。
還有的學生把字形相近的字編成了小故事來加以比較:吃東西,別嗆著;拿起槍,去打獵;老爺爺,太蒼老;滄海大,變桑田;長大了,要創(chuàng)業(yè);摔破了,起瘡疤。
再比如:夏日晴空,河水清清,綠草青青,蜻蜓立上頭,小朋友們請保護環(huán)境。
這樣的學習,學生的思維發(fā)散了,識字興趣也愈來愈高漲,在識字的同時又進行了思想教育,真是“傳道、授業(yè)、解惑也”。
5、巧編字謎識字法 “秋”,一人說:一邊怕蟲,一邊怕水;另一人說我也是這個字,但我說:左邊是綠色,右邊是紅色;這時又有一個孩子站起來說,我的更簡單:紅配綠,一臺戲。同一個字,從不同的角度出發(fā)編出不同的謎面,孩子們思考問題的方法更全面了。
6、找朋友識字法 學生每天會準備一些識字卡片,分別寫上偏旁和字,讓孩子們自己去找朋友,組成新字。比如在教學《竹鄉(xiāng)之歌》時:一個學生說:我是竹字頭,誰來和我做朋友?馬上有學生站起來說:我是個“毛”,皮毛的毛,我來和你做朋友。然后兩個人把組成的“筆”字舉起來。這時還有孩子站起來說:我是個“由”,由于的由,我也和你做朋友,我們組成“笛”,我是個“爭”,我們組成風箏的“箏”……這時,我舉起“夭”組出“笑”,問孩子們,想一想,為什么“笑”也是“竹字頭”,請同學們回家查一查,明天我們再來揭曉答案。
故弄玄虛,巧設懸念,讓孩子在課堂上感到意猶未盡,學生在這些趣味無窮的游戲中識字,速度快,效果佳,同時也自然地延續(xù)到了課外的主動識字。
(三)借助經典國學,培養(yǎng)識字意識
為了提高學生的文化修養(yǎng)與底蘊,我們有計劃的開展了《古詩》、《三字經》、《弟子規(guī)》等經典誦讀活動,在瑯瑯上口的經典誦讀中,學生的有意識字與無意識字同時得到了發(fā)展。
二、課外延伸
崔巒理事長強調過:識字提倡“兩條腿走路”:一是課內,二是課外。課外識字活動的可持續(xù)發(fā)展是我們追求的目標。為了培養(yǎng)孩子良好的識字習慣,我從不同的地方找靈感。
(一)記得語文教材中有這樣一個單元《外面的世界》,教學這一課后,我布置作業(yè),在每天放學的路上找一找街邊的牌匾讀一讀,看你能讀出多少字,不認識的字問一問家長,第二天你再來讀一讀它,看你記住了嗎?記住的詞語寫在本上,第二天你也來當小老師,到了第二天有幾個人把學到的詞語帶來了,如:莘英路、萬科城、越嶺路、禁止鳴笛、鞍山精神……剛開始反饋的人并不多,我便在全班同學面前夸獎這幾個孩子,并給全體家長發(fā)短信進行表揚。孩子都有爭強好勝的心理,沒過幾天,當小老師的人越來越多。孩子們都有一雙發(fā)現(xiàn)的眼睛,由路上到校園到超市,學生生活的環(huán)境成了孩子們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識字大課堂,在家長協(xié)助下,孩子們通過識字認識了事物,接觸了社會,收到了事半功倍的功效。
(二)還記得數(shù)學教材中有一單元是關于位置與方向的內容,其中有一道小題出示的是公交站牌,看到這里,我靈機一動,把數(shù)學和語文結合起來,讓孩子找一找街上不同的公交站牌,一一讀出站牌上的站名,比一比誰認得多,記住了回家公交車的路線,這樣既學了字,又鞏固了數(shù)學知識,還了解了家周圍的環(huán)境,寓教于樂,何樂而不為呢!
(三)識字是閱讀的基礎,閱讀又是鞏固識字的重要方法。閱讀不是單純的被動接受,而是主動積極參與的過程。我每天會留出二十至三十分鐘時間讓孩子們閱讀。在這段時間里,我安排了同讀一本書(十分鐘左右)與自由選讀課外書(二十分鐘左右)相結合,比如,剛剛進入一年級,我們共同讀了《米小圈上學記》系列,每天一名學生申報小小讀書家,老師指定內容回家練習讀熟,第二天給全班同學讀,第二天再有其他人申報。就這樣,孩子們熱情高漲,隨時隨地都會看到孩子們拿著書來看,進一步激發(fā)了學生的識字興趣,拓展了識字空間,更重要的是培養(yǎng)了孩子良好的閱讀習慣。
(四)辦識字小報。為了讓孩子們的識字形成習慣,并使識字成果得以展示,我教給孩子把所認識的字有意識的分類:可按漢字的結構特點分類,可按字義分類,可按字音分類,可按字的來源分類,等等,然后我們定期辦識字小報,每一期都要有自己的主題,同時在版面設計、色彩搭配上也要注意一些,一張張小報張貼在墻上,學生競相欣賞,成功的喜悅掛在臉上,在美的熏陶下共同提高,一舉數(shù)得。
(五)識字英雄。隨著學生識字量的增多,我開始組織學生參加《識字英雄》比賽活動。每周一布置內容,如:找出帶有“木”字旁的字、“青”能加哪些部首變成新的字、與“簡”同音的字有哪些、“放”能組哪些詞語等等,組內先自行比賽,再選出兩名同學代表本組參加班級比賽,本期獲勝的同學將作為下期的小評委。這一活動的開展,學生的情緒空前高漲,利用一切資源和時間去準備,賽場上百花齊放。
語文是基礎學科,識字更是基礎中的基礎;語文的課堂是開放的,識字教學的課堂也應該是開放的課堂,千萬別小看了這些小小的生字,其中的奧妙無窮無盡。我們激發(fā)了學生的識字興趣,學生才有了識字的動力;教給學生識字的方法,才能提高識字的效率,在教學中,讓我們不斷地探究,利用多種媒體,利用各種方式來激發(fā)孩子的興趣,提高孩子的識字能力,讓孩子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識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