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志勇
練習是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非常關鍵的一個環(huán)節(jié),是對小學生系統(tǒng)完整掌握數學知識的有效檢驗和真實反饋。
剛剛步入正規(guī)學習的小學生,其心理特征和思維水平,都處在一個成長與發(fā)展的初始階段,對數學新知識,不可能短時間就了解和掌握。而數學練習,恰恰是對數學知識的鞏固和加強。對數學練習進行有目的有針對性的設計,不但能讓學生在練習中學會思考問題,還能提高小學生的數學創(chuàng)新能力,同時使不同層次、不同水平的學生都能獲得提高,讓小學生體會到學習數學的樂趣。可見,對數學練習進行科學合理的有效設計,是促進數學知識有效形成的前提。
一、練習內容應靈活多樣
小學生的性格特點就是活潑好動,對一切事物都具有好奇心,在進行練習設計時,教師應充分考慮小學生這些特點,設計靈活多樣、生動形象的練習,讓學生感受到學習的樂趣,從而激發(fā)他們對數學的學習興趣,并將這種興趣轉化為持續(xù)學習的動機。如在進行 “乘法口訣”練習時,做“數手指”的游戲,讓學生伸出他們的左右手,然后迅速告訴他們一共有多少根手指頭。學生一開始都覺得又有趣又好奇,以為教師會“魔法”,慢慢的,有的同學找到了“竅門”:老師,你用的是5的乘法規(guī)律!這時,我并沒有立刻回應,而是問其他同學:他說的對嗎?然后讓學生結成小組,進行游戲互動,去親自驗證這個說法。諸如此類的游戲練習法,還有連連看、搶金牌、走迷宮等,都能使學生思維“活”起來,思想“動”起來。
二、練習內容應與生活實際相聯系
數學教學的目的就是讓小學生“學以致用”。數學是來源于生活又應用于生活的學科,因此,設計數學練習應從小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發(fā),以生活實踐作為小學生認知和發(fā)展的“活水”,使練習發(fā)揮其“理論實踐相結合”的功效。如在學習了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后,我為學生們設計了一個“幫我來裝修”的練習內容,先是引導他們想象,在生活中都有哪些地方需要計算正方形和長方形的面積?然后給學生模擬一個生活場景:老師的新房子買好了,客廳需要裝修,客廳長3.5米,寬1.8米,高2.9米。你能用數學知識算一下客廳地面需要多少塊地板磚?墻壁粉刷需要多少涂料?窗簾買多長多寬才合適?學生在對這些實際問題進行思考與解決過程中,會將數學知識與實際生活聯系起來,感悟到數學的真正價值,意識到數學學習不是簡單地做題練習,而是真實的、有活力的現實應用。
三、練習內容應尊重個體差異
學生始終是數學學習的主體,在練習活動中既是一個有機的整體,也是一個個具有差異的個體,要實現數學學習的有效性,就要讓每個學生都得到不同程度的發(fā)展。因此,在進行練習設計時應尊重學生個體差異,注重數學練習的層次感。在“有余數的除法”的練習中,我設計了難易程度不同的三道題,供學生自主選擇練習,并鼓勵他們答完一題后還可以繼續(xù)選擇解答。(1)一共有42支鉛筆,要分給5位同學,一位同學平均能得到幾支鉛筆?(2)森林餐廳開業(yè)了,小動物們都來餐廳吃飯,來了31個小動物,可是餐廳只有6張桌子,每張桌子只能坐5個人,小動物們怎么坐?(3)班里組織同學們去劃船,全班一共37個同學,一條船只能乘6個人,你來安排一下,需要幾條船?這種練習設計,既給學生提供了自主學習的機會和空間,還使他們感受到了來自教師的尊重和信任,讓學生能放下思想負擔進行輕松快樂的練習,并讓每個層次、每個階段的學生都能享受成功帶給他們的自信和喜悅。
四、練習內容應突出知識的系統(tǒng)性
小學數學知識具有十分顯著的系統(tǒng)性,在進行課堂練習時,教師應注重新舊知識的銜接與結合,為學生建立一個科學系統(tǒng)的練習網絡,提高小學生知識的綜合運用能力。如在講完涉及工程問題的數學知識后,可以讓學生進行如下練習:A地到B地小汽車行駛2小時走完全程的1/3,按此計算,如果想走完全程,小汽車還要跑幾個小時?在這樣的一道練習題中,不再是單純的距程問題,而是包含著分數應用、工程問題、倍比關系等多個內容、多個層次的知識面,學生在練習的過程中,經過思考探索會得出十幾種的不同解法:2÷1/3-2;1÷1/3×2-2;(1-1/3)÷1/3×2……通過這種形式的練習,使學生的智力、能力都得到顯著提高,達到了優(yōu)化練習、高效練習的目的。
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練習的功效就是要加深小學生對現實問題中蘊含的數學意義的理解。因此,教師應樹立正確的數學練習觀、關注數學練習功效、關注班級學習實際,不斷地創(chuàng)新數學練習形式,以促進數學知識的有效形成和良性發(fā)展。(作者單位:福建省仙游師范附屬小學)
責任編輯:劉 林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