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婷
近些年,國家正在加大對郊區(qū)及農村學校音體美課程及教師的補缺工作,作為一名郊區(qū)學校音樂教師,更應該發(fā)揮教師的主觀能動性和與學生的互動性,用“心”創(chuàng)新音樂教學,從活躍課堂氣氛、提高學生自信、回歸育人本職等方面入手,給音樂課一個“正名”的機會。
一、寓教于情,讓學生喜歡上音樂課
教師作為教學活動的主導者,其施教手段要服務于教學目的和教學對象,利用各種豐富多彩的活動將課堂“外延化”,讓學生在各種活動中感受音樂,理解音樂,表現(xiàn)音樂。
拿一年級的《動物說話》一課為例,這首歌曲調輕松活潑、曲風流暢,在節(jié)奏緊湊之中又有舒緩。它可以調動更多的同學參與課堂教學,讓課堂增加更多活力和美麗。我首先播放了表現(xiàn)小兔子、大象等動物形象的音樂,叮囑他們仔細聽,等下還要逐個跟唱,將他們的心引入課堂。
隨后的跟唱環(huán)節(jié),將課堂的氣氛推向了高潮。同學們隨著不同節(jié)奏的音樂,自然地做出各種體態(tài)反映,天真可愛的神態(tài)活躍了課堂的氣氛,也提高了學習的效益。在隨后的按節(jié)奏朗讀歌詞環(huán)節(jié)中,同學們依舊保持著精力高度集中的狀態(tài),全身心地參與,課堂效果之好出乎我的意料,也給了我更多寓教于情的靈感。我讓學生各自演唱出自己喜愛小動物的心情,并為歌曲創(chuàng)編新的歌詞,這種互動的課堂方式,使更多孩子的個性和靈氣得以體現(xiàn)。
讓音樂課堂變得色彩斑斕,是活躍課堂氣氛的重要手段,也是音樂課發(fā)揮獨特功效的優(yōu)勢所在。教師要發(fā)揮統(tǒng)領作用,讓學生通過動作、語言、表演、舞蹈、奏樂等多種載體來感受音樂的吸引力。
同樣,教學形式的多樣化,也是提高教學質量的必要手段。在多年的教學實戰(zhàn)中,我總結出這么一個認識:教學中應該采用哪種手段和形式,要根據(jù)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年齡特點而定。低年級的教材一般短小,律動性較強,根據(jù)兒童好動的天性,宜采用游戲等方式;高年級教學歌曲內容相對較長,表現(xiàn)力也相對豐富,可以采取情境教學法,摒棄教學中的強制性,讓學生在課堂中始終保持愉悅的心境和求知的渴望。
二、不吝鼓勵,讓學生愿意上音樂課
我面對的學生群體,多是來自市郊農村,性格偏孤僻。他們的音樂功底和對音樂的感覺,普遍不如城區(qū)在幼兒時期便接受過培訓的同齡學生。對他們開展音樂教學,最重要的就是喚醒他們的自信,尤其是拉近他們與音樂課這門被視為“陽春白雪和者寡”的課程的心理距離。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體現(xiàn)音樂教學的應有之義。
“在音樂課堂中,教師和學生是平等的,我不希望大家在音樂課上死記硬背,音樂課應該是你們釋放心靈的地方?!蔽乙话氵@樣對我的學生講。這樣親切的話語效果立竿見影,一些平時調皮搗蛋的學生也安靜下來,迅速進入被音樂教師帶進音樂課堂的狀態(tài)。通過這樣平和平等的交流,我和一些學生也建立了真誠的友誼。讓更多平時性格內向的學生參與到課堂教學中,并對他們的表現(xiàn)亮點予以及時鼓勵和贊揚,更能帶動全體學生參與教學的積極性。如在學習《哦,十分鐘》這首歌曲時,我首先讓學生們敘述各自在課間十分鐘都會干些什么。其中,我點了幾名平時沉默寡言的學生的名字。面對這樣輕松的問題,他們沒有緊張,回答得各有特色。我對他們的回答給予了積極評價,并對一些回答較好的學生進行了表揚。在隨后的課堂教學中,我明顯感覺到這些學生的學習興趣有所提高。
在教學工作中,我盡可能使用口頭語言、體態(tài)語言等各種手段,對表現(xiàn)良好的學生送去贊美之詞,以滿足學生的榮譽動機,使其興奮愉悅,積極性高。正像蘇霍姆林斯基說的那樣:“讓每個學生都抬起頭走路?!币魳氛n堂需要探究更多的激勵教育方法,使之成為提升學生素質的一條捷徑。
三、潤物有聲,讓學生受益于音樂課
音樂以其獨特的藝術表現(xiàn)形式,決定了其與人的情感有著天然的心理默契。因此,在開展音樂教學過程中,我注重引導學生在美好音樂中感悟人性美和人情美,以達到走進美好、感受快樂、啟迪智慧、陶冶情操的目的。
如對五年級學生上《清晨》這堂課時,我意識到這是一個對學生進行良好行為教育的絕佳時機。針對歌詞里面“推開窗門迎接晨曦到,奉勸大家要起早,身強體健智慧也增高”的歌詞,我重點進行了講解并進行了適當拓展,把學生們比作“清晨的太陽”,激勵他們抓住大好時光,加強學習,充實自己。在曲調中接受一些勵志教育,這樣的“潤物有聲”的做法,使音樂課起到了育人效應。
作為一個感知美和發(fā)現(xiàn)美的過程,音樂教學要努力成為活潑多樣的教學活動,構建音樂學習的最佳環(huán)境。在教唱《感恩的心》過程中,我打破了固有“臺上彈、臺下唱”的教學模式,讓每名學生站起來,在唱的過程中,模仿我之前學好的整套肢體語言,給他們以充分的活動空間和想象余地。雖然學生的動作參差不齊、稍顯凌亂,但這種伴隨著音樂表達感恩心情的方式,將“感恩”二字深深地植入了他們的心靈,這比任何優(yōu)美的曲調都顯得更加珍貴。
音樂教育,從本質上來說是一項塑造“人”的工程。音樂教學工作,對于人生觀、價值觀趨于成型過程當中的小學生,顯得尤為重要。我們在今后的教學實踐中,應當更多地挖掘音樂課堂上的的情感體驗功效,讓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到音樂教學活動中,去感悟音樂散發(fā)出的更多魅力。(作者單位:南昌市昌北第二小學)
責任編輯:甘 甜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