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不來提·艾合買提
(新疆醫(yī)科大學 人文社科部,新疆 烏魯木齊 830011)
新疆高校民族理論課程實踐教學路徑探索
阿不來提·艾合買提
(新疆醫(yī)科大學 人文社科部,新疆 烏魯木齊 830011)
實踐教學是《新疆歷史與民族宗教理論政策教程》課程教學的重要環(huán)節(jié)之一,是大學生了解新疆歷史、國家民族政策、宗教演變和多元民族文化交融的重要方式。利用新疆地方教育資源開展實踐教學,對于提高課程教學實效性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對開展《新疆歷史與民族宗教理論政策教程》實踐教學的必要性及基本路徑進行了探索,以期為新疆社會的長治久安、經濟社會的繁榮發(fā)展培養(yǎng)更多政治思想合格的各民族人才。
《新疆歷史與民族宗教理論政策教程》 實踐教學 路徑探索
為切實有效地增強高校思想政治理論教育和教學效果,根據(jù)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中宣部、教育部《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意見》(教社政[2005]5號)和《實施方案》(教社政[2005]9號)等文件的精神,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黨委和教育廳結合新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特點,在疆內所有高等學校開設了具有新疆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思想政治理論課程《新疆歷史與民族宗教理論政策教程》(以下簡稱《教程》)?!督坛獭芬孕陆胤绞?,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與黨和國家的民族政策,馬克思主義宗教理論與黨和國家的宗教政策為研究對象[1],各民族大學生以歷史唯物主義觀點,實事求是、正確地認識新疆歷史的發(fā)展過程,了解新疆區(qū)情,樹立馬克思主義歷史觀、國家觀、民族觀、宗教觀和經濟文化觀,增強“四個認同”意識(即對祖國的認同、對中華民族的認同、對中華文化的認同、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認同),維護祖國統(tǒng)一和民族團結。要實現(xiàn)這一教學目標,傳統(tǒng)理論講授很難有效,必須加強利用新疆地方教育資源開展實踐教學,使學生在《教程》理論知識學習的基礎上,參加各種實踐教學活動,將所學習的理論真正應用于現(xiàn)實生活中。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形式是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以實踐為主,采取參觀考察、課堂討論、校園文化、觀看紀錄片、原著閱讀等方式,達到教學目的。《教程》是一門理論與實踐結合緊密的公共必修課程,實踐教學是本門課程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是學生了解新疆各民族歷史與文化和民族風俗習慣,了解黨和國家民族宗教政策及民族工作的十分重要的方式。同時,實踐教學環(huán)節(jié)是發(fā)揮學生學習主動性,培養(yǎng)學生社會實踐能力,以及獨自或合作開展科學科研能力的一個重要途徑。實踐教學有利于大學生人文素質的提高和價值觀的形成?!督坛獭方虒W過程中開展實踐教學落實了中央精神:“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所有課程都要加強實踐環(huán)節(jié)。要建立和完善實踐教學保障機制,探索實踐育人的長效機制。圍繞教學目標,指定大綱,規(guī)定學時,提供必要經費。加強組織和管理,把實踐教學與社會調查、志愿服務、公益活動、專業(yè)課實習等結合起來,引導大學生走出校門,到基層去,到農工群眾去。通過形式多樣的實踐教學活動,提高學生思想政治素質和觀察分析社會現(xiàn)象的能力,深化教育教學效果?!保?]
基于上述實踐教學內涵,進行開展《新疆歷史與民族宗教理論政策教程》課程實踐教學必要性的分析,筆者認為可以通過下述五種形式開展實踐教學。
(一)參觀考察
引導大學生參加實踐教學是高等學校育人活動的重要環(huán)節(jié)。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原則,要求老師引導學生認清實踐是人們獲得真理的重要來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3]。利用地方教育資源優(yōu)勢,建立穩(wěn)定的校外教學實踐基地,定期組織學生到實踐基地參觀學習,現(xiàn)場接受教育,增強教育的直觀效果。開展實踐教學是《教程》課程教學的必然要求,是高等學校培養(yǎng)理論聯(lián)系實際、全面發(fā)展的創(chuàng)新人才的重要手段。從2007年開設《教程》課程以來,新疆烏魯木齊市高校先后跟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博物館、八路軍駐新疆辦事處紀念館、烏魯木齊市博物館、自治區(qū)民俗風情一條街等單位建立了固定的實踐教學合作關系。高校教師在每學期講完“新疆地方發(fā)展史、新疆民族遷徙史、新疆宗教演變史”內容后,就組織學生參觀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博物館。整個博物館分為《新疆歷史文物陳列》、《新疆民族風情陳列》、《新疆干尸陳列》、《永遠和祖國在一起》、《西域服飾的記憶》和《新疆三區(qū)革命紀念館》六個陳列展覽。通過實地參觀博物館,各民族大學生了解了新疆地區(qū)的歷史發(fā)展進程,欣賞了西域服飾文化的豐富內容,熟悉了新疆維吾爾、漢、哈薩克、回、柯爾克孜、蒙古、錫伯、塔吉克、烏茲別克、達斡爾、滿、塔塔爾、俄羅斯13個世居民族的住房、服飾和生活用品等各方面的物質文化。這些歷史文化遺產內容非常豐富,涉及新疆歷史、民族、文化、宗教、民族風俗習慣等各個方面,給開展《教程》課程實踐教學提供了重要的平臺。參觀結束后,新疆烏市高校教師組織學生交流參觀心得,分享參觀體會。
(二)課堂討論
課堂討論是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廣泛采用的教學方法。課堂討論的優(yōu)點在于,首先容易激發(fā)學生對要討論的問題積極思考的興趣,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和智力,加深學生對所學理論知識的理解;其次經常討論可以培養(yǎng)、鍛煉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反應的靈活性。為進一步提高學生對 《教程》課程的興趣,在課堂實踐教學中進行民族理論與民族政策熱點問題討論是必要的教學環(huán)節(jié)。為此,新疆高校把課堂討論課時納入課程教學進度計劃中。例如教師在講授完新世紀解決民族問題的主要任務后,就可向學生提問: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少數(shù)民族和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的基本情況如何?為什么會出現(xiàn)東部和西部之間的差距?我國現(xiàn)階段民族問題集中表現(xiàn)在哪幾個方面?為什么說發(fā)展是新世紀民族工作的主要任務?等等,由于這些問題的現(xiàn)實性很強,與學生當下切身感知較接近,因此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fā)學生討論。同時搜集相關資料,這樣可以有效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自覺性。
(三)校園文化
校園文化是學校第一課堂以外的文化活動,它通過學校的文化氣氛、文化環(huán)境、文化活動,以及人們共同的行為方式和學校的規(guī)章制度,對學生的身心健康、思維方式和思想觀念的形成、發(fā)展產生積極的影響[4]。校園文化主要包括社團活動、文藝活動、演講辯論和知識競賽等,主要功能是調動學生參與社會實踐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培養(yǎng)學生拼搏精神和團隊精神,有效提高學生綜合素質[5]。每年高校結合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的民族團結教育活動月,定期開展“民族風俗,最美新疆”民族文化園游會。為充分展示我校各民族學生的青春朝氣,活動分為“民族文化宣傳板展示”、“正視傳統(tǒng)民族服裝,引領現(xiàn)代文明”大學生模特大賽兩個環(huán)節(jié)?!懊褡逦幕麄靼逭故尽庇筛鱾€學院手工繪制的13塊展板一路展開,居住在新疆的13個主要世居民族的民俗文化映入眼簾,各民族的文化、服飾、飲食、節(jié)日等內容,被同學們多彩的畫筆渲染得生動有趣。“正視傳統(tǒng)民族服裝,引領現(xiàn)代文明”大學生模特大賽不僅展現(xiàn)了新疆高校當代大學生的青春風貌,還體現(xiàn)了大學生對我國各民族民俗文化的喜愛與認同,對構建和諧美好的校園文化生活,引領現(xiàn)代民族服飾的潮流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
為了強化學生“四個認同”意識,樹立“三個離不開”思想,傳遞正能量的和諧音符,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進一步堅定各族學生“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的信念,新疆各高校紛紛組織觀看民族團結教育主題影片《真愛》。電影《真愛》以“2009年感動中國十大人物”、“新疆首屆十大杰出母親”阿尼帕·阿力馬洪的感人故事為原型,講述了阿勒泰地區(qū)精河縣食品加工廠退休人阿尼帕·阿力馬洪和愛人阿比包幾十年如一日,含辛茹苦收養(yǎng)漢族、回族、維吾爾族、哈薩克族等民族的十個孤兒,加上自己親生的九個兒女,組合成六個民族180多口人的民族大家庭的故事。通過觀看此電影,學生體會到一種跨越民族的感動,感受到什么是真愛無界、大愛無疆。全疆高校各民族學生都“應該像愛護自己的眼睛一樣維護民族團結,像愛惜自己的生命一樣維護民族團結果實”。
(四)觀看紀錄片
根據(jù)《教程》特殊的課程性質,在講解相關章節(jié)知識點時,播放新疆歷史與文化方面的紀錄片也是一種效果良好的實踐教學模式。在講授《教程》的過程中,為更好地開闊學生的視野,使學生了解更多新疆歷史的背景資料,經常采用多媒體放映一些有關教學的輔助資料,加深學生對新疆過去和現(xiàn)在的認識,從而激發(fā)學生產生熱愛新疆、建設新疆的美好愿望[6]。如《新絲綢之路》、《一百年前的探險日記》、《美麗的新疆》、《天山魂——包爾漢·沙希迪》、《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的成立》等視頻資料。
(五)原著閱讀
指導學生開展原著閱讀活動,是幫助學生理解和深化理論知識,拓展課堂教學內容,實現(xiàn)理性思考的實踐教學環(huán)節(jié)。之所以開展原著閱讀實踐活動,是因為《教程》課程內容豐富,理論性、思想性、政策性、實用性比較強。通觀全書,涉及歷史(中國古代史、近代史、地方史、專門史)、政治學、民族學、宗教學、人類學、民俗學、文化學、法學8門學科[7]。課堂上老師不可能把涉及的歷史人物、歷史事件、歷史過程都詳細地講授一遍,很多內容需要通過學生自己查閱閱讀原著理解。所以教師應指導學生開展有關新疆歷史與文化方面的原著閱讀活動。如《新疆簡史》、《新疆地方史》、厲聲等著的《中國新疆歷史與現(xiàn)狀》、劉遜等著的《新疆兩千年》、谷苞著的《新疆歷史人物》、續(xù)西發(fā)編的《新疆世居民族》等,要求學生閱讀并寫出讀后感或者課程論文。通過有計劃、有目的地指導學生開展原著閱讀活動,加深學生對《教程》內容的理解,拓寬學生的視野和知識面,同時,調動學生學習這門課程的積極性。
總之,新疆高校利用地方教育資源實行多樣化的實踐教學,不僅有利于提高《教程》理論教學的實效性,而且有利于學生對課程基本知識的掌握,提高認識、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只有實踐和創(chuàng)新《教程》實踐教學活動,才能使《教程》課堂教學效果不斷得到強化。
[1]楊發(fā)仁,徐玉圻.新疆歷史與民族宗教理論政策教程[M].烏魯木齊:新疆教育出版社,2007:1.
[2]中共中央宣傳部教育部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意見[Z].教學政[2005]5號.
[3]謝安邦.高等教育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233.
[4]謝安邦.高等教育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383.
[5]鄭昆亮,羅欣.新疆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規(guī)劃與實施[J].理論導報,2010(4).
[6]曹立中,司律.少數(shù)民族文化視野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途徑探索——以《新疆歷史與民族宗教理論政策教程》為例[J].喀什師范學院學報,2013(1).
[7]吳恒同,陶小平.《新疆歷史與民族宗教理論政策教程》課程中的問題與對策[J].喀什師范學院學報,2011(1).
本文系新疆醫(yī)科大學校內支撐學科思想政治教育學科的研究成果,項目編號:50780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