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慶慶 金信江
(哈爾濱理工大學榮成學院,山東 榮成 264300)
文化負遷移對漢譯英詞義理解的影響
王慶慶 金信江
(哈爾濱理工大學榮成學院,山東 榮成 264300)
作者從詞匯文化的四個方面——詞匯空缺、詞匯聯(lián)想、成語和俗語、禮儀話語對跨語翻譯中母語文化的負遷移進行分析,旨在通過了解漢英文化差異,避免文化負遷移的干擾,并輔以恰當?shù)姆椒ㄟ_到譯文自然、貼切的目的。
跨文化交際 文化差異 負遷移 漢譯英 詞義理解
隨著世界文化交流的深入發(fā)展,中國文化和中華文明越來越受到世界的矚目,成為各方學者關注的焦點??缯Z翻譯是弘揚中華文化,加強對外文化交流,增強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的橋梁。語言與文化關系密切,二者相互影響、相互滲透。人類利用語言傳承文化,而翻譯的根本任務則是傳遞不同語言的文化。本文將心理學的遷移概念移植到翻譯中,從分析外語學習中的文化負遷移入手,從漢英文化差異角度探討母語文化負遷移對漢譯英詞義理解的影響。
“遷移”是一個心理學術語,指學習者已有的知識或技能對新知識或新技能的獲得產(chǎn)生的影響這一現(xiàn)象。遷移從不同角度可以分為正遷移、負遷移、語言遷移和文化遷移等。本文僅討論文化遷移中的負遷移現(xiàn)象,所謂文化負遷移指由于文化差異引起的文化干擾,表現(xiàn)為在跨文化交際或外語學習時,人們下意識地用自己的文化準則和價值觀指導自己的言行和思想,并以此為標準評判他人的言行和思想。文化負遷移往往導致交際困難、誤解甚至仇恨。所以研究文化負遷移對外語教學、中國文化輸出具有重要意義。
語言學家Lado在《語言教學:科學的方法》中指出:“語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因此,不懂得文化的模式和準則,就不能真正學到語言?!保ㄍ醺O椋瑓菨h櫻,1994:333)但“不同的文化用不同的語義范疇分解和描述世界。因此,一種文化里有的語義在另一種語言里可能就不存在”(Lado&Robert 1957: 78)。下面從詞匯文化的四個方面——詞匯空缺、詞匯聯(lián)想、成語和俗語、禮儀話語考察文化負遷移對一些詞義的理解與翻譯的影響。
1.詞匯空缺
詞匯空缺是指由于文化的差異,原語詞匯所載的文化信息在譯入語中找不到與之相對應的詞匯。這類詞語是中華民族語言特有的,具有獨特的文化信息內(nèi)涵,反映了中華民族的文化特征。這就要求譯者在了解原語文化背景的基礎上進行貼切的翻譯并對其文化意義進行解釋,采取音譯、音譯加注、意譯的方法進行翻譯。按照我國傳統(tǒng)觀念,建屋筑墳很講究看風水,認為風水的好壞會影響其家族及子孫后代的盛衰吉兇?!稘h英詞典》將“風水”譯為feng shui:the location of a person’ s house and ancestral grave,supposed to have an influence on the fortune of a family and his offspring.“風水”這個概念在歐美文化中是不存在的,因此對“風水”的翻譯采取了音譯加注的方法,目的是使英美讀者能夠理解其蘊含的文化內(nèi)涵?!巴B(yǎng)媳”是反映中國古代文化的特色詞,《漢英詞典》對“童養(yǎng)媳”這一詞匯采用了直譯加注的翻譯方法。child wife:girl raised from childhood to be wife of son of family.又如“吃香”不能照字面意義直譯,而應意譯為be very popular(受歡迎),這樣才符合原意。
2.詞匯聯(lián)想
詞匯的聯(lián)想意義是文化的一部分,其內(nèi)容鮮明地反映了民族文化特征和歷史文化背景。不同語言之間即使是同一概念的對應詞也可能因為社會文化差異而存在不同聯(lián)想。那些有著很強社會文化和歷史意義的詞匯都有其獨特的文化含義。不同民族的人產(chǎn)生的不同的詞匯聯(lián)想構成翻譯的又一障礙。例如:在漢語詞匯中,“松、竹、梅”被稱為“歲寒三友”,具有“斗霜傲雪”、“高風亮節(jié)”等伴隨意義,而翻譯成英語的pine(松),bamboo(竹),plum(梅)只是三種普通的植物,沒有類似的聯(lián)想意義;漢字“紅色”象征著“熱情”、“歡樂”、“喜慶”,而英文中“紅色”則象征著“危險”、“戰(zhàn)爭”、“流血”等;漢字“鴛鴦”象征著忠貞不渝的愛情,但如果直譯為英語mandarin ducks,就失去了詞語的情感色彩。有的學者將“鴛鴦”意譯為lovebirds還是比較恰當?shù)?。因此,在跨文化交際中掌握詞匯的聯(lián)想意義及目的語國家的文化歷史背景知識,避免文化負遷移尤為重要。
3.成語和俗語
成語和俗語都是取自古老的傳說或宗教、歷史故事,所以其包含的社會、歷史和文化內(nèi)涵也最豐富,因此最難學。成語可以使語言簡潔,增強修辭效果,要準確使用成語,必須正確理解把握成語的含義。例如:將“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譯為:Three cobblers with their wits combined equal Zhuge Liang,the master mind.然而英美文化讀者并不知曉諸葛亮,因此可將諸葛亮注釋為:Zhuge Liang was a Statesman and strategist in the State of Shu during the period of the Three Kingdoms,who became an incarnation of wisdom and resourcefulness in Chinese folklore。Nowadays it is used to describe a master mind.“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 可譯為:This Sima Z hao’s trick is obvious to every man in the street.此譯文似乎無可挑剔,然而Sima Zhao何許人也,英美文化讀者不得而知,因此可加上這段恰到好處的譯注以解開讀者心頭之疑:Sima Zhao was a prime minister of Wei(220一265 AD)who nursed a secret ambition to usurp the throne.至于其圖謀篡政的種種細節(jié)在此可不考慮,否則會本末倒置,不得要領。
4.禮儀話語
禮儀話語包括那些禮儀性的、客套的話語。不同民族的文化在寒暄、問候、禮讓、委婉及信仰各方面都受到相應的文化模式的制約。因此,這些日常生活中常常用到的套話在不同文化中各不相同。漢語中“請”的頻率很高,所以人們往往認為“請”相當于英語中的Please。但在某些場合卻不宜用英語Please,如讓別人先進門或先上車時,不說please,一般都說After you。在餐桌上請人吃飯、吃菜或喝酒,一般用Help yourself(to something),也不用Please。由于漢民族受農(nóng)耕文化影響頗深,“民以食為天”,人們見面時總是互相問一聲“吃了嗎”以表示關心,久而久之成了見面時的客套話和寒暄語。其真正的語用目的并非要問清對方吃過飯沒有。因此,如果直譯成“Have you had your meal?”在交際中明顯失去了其語用意義和應酬功能,英語中“to pass the time of the day with each other”意為 “to give greeting or to have a short conversation”與原文的“吃了嗎?”在語義上是對等的,在語體上也比較接近,從交際功能對等角度衡量,譯法是準確的,但無法體現(xiàn)出日常交際的民族特色。
翻譯是把一種語言表達的意義用另一種語言傳達出來,以達到溝通思想情感、傳播文化知識、促進社會文明,特別是推動譯語文化興旺昌盛的目的(孫致禮,2003)。這對譯者提出很高要求,美國翻譯家奈達認為:“對于真正成功的翻譯來說,雙文化能力甚至要比雙語能力更為重要?!保∟ida 1993:110)中英文化的差異構成了漢英詞匯理解與翻譯的主要障礙之一,因此在跨語翻譯過程中,譯者要避免母語文化的負遷移,通過充分了解中西文化差異,運用各種適合的翻譯方法使語義和語用等值,從而得到自然、貼切的譯文。
[1]Lado,Robert.Linguistics Across Cultures.ANN Arbor: 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1957.P78.
[2]Nida,Eugene A.language,Culture,and Translating Shang 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1993.
[3]王福祥,吳漢櫻.文化與語言[C].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4.
[4]孫致禮.新編英漢翻譯教程[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