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菊珠
【摘 要】信息技術和學科教學的整合問題,隨著國家新課程標準的頒布越來越被重視.如何在現(xiàn)代教育理論的指導下,充分利用信息技術資源優(yōu)化課堂教學,改革傳統(tǒng)教學中不適應時代朝流的部分,真正實現(xiàn)學生自主學習,協(xié)作學習已成為當今教育所面臨的重要研究課題.我就信息技術與音樂學科整合的意義及在網絡環(huán)境下的教學模式進行探討。
【關鍵詞】信息技術;音樂學科;整合;學習方式
多媒體信息網絡的情境性完全可以啟發(fā)、引導學生進行獨立自主式的學習,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和自由度,發(fā)展學生的個性潛能和聰明才智,挖掘他們在音樂表現(xiàn)上的創(chuàng)造潛力。而多媒體信息技術有聲有形的情境優(yōu)勢所創(chuàng)設的音樂意境,不僅能發(fā)展學生的藝術思維和欣賞能力,更能有效促進學生的想象美。把信息技術引入課堂,為音樂欣賞課提供了更好的平臺。筆者結合課堂體會,談談如何在現(xiàn)代信息技術下構建高效的音樂欣賞課堂。
一、創(chuàng)設音樂情景,提高學生音樂素養(yǎng)。
自然界與生活中也充滿了音樂,如何將這些信息也帶入學生的音樂學習中去,相應的網絡資源庫及錄音編輯等技術手段都得到了應用。只有真實的節(jié)奏旋律展現(xiàn)在學生周圍,學生的模仿天性和表演欲望才能被積極調動起來。如在《粉刷匠》、《拾稻穗的小姑娘》、《小烏鴉愛媽媽》等“表演”部分教學活動中,現(xiàn)代信息技術同樣能夠為教學創(chuàng)設音樂情景。學生通過目視、耳聽、口唱、體動,自己去想象去體會,在模仿(節(jié)奏、音調)、表演(歌曲、樂曲)、編創(chuàng)(填詞、舞蹈)的過程中潛移默化地提高了音樂素養(yǎng)。學生的聽覺能力是在音樂欣賞中培養(yǎng)的,學生通過音調、音色、力度、時值等感知和認識聲音,進而聽旋律、聽辨各種人聲和各種樂器的聲音。如《龜兔賽跑》是一首管弦樂曲。作品里出色地選擇了最適當的樂器來表現(xiàn)動物的性格。它用單簧管表現(xiàn)兔子的驕傲,用大管表現(xiàn)烏龜的年邁,用長笛表現(xiàn)小鳥的鳴叫,用雙簧管、圓號、長笛、小號來表現(xiàn)樹林的熱鬧……學生原本對抽象的音色不易聽辨,通過結合動畫欣賞這首樂曲,就很自然地將抽象化的樂器音色與動物形象地聯(lián)系起來,從而提高了聽辨能力。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從而使學生的視唱練習充滿樂趣。
二、擴充容量 優(yōu)化教學。
教學活動是一種復雜的信息交流活動,通過多媒體輔助,可以優(yōu)化提高教學效果,摒棄落后的教學方法,突破創(chuàng)新,擴大補充知識容量。在音樂教學活動中,我經常在課前,先利用電腦上網,將本學期音樂課本中有關的歌(樂)曲和相關音樂知識查找出來,并分類下載搜集整理成教學資料庫,然后隨時在教學活動中,根據需要點擊使用。這樣不但提高了學生對學習音樂的興趣,而且也擴展了學生視野和知識面。例如,在欣賞二胡獨奏曲《賽馬》的聽賞過程中,第一遍播放時,采用原速,聽完后我讓學生說說該曲所表現(xiàn)的情景是怎樣的?(群馬奔跑)第二遍,我再將音樂放慢一倍的速度,學生聽后發(fā)現(xiàn),群馬奔跑的熱烈情景沒有了,樂曲所表現(xiàn)的情景變得面目全非。通過這樣對比欣賞,讓學生更進一步認識到速度在作品中的重要性。又如,在欣賞《青少年管弦樂入門》之前,我先上網查找有關管弦樂器圖片、演奏的音色效果等等,下載收集到自己的音樂教學資料庫中,到上該課時,輪到哪種樂器吹奏,就在屏幕上出現(xiàn)這種樂器,如單簧管、圓號等,既讓學生欣賞了樂曲,又聽辨了演奏樂器的音色,認識了不少樂器,豐富了教學內容,擴大了學生視野。
三、運用信息技術,充分調動學生學習興趣。
以往的音樂課中,學生對于音樂理論知識的學習總以一種枯燥、乏味且單一的傳授方式進行,其結果往往不盡如人意。然而,信息技術卻給音樂課注入新鮮的動力,使音樂理論形象化、興趣化。如在講到音樂時值與五線譜記法中,讓學生進入機房將前一節(jié)課學唱的歌曲《我和你》用五線譜方式輸入到Overture這一軟件中去,讓學生選擇適合的音符時值完成樂譜的制作。隨著學生在課堂上多次的提問,可以感受到這樣的課程設計能夠讓學生對此產生主動學習的興趣。又如,在對交響樂隊及其音色的介紹時也可以適當地用此軟件進行輔助教學。在同一旋律的基礎上,讓學生在此軟件的音色庫中挑選出自己喜歡的音色放在樂曲的各聲部中,聽聽不同音色組合而成的多聲部音樂片段所產生的音樂效果。這樣不僅可以讓學生熟悉各種樂器音色,還可以讓他們了解各聲部之間每種樂器并不獨立存在。
四、通過網絡的運用,拓寬師生的知識面和音樂技能。
可以說,教師本身的音樂修養(yǎng)的高低,最大限度地制約了學生在音樂上的發(fā)展,面對著知識面日益擴大的學生,許多老師的知識已經不能滿足學生的需求。而隨著信息技術的廣泛應用,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開始從網絡中探求自己想知道的音樂信息。這樣,學生學習中遇到的音樂問題都可以在網絡中找到答案,有效的拓展了學生的知識面。例如在歌曲《歡樂的山寨》的教學中,結合本校的實際情況及學生的信息素養(yǎng),布置課前網上作業(yè),即讓學生在英特網上收集有關土家族的知識及簡單了解其他少數民族的知識,為教學作知識準備。當學生對這一主題有了一定的了解認識后,他們是非常自豪的,覺得自己有"料"去教別人。因此,在課堂上,學生的參與是空前踴躍、積極的,大家都爭先恐后地將自己在網上獲得的信息告訴同學們,學生在自主積極的學習氛圍中了解了許多少數民族的音樂知識,了解了許多少數民族的音樂風格特點。
實踐證明,信息技術與音樂課程教學的整合,打破了時間、空間的限制,拓寬了接受音樂信息的通道,給予學生更大的音樂學習自主權和選擇權。信息技術的運用,有力地促進了學生的視聽聯(lián)覺,有助于學生的音樂感受力和想象力的提高。
(作者單位:福建省永春縣達埔中心小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