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北京市教委公布《2014—2016高考高招改革框架方案》,其中提出,2016年起,高考語文分值由150分增至180分。此消息一出,各地輿情紛紛,語文教師喜憂參半。喜的是語文作為母語學科的重要地位以這種方式得以體現(xiàn),憂的是今后的語文教學該走向何方。
《高中語文新課程標準》提到,高中語文課程應進一步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使學生具有較強的語文應用能力和一定的審美能力、探究能力。眾所周知,語文教學并非一蹴而就的,它是個細水長流、潤物細無聲的動態(tài)過程。李海林教授認為,語文教學實現(xiàn)了培養(yǎng)學生語文能力的目的,也就實現(xiàn)了語文課的價值意義。而語文能力的實現(xiàn)主要依靠語感。
語感,這個概念最早在20世紀30年代被夏丏尊先生提出來,他把語感定義為對文字的“靈敏的感覺”。事實上,語感正是一種心靈感覺,一種精神感覺。王尚文先生也說:“語感是思維并不直接參與作用的由無意識替代的在感覺層面進行言語活動的能力。它表現(xiàn)為對作用于人的言語作品的內在反應能力,即聽和看(讀)的能力;也表現(xiàn)因表達個人情意的需要和適應社會交際的需要而在感覺層面直接生成言語作品的能力,即說和寫的能力?!毙抡n標在高中語文教學建議中說明語文教學應該注意漢語文字的特點,重視培養(yǎng)語感和整體把握能力。那么怎樣對學生進行語感能力的培養(yǎng)呢?
一、吟詠誦讀,因聲求氣
明代文學家陳繼儒說:“松聲、澗聲、山禽聲、夜蟲聲、鶴聲、琴聲,棋子落聲、雨滴階聲、雪灑窗聲、煎茶聲,皆聲之至清,而讀書聲為最?!睍暻逖?,音量豁亮,于萬籟中卓然獨立。漢字平上去入四調,讀來抑揚頓挫,瑯瑯上口,把美麗的方塊字變成有感情的聲音,就可以通曉和傳遞它的“三味”了。李海林教授說,語感就是對言語對象的一種直覺同化。誦讀最符合言語習得的心理規(guī)律,對語言反復誦讀的過程,就是琢磨和強化體驗的過程。
讀而出聲,方能體會到文章的聲韻之美。那些音調或激越高亢,或低昂沉郁,或簡淡清亮,使人聞之變色,或喜上心頭,或泣下沾襟。聲韻意義加上字面意義,兩相結合,這才是漢語語言涵義的全部,同時,語文作為審美對象的美感也大大增強。
譬如李清照的《聲聲慢》,學生對其情感的把握就可以通過朗讀來體悟?!皩ひ捯?、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開頭十四個疊音字,押入聲韻,有一種咬牙切齒、欲說還休的哀婉凄切。而《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眲t通過語言平仄聲調錯落交疊,音律活潑,營造雨后秋山明快舒朗的意境特點,感受王摩詰詩畫結合的美。
作家曹文軒說:“朗讀是體會民族語言之優(yōu)美的重要途徑。漢語的音樂性,漢語特有的聲調,都使得漢語成為一種在聲音上優(yōu)美絕倫的語言。朗讀既可以幫助學生加深對文本的理解,同時也可以幫助他們感受我們民族語言的聲音之美,從而培養(yǎng)他們對母語的親近感?!?/p>
二、咬文嚼字,浮想聯(lián)翩
“天雨粟,鬼夜哭”,倉頡造字驚天地泣鬼神,而漢字的表意性,更使它具有了非凡的魅力和靈動的內涵,但是教師在實施語文教學環(huán)節(jié)時,常會出現(xiàn)學生失語現(xiàn)象。歸根結底,還是語言感知出現(xiàn)了斷層。語感,重在感,感之于外,受之于心。
李海林的《言語教學論》提到:語感作為一個動態(tài)的行為過程,它的特征就是遷移,即以最少的語言觸發(fā),獲得最大的言語信息。為了說明這個,他引用了夏丏尊先生的話:“語感敏銳的人,見了‘新綠二字,就會感到希望、自然的化身,少年的氣概等說不盡的旨趣;見了‘落葉二字,就會感到無常、寂寥等等說不盡的意味。真的生活在此,真的文學在此?!痹谡Z文教學實踐中,這種遷移能力可以簡單理解為想象——一種基于學生原有的知識水平、生活閱歷,借助一定的言語情感經(jīng)驗引發(fā)的聯(lián)想能力。
語文教學中的文本閱讀,就如品茗茶,一點點咂摸,一點點體會,品出其中真味,品出語言背后蘊含的感情,讓學生與作者產(chǎn)生共鳴,這是語文教師希望達到的理想境界。對于歸有光的《項脊軒志》,明代王錫爵評價“一唱三嘆,無意于感人,而歡愉慘惻之思,溢于言語之外。”作者回憶母親,大姐“呱呱而泣”,“以指扣門扉曰:‘兒寒乎?欲食乎?”一叩兩問,因兒哭而動了憐愛的年輕母親形象栩栩如生地展現(xiàn)出來。祖母“比去,以手闔門”,把祖母怕打擾孫兒讀書,欣慰、贊許、心疼等復雜情感描摹得惟妙惟肖。學生學習的時候如果能抓住具有如此表現(xiàn)力的詞、句,細細揣摩,研讀作品文脈的起伏,入乎其內,又出乎其外,就能把這些文質兼美的文本語言轉化為自己的語感素質。
三、課外拓展,筆底波瀾
郭沫若說:“大凡一個作家或詩人總要有對于言語的敏感。這東西如水到口,冷暖自知。語感的培養(yǎng)在兒童時代的教育中很重要?!闭Z感的形成具有耳濡目染、潛移默化的特點。語文能力的培養(yǎng),光是課堂上的文本呈現(xiàn)是不夠的,還需要走出文本,通過豐富多樣的寫練方式,奠定良好的語感基礎。
蘇霍姆林斯基認為,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賴于興趣。語文教師可以每天課前留出一些時間,穿插多種語文活動,讓學生的思想在這方寸之間飛起來。報紙、雜志、電視、電影、網(wǎng)絡等鮮活的內容都皆能成為充實語文課堂的素材。古詩詞賞析、即興演講、美文欣賞、新聞點評、電影介紹、好書推薦等等,都可以信手拈來,成就語文的一道饕餮大餐。如此種種,既開闊了學生的眼界,也解決了學生寫作中無米下鍋的尷尬,天長日久,定是一筆豐厚的積累。
使學生語文能力日有所增的另一筆財富,就是課外的摘抄和練筆。陸游語:“汝果欲學詩,功夫在詩外”。語文學習何嘗不是如此。學生平時接觸大量的文字語段篇章,這其中滄海明珠璀璨奪目者,比比皆是。用筆記下生活的美,自然的美,去感悟文字背后流淌的思想光輝,這份日積月累的執(zhí)著,便是語文潛移默化的提升,所謂厚積薄發(fā),其秘訣就在于此。有了語言積累和思想沉淀,下筆千言,亦不是難事。
有人說,語文教學如水中之鹽,品之有味,尋之無跡。只有“心到、口到、眼到”,我們才能在浩瀚無涯的語文海洋中取一瓢飲,才能窺見知識殿堂的宗廟之美,百官之富,也才能用鮮活的語言去描繪這個絢麗多彩的世界。
(張優(yōu)維 寧波市鄞州區(qū)同濟中學 31517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