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國玲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只有學生好學、樂學,才有高漲的學習熱情和強烈的求知欲。目前,我們不少教師的教法僵化,使學生學習起來索然無味,再加上教學內容與學生所處時代相距甚遠,難以引起學生的共鳴。所以,要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必須在教法上下功夫。
一、從教法上著手,激發(fā)學習熱情
(一)以讀激發(fā)興趣
初中生初識文言文,沒有文言語感,將文言文視作是“天書”,深奧難懂,使他們望而生畏。要學好文言文,讀是非常有效的方法之一。讀法很多,如集體讀、分組讀、個人讀、誦讀、默讀等,但在教學中范讀、默讀、朗讀、齊讀是必不可少的。文言文中有些字的讀音,與現代常見的讀法不一樣,這就需教師的范讀,以加深記憶。
例如,《岳陽樓記》中“銜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一句中“湯湯”不讀“tāng tāng”而讀“shāng shāng”,《曹劌論戰(zhàn)》中“夫戰(zhàn),勇氣也”中的“夫”應讀“fú”(“夫”在這里句首作發(fā)語詞用),這樣的例子在文言文中舉不勝舉。
這些異音字的存在,使教師的范讀更顯必要,通過范讀,能讓學生把握好音節(jié)停頓,讀起來朗朗上口。這時可再引導學生對照課下注解進行默讀,讀懂后教師在教學中再指名朗讀、組織齊讀。
這樣教師既可以驗收和評價讀的效果,又可以讓學生以十足的興趣和信心去學習。書讀百遍,其義自見。
(二)古文教學融入現代意識
教師在教學中可融入現代意識,在講解中適時予以點撥,學生必然感興趣,難以忘記。
例如,我們現在常用到的成語,學生可能不知它是怎樣來的,它本來的意思是怎樣。
成語大多源于古漢語,它包含著豐富的古漢語知識或歷史知識,如“醉翁之意不在酒”出自《醉翁亭記》中的“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其古今意義不同,教師在教學中就可以作對比分析,這樣學生的興趣何愁不來?
分析古今異義現象,可舉《出師表》中“臨表涕零,不知所言”的“涕”,現在“涕”的意思為鼻涕,如放在原詞中就令人費解甚至鬧笑話了,其實這里用的是古義——“眼淚”。
這樣學生平時常用的詞語經教師略一點撥,學生自然就會感到新鮮,有興趣,自然也會有學習熱情。
(三)不拘一格,靈活教學
單一的教法既僵化了教師的思想,又禁錮了學生的思維,很容易造成教學上的“死氣沉沉”,教師應根據教材上的不同特點,采取不同教法:教《出師表》,可讓學生在反復誦讀中,感受諸葛亮“忠先帝,報陛下”“鞠躬盡瘁,死而后己”的感人精神。教學《陌上桑》可讓學生寫想象作文,再現羅敷的美好形象,體味文章描寫人物的藝術手法;教《愚公移山》可采用辯論的形式,讓學生在“愚公該移山還是搬家”的辯論中明白課文深刻的寓意。這樣,教師不拘一格,靈活教學,學生也會隨之而“活”起來的。
二、培養(yǎng)自學習慣,增強解決問題的能力
文言文雖較現代文難懂些,但現行教材所節(jié)選的內容通常是比較淺顯的,學生完全可以通過自學,自己解決一些問題。學生的潛能是無可限量的,教師應充分認識到這一點,努力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習慣與能力,發(fā)揮其學習的主體作用。
授課前,教師應根據教學重點、難點制定教學目標,凡能讓學生通過運用工具書、自看課文注釋或相互討論解決的,就一概交給學生自己解決,培養(yǎng)學生自己動手解決問題的能力。當學生能對所學內容作出較恰當的理解時,教師應充分肯定,使學生嘗到自學的甜頭,從而提高興趣,樹立學習的信心。
三、培養(yǎng)遷移能力,提高運用能力
葉圣陶老先生告誡我們:“教是為了不教?!币虼?,文言文教學也應“授人以漁”,教會方法,讓學生終身受益。只有教給學生方法,培養(yǎng)他們的知識遷移能力,讓他們運用所學的知識去靈活分析、推斷語言現象,才能最終受益。
(一)積累知識,學以致用
學習知識是為了運用知識,學而不用,那是死學,談不上能力,而知識的運用又必須建立在知識的積累的基礎上。有目的、有計劃的積累,不僅可以極大豐富學生的古漢語知識,并使之系統化,而且能轉化為能力,提高閱讀水平。
積累知識的方法常見而又簡單實用的是做筆記,學生可以把所學的常見代詞、文言通假字、重要的文言實詞和虛詞、文言句式、一詞多義現象等知識通過分類、比較后將之整理到筆記本上。
如出現頻率很高的“之”字,情況比較復雜,常見的有:作人稱代詞用,可以指代人、事、物,相當于現代漢語的“他(們)、她(們)、它(們)、他(們)的”等,作指示代詞用,譯作“這樣、這、這種”等;其次作助詞用,既可作結構助詞“的”,有時無實在意義,起舒緩語氣、協調音節(jié)的作用,可不譯;三是作動詞,這種情況不大多見,如“已而之細柳軍”(《細柳營》),這就需特別當心。
復習這些知識時教師須綜合講授,然后要求學生學會積累,達到掌握規(guī)律、鞏固知識的目的,久而久之,就能養(yǎng)成習慣,形成能力。
(二)觸類旁通,舉一反三
學習文言文如果只是停留在對所學知識記憶基礎上,那還稱不上是一種能力。要提高學生的閱讀水平,必須注意運用綜合、比較、歸類的方法,讓學生能觸類旁通,舉一反三。教師要善于啟發(fā)、誘導學生聯系舊知識,結合具體語境,去推斷新的語言現象,這樣既鞏固了舊知識又學會了新知識。
例如,在《捕蛇者說》一文中,有兩個句子都出現了“賦”:“歲賦其二”及“更若役,復若賦”,這兩個“賦”的意義詞性各不同,前者是征收的意思,屬動詞,后者是賦稅的意思,屬名詞。再聯系復習舊知識,《岳相樓記》中“刻唐賢今人詩賦于其上”的“賦”和前兩種意思又不同,是一種文體,辛棄疾的詞《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中的“賦”又是“寫作”的意思,這樣加以綜合,使學生能一目了然,做成筆記,便于復習。
久而久之,學生的文言文閱讀水平定會提高,能力自會增強。
總之,在文言文教學中,教師應將教的方法和學生學的方法二者有機統一,牢固樹立以學生為主體的意識,改進教學,使學生愿學、會學、樂學,從而使我們的文言文教學走出“死胡同”,踏上光明的大道。
(責編 金 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