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文明
新課程改革實施以來,課堂教學一改傳統(tǒng)模式,“啟發(fā)式” “參與式” “情境式” “探究型” “小組合作式”等等,呈現(xiàn)百花齊放局面,但無論哪種教法,都不能離開課堂教學教法取舍,但“取舍”在我們實際教學中還不能被多數(shù)教師深刻理解和掌握。我在教學過程中有過幾次關(guān)于教學取舍的活動,現(xiàn)將自己的經(jīng)驗與心得總結(jié)出來,以供各位同仁參考。
新課程強調(diào)課堂是學生的主體作用和教師的引導作用的充分發(fā)揮。這一點毋庸置疑,“教無定法,貴在得法”,只要能體現(xiàn)這一主旨就符合現(xiàn)代教學常規(guī)。但是在我們看到的課堂上,“取學生而舍教師”的教法正在流行起來。
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如何起到引導作用無疑是我們會寧教師的難點。我看到的幾節(jié)語文課,無一例外都運用了一個基本模式,即“情境引入——學生自己解讀課文——設(shè)疑及解答問題——思維拓展(總結(jié)全文)”。在這個模式中,教者束縛在“引導”的窠臼中,情境創(chuàng)設(shè)走不出教材,又要顧忌時間空間局限,結(jié)果是“情境”既不動情,又無環(huán)境創(chuàng)設(shè);學生自己解讀課文時,教師沒能給學生解讀的重點、難點;設(shè)疑及解答問題這個環(huán)節(jié)大多數(shù)教師采用的是小組合作學習方法,在這幾節(jié)語文課上,一是教師受制于所謂“要最大程度發(fā)揮學生的潛能,開發(fā)學生思維”的觀點,設(shè)疑缺少目標,問題解答不準確,錯誤多,甚至違背事物發(fā)展規(guī)律。二是議題的意義不大,問題太簡單。三是沒有最大程度調(diào)動學生的思維、討論興趣,學生或者呆坐而不討論,或者成了部分學優(yōu)生的天下,或者討論無結(jié)果,不了了之;思維拓展環(huán)節(jié),遠離教學目標、教學內(nèi)容,也不能體現(xiàn)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我們要知道,課堂取舍原本就是圍繞三維目標進行取舍的,而我們因取舍而脫離了教學目標,淡化了三維目標。所以教師的引導作用并不是單純強調(diào)教師說得少或者不說,也就是“舍教師”,而是要引導好、說清楚,特別是在實際教學中更要根據(jù)自己學生知識能力、年齡差異、班級特點定位教者的引導有時甚至是主導作用,而不是如發(fā)達地區(qū)或者錄像課上那樣的課堂教學,因為我們的學生從知識、技能、情感、思維等多方面還沒有達到那樣的程度。從這個意義上說,我們在教法上還不能完全摒棄教師的精細講解、耐心輔導,甚至有時候還需要舉一反三地去處理某些重點難點問題。
如進行《月光啟蒙》這一課的教學時,我沒有按照作者的敘述順序進行講解,而是將文章的順序打亂,以第二自然段為主,讓學生仔細體會文章中所描述的母親歌聲帶給我們的感受。
“她用甜甜的嗓音深情地為我吟唱,輕輕的,像三月的和風,像小溪的流水。小院立即飄滿了她那芳香的音韻?!?/p>
首先,我會讓學生感受作者對母親歌聲的描寫,為什么會說歌聲“像三月的和風,像小溪的流水”?引導學生思考:因為這是母親在為“我”輕輕地吟唱,在寧靜的月夜下,母親的歌謠能夠讓我們感受到月夜的清幽,在寧靜、清幽的月夜中輕輕吟唱的母親是那樣的圣潔與美麗。
其次,我會引導學生感受文章對母愛的描寫?!澳赣H忙完了一天的活計”,沒有急著去休息,而是“摟著我”“深情地”為我吟唱。“那時,我們?nèi)兆忧蹇?,但精神生活是豐富的”,因為“黃河的故道不長五谷,卻長歌謠”。這兩個句子的含義比較深刻,教師要幫助學生進行理解,讓學生明白“不長五谷”,收成不好,生活困難,但是作者的家鄉(xiāng)卻是一個充滿了歌謠的地方。母親的歌聲里不僅充滿了對孩子的愛,還有對家鄉(xiāng)和生活的愛,通過深情的吟唱將濃濃的鄉(xiāng)情傳給了作者。
最后,教師要幫助學生理解“芳香的音韻”,聲音為什么還能聞到香味呢?讓學生明白這是一種通感的描寫手法,仿佛透過歌聲聞到了花香。
我在設(shè)計這些教學程序時全是以“母親的歌聲”為主線,不僅能夠幫助學生分析人物性格,也能夠讓學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主題,教師也不用大范圍地串講了,留給了學生足夠的時間去朗讀,領(lǐng)悟文章中的情感。這次的教學讓我學會了很多,要想讓學生對課文有深刻的理解,教師首先必須要認真研究、鉆研教材,找到準確的切入點,以學生更容易接受的方式進行教學,這樣才能夠真正地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語文教學對于情感的需求很大,需要我們教師全身心地投入其中。語文教師不僅要具有一定的浪漫主義情懷,還要能夠?qū)⒄n文與學生的情感準確掌握在自己手中,操縱學生的情感,讓他們在激蕩的情感中受到感染、熏陶和激勵,使他們在高昂的情緒中想象、頓悟,從而產(chǎn)生和諧共振的“增力效應”,取得最佳的教學效果。
當代知名詩人孫友田以他的一首《月光啟蒙》向我們描述了他的童年。那詩一般的語言和新奇的想象,讓我們在詩情畫意的氛圍中感受到了他的樸素與真誠。他的文章,在字里行間都有濃濃的詩情。因此,在設(shè)計課堂教學時,我舍棄了那些繁雜的講解,而是努力為學生營造一種詩意的氛圍,讓學生仔細品味,充滿感情地朗讀。我為他們出示了這一小段:
她用甜甜的嗓音
深情地為我吟唱,
輕輕的,
像三月的和風,像小溪的流水,
小院立即飄滿了她那芳香的音韻。
我對學生說:“作者用他那詩一樣的語言,為我們描述了他的感受?,F(xiàn)在,我們就要像朗讀詩歌一樣,充滿感情地朗讀?!币魳仿曧懫?,在輕緩的樂聲中,學生都輕聲慢讀。當他們感受到詩歌中的情感時,就放佛進入了夢一樣的世界,體會到了作者的情感。
總之,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改變傳統(tǒng)的以教師為主的滿堂灌的教學方式,把課堂還給學生,讓他們成為學習的主人。教師要準確把握自己的主導地位,幫助學生構(gòu)建自己的知識體系,讓學生能夠充分地展示自己的才能。教師要摒棄以往“面面俱到”的想法,從一個“切入點”入手,努力找到那個可以“牽一發(fā)而動全身”的語段,對課文內(nèi)容進行有機整合。需要注意的是,無論怎樣取舍,我們都必須堅守語文的味道,不能拋棄語文的本質(zhì),這是語文教學的根本所在。并且,教師要對文本進行有效解讀,只有教師有“一桶水”,才能順利地給學生“一杯水”,只有當教師把握到文章的精髓時,才能夠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揮灑自如地指導學生的學習。俗話說,“教無定法”,但一節(jié)課上總有“主法”,不可能“法法俱到”,所以既要注重教材(教學目標、重點、難點等)的取舍,又要精心設(shè)計教法取舍。取舍有度,貴在求質(zhì),我們要從自己的學校、班級、學生實際情況出發(fā),設(shè)計適合于我們實際的課堂教學取舍,實現(xiàn)高效課堂,促進教學質(zhì)量的全面提高。
(責編 田彩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