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松有
2013年河北中考思想品德主題鮮明,形式活波,既有時代特征,又貼近學生生活,試題來源于現實生活,然而成績卻很不理想。許多學生都認為思想品德是一門枯燥無味的學科,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為什么開卷考試學生也考不好?如何提高思想品德課堂的吸引力呢?值得我們深思?!盎貧w生活”是思想品德課程的基本理念。陶行知先生說:“教育只有通過生活才能產生作用并真正成為教育?!苯處熆鞓返亟蹋瑢W生快樂地學,構建生活化思想品德課堂無疑是解決這一問題的有效途徑。
一、立足生活,制定生活化的教學目標
2013年中考試題堅持在知識、能力及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三個維度上對學生進行全面考查。如生活氣息很濃的“中國式剩宴”問題來自生活情景,生活化問題的設計引導學生走進生活,分析生活,感悟生活。支撐考生回答好這些問題的,是考生對試題所反映的生活現象的正確理解、認識和判斷,融進了考生一定的態(tài)度和價值觀,學生沒有正確的態(tài)度和價值觀判斷就不會正確地回答問題。因此,強調聯系生活實際是新課程實施的重要手段,它有利于促進三維教學目標的實現。
傳統(tǒng)的思想品德課教學,過分注重書本知識的傳授而把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等方面的目標看作是可有可無的東西,有時雖然在教學目標上也注重能力的培養(yǎng),但注重的也是掌握、理解、分析書本知識的能力和解題的能力。通過教學,對學生進行知識的傳授本是天經地義的,但忽視過程和方法,以及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就有失偏頗了。扎扎實實落實三維目標是提高教學實效之必要。貫徹生活化的理念,教學目標的設計應從一維向多維目標轉變,將生活與知識融會貫通,讓學生學會從生活中去發(fā)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在實踐探索中體會成功的樂趣,培養(yǎng)學生學習和適應未來社會需要的可持續(xù)發(fā)展的能力和素質,促進學生人格的健康發(fā)展。只有這樣,學生才能從生活中錘煉出解決問題的能力,感悟到積極的情感體驗。
二、關注生活,選取生活化的教學內容
2013中考思想品德題中對生活中造假現象、對中國式過馬路的思考等都表現出學科內容的生活價值,體現了思想品德課內容的生活化特征,意在強調生活是思想品德課的基礎,讓學生感受到時代的氣息、生活的脈搏,做到“小課堂”與“大社會”的密切結合,充分體現了“走出課本、走入生活”的教學導向,突出生活在教學中的根基作用,引導思想品德教學不斷由學科邏輯向生活邏輯轉變。
陶行知指出:“教科書應是活的、真的、動的、用的,而不是死的、浮的、靜的、讀的?!彼枷肫返抡n本來應是時尚的、生動的,但課本總有相對的穩(wěn)定與滯后性,無法把最新的社會生活和不同環(huán)境下學生最鮮活的經驗都容納進來。如果以“緊扣教材”為由,教學內容一成不變,學生很難產生共鳴。思想品德課內容和學生現實生活距離最近,最容易和學生產生共鳴。思想品德教學要避免無源之水、無本之木的道德說教,這就要求教師要在尊重課本設計思想的基礎上,從社會生活中選取豐富多彩、真實可信的材料,把學生感興趣的時代活水引入課本、引入課堂,將學科內容融進具體可感的生活事件、生活現象中。這樣學生就會有話可說,有話能說,從而使單調的思想品德學習活動變得生動起來,學生因“親歷”而在“親近”中提高認知,有利于提高學生的思想政治覺悟,使學生養(yǎng)成“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的良好習慣。只有走進生活的教學,才能提高學生的學科能力,形成正確的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才能真正挖掘思想品德課的內涵,展現學科教學內容應有的意義和價值。
三、貼近生活,采用生活化的教學方式
“教學有法,但無定法,貴在得法?!苯虒W方式的生活化是學生樂于參與、主動參與的學習方式。教學過程中,關注學生需要的社會生活,使學生既學到知識,又能使多方面的素質得到主動的發(fā)展。
教學要為學生提供更多貼近生活的操作形式,教師要用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活用教材,如果教師不能突破課本課堂的束縛,脫離生活,那教學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就無法解決實際問題。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教師要活用課本,圍繞教學目標,創(chuàng)設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教學情景,讓學生自己設計,自己表演;組織學生分組進行討論,師生對話、生生交流,在暢所欲言中探討與解決自己的生活問題,讓教學過程成為師生運用課程和生活資源共同建構知識和體驗人生,共同享受課程生活的過程。
生活化的素材有時簡單的語言也很難再現出來,學生也很難獲得生活上的體驗,這時如果我們借助于現代化的教學媒體,用生活化的形式呈現出來,使學生獲得生動、真實的生活感受,激活學生的思維,引起他們的興趣,從而加深學生對內容的理解。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必須摒棄舊的教學觀念,讓思想品德課程由過去的枯燥乏味的說教式教學變?yōu)槭軐W生喜歡的新穎有趣的新課程。
四、體驗生活,將知識還原生活
2013年思想品德中考中“法在我們身邊”一題,以實踐活動形式考查憲法以及公民與法的知識,而設置的問題并不能直接在課本中找到答案,需要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轉化為自己的認識、思想和方法。這是對“只見知識不見價值”“只有知識沒有能力”“只重記憶不重理解”“只有抄寫沒有思考”等做法的否定。表明學習思想品德課是有用的,思想品德課的內容是要拿來用的,唯有用起來,學習的內容才能活起來。思想品德課只有回歸學生的生活,讓學生體驗生活,才能更好地理解我們所教的生活道理,才能真正掌握生活的技能,才能真正學會生活。
為什么有些學生雖有滿腹的書本知識,但面對社會生活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時都束手無策。這是由于缺少對生活的學習和體驗。課外學習是思想品德課程學習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課堂教學的延伸和拓展。學生走出課堂,真實而具體地感受生活、參與生活、創(chuàng)造生活的體驗性活動,有助于觸動心靈,達到思想品德的內化。開展社會實踐、調查研究是學生與社會各種現實生活中的真實環(huán)境的“零距離”接觸,在課堂上學到的東西,要在實踐中轉化為我們的行為和品德。通過參與、體驗社會生活,從社會生活中找到課程內容所知的具體內容,體會課堂學習的重要性;通過運用所學,可以豐富和深化對社會的認識,鍛煉自己各方面的能力,為將來走向社會奠定堅實基礎。這樣,真實的問題情境與學生生活體驗緊密聯系在一起,使學生在生活中發(fā)現問題,這正是“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蔽覀兘處熞o跟時代的步伐,使思想品德課堂充盈著生活的氣息,讓生活在思想品德課堂上展現和擴展,讓學生在課堂中品味知識的生活價值。
參考文獻:
[1]義務教育思想品德課程標準(2011年版)解讀.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2]2014河北中考試題研究——思想品德.新疆青少年出版社.
(責編 田彩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