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中義,陳燕麗,李華成 (長江大學園藝園林學院,湖北 荊州 434025)
控制外來植物入侵的方法通常有物理防除、替代控制、化學防除、生物防治、綜合治理等[1-2]。其中,物理防除的具體方法很多,例如人工挖除或打撈、刈割、火燒、淹水、覆土深埋、織物覆蓋等。李兆飛[3]研究了幾種物理方法對入侵植物互花米草 (Spartina alterniflora)的控制效果,指出地上刈割處理、較長時間的淹水、較長時間的覆蓋處理等對互花米草具有較好的控制效果,認為最佳的處理方式對于有效控制入侵很重要。平原等[4]對物理措施控制互花米草的長期效果進行了研究,結果發(fā)現(xiàn)物理措施處理3a后,翻耕和碎根處理不能長期有效抑制互花米草的生長,而8月份揚花期刈割對互花米草生長抑制的效果最好。因此,對物理控制最佳處理方式的選擇以及對控制效果的長期監(jiān)測是植物入侵物理控制中需要不斷探索的問題。特別是在物理控制的基礎上,如何進行綜合治理值得進一步探索[1]。
控制空心蓮子草 (Alternanthera philoxeroides)入侵的方法目前已報道的有化學藥物處理、天敵昆蟲取食、人工或機械等防除措施,雖然都取得一定的成效,但都不能從根本上根除空心蓮子草。這些控制方法本身也各有利弊,化學藥物對土壤和環(huán)境的污染限制了化學方法的使用,且對地下根系影響較小,不能徹底防除[1];天敵取食具有高度的專一性[5],且昆蟲在高溫與低溫下不能繁殖,依靠昆蟲的取食也不能從根本上控制空心蓮子草。本研究結合農(nóng)事生產(chǎn)實際,借鑒其他外來入侵植物物理控制方法,通過田間小區(qū)實驗,探索翻耕、刈割和覆蓋處理對空心蓮子草的控制效果,特別關注物理處理對根系的影響,為進一步結合其他方法綜合治理空心蓮子草入侵提供基礎。
在長江大學園藝園林學院實驗基地上選取一塊排水良好的平整土地,翻耕去雜,暴曬后用耙子把土壤打碎,在土壤中摻入適量的河沙,設置長寬50cm×50cm的試驗小區(qū)20個,每個小區(qū)用磚塊圍隔,小區(qū)之間存在廂溝。于2010年6月4日在湖北荊州市西郊野外采集空心蓮子草植株,選取直徑0.3~0.4cm的地上莖,剪取長4cm帶有一個節(jié)的地上莖片段 (以節(jié)為中心,兩邊各2cm)若干,在每個試驗小區(qū)中分別均勻扦插6株,進行育苗,加強日常澆水、除草和松土管理,待空心蓮子草旺盛生長,在每個小區(qū)內(nèi)覆蓋度為100%時,進行試驗處理。
設4個不同的處理即翻耕、刈割、覆蓋和對照 (CK),每處理5次重復,共計20個試驗小區(qū),2010年7月23日進行處理,各實驗處理小區(qū)隨機分布。各處理方法分別如下。翻耕處理:用農(nóng)用鐵鍬把小區(qū)密集翻耕1次,使空心蓮子草地上部分與地下部分顛倒,翻耕的深度約20cm;刈割處理:齊地面把小區(qū)內(nèi)所有空心蓮子草剪除,生長19d后,待蓋度達到100%時,于2010年8月11日,再進行1次齊地面的剪除;覆蓋處理:用2層黑色遮陽網(wǎng)覆蓋實驗小區(qū),覆蓋小區(qū)內(nèi)光強占全光強約7% (用照度計測定),待小區(qū)內(nèi)的空心蓮子草地上莖葉90%以上腐爛枯死時,于2010年8月13號,去掉覆蓋遮陽網(wǎng),保持小區(qū)在正常條件下;對照 (CK):小區(qū)不做任何處理。
翻耕、刈割和覆蓋處理后,分別觀察記錄各小區(qū)內(nèi)空心蓮子草蓋度恢復到30%、50%、70%、100%的時間。于2010年10月9日結束實驗,對各小區(qū)空心蓮子草進行收獲。計數(shù)各小區(qū)空心蓮子草的再生苗數(shù)或者植株數(shù),以地下具有明顯根系的計數(shù)為1株;齊地面割取地上莖葉部分;小心挖取每個小區(qū)內(nèi)的地下部分,在實驗室洗凈泥沙,分離地下莖和根系,計數(shù)根數(shù)量,每個小區(qū)隨機選取15條根,用游標卡尺測定根長度、根直徑;把每個小區(qū)內(nèi)的地上部分、地下根、地下莖分別至于烘箱中,烘至恒重 (80℃,24h),用電子天平 (精度0.01g)分別稱量地上莖葉干重、根干重、地下莖干重。
用一維方差分析來分析不同處理對空心蓮子草各生長指標的影響,多重比較采用SSR法。試驗數(shù)據(jù)采用SPSS 16.0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
翻耕、刈割、覆蓋處理后一段時間,樣方內(nèi)又會逐漸長出新的空心蓮子草,可稱為再生苗。在不同的物理方式處理下,空心蓮子草再生苗的數(shù)量如圖1所示。由圖1可知,與CK相比,翻耕后,再生苗數(shù)極顯著增加 (P<0.01),每樣方平均增加10.8株,刈割后再生苗數(shù)沒有差異,而覆蓋后再生苗數(shù)極顯著性降低 (P<0.01),每樣方平均降低11.8株,這可能與翻耕增加了空心蓮子草繁殖體數(shù)量 (莖、地下莖、根的碎化)有關。覆蓋能極顯著降低再生苗數(shù) (P<0.01)。
圖1 不同處理下的空心蓮子草再生苗數(shù)
由圖2可知,與CK相比,翻耕處理后的地上部分干重顯著下降 (P<0.05),刈割和覆蓋處理后的地上部分干重極顯著下降 (P<0.01)。3種處理方式相比,翻耕與刈割處理后地上部分干重沒有顯著性差異 (P>0.05),覆蓋處理后與翻耕、刈割相比,地上部分干重極顯著降低 (P<0.01)。
圖2 不同處理下的空心蓮子草地上部分干重
由圖3可知,與CK相比,翻耕后空心蓮子草地下根數(shù)量極顯著增加 (P<0.01),刈割后根數(shù)量沒有顯著性差異,而覆蓋后的根數(shù)量極顯著下降 (P<0.01)。翻耕、刈割、覆蓋這3種處理方式之間根數(shù)量均有極顯著差異 (P<0.01)。覆蓋對根數(shù)量起到極顯著降低作用。
圖3 不同處理下的空心蓮子草根數(shù)量
由圖4可知,與CK相比,翻耕和覆蓋處理下根長度顯著下降 (P<0.05),其中刈割后,根長度也有下降趨勢,但與CK相比無顯著差異性。翻耕與刈割、覆蓋處理相比,根長度沒有顯著性差異,覆蓋與刈割相比,根長度極顯著下降 (P<0.01)。
圖4 不同處理下的空心蓮子草根長度
由圖5可知,與CK相比,刈割后地下根直徑?jīng)]有顯著性差異,翻耕、覆蓋地下根直徑極顯著性減小 (P<0.01)。三者之間比較,翻耕、覆蓋后根直徑比刈割顯著降低 (P<0.05),翻耕與覆蓋處理相比,根直徑?jīng)]有顯著差異。
圖5 不同處理下的空心蓮子草根直徑
由圖6可知,與CK相比,各處理后的地下根干重均有極顯著下降(P<0.01)。翻耕和刈割后地下根干重沒有顯著性差異,覆蓋與翻耕、刈割相比,地下根干重極顯著下降(P<0.01)。
圖6 不同處理下的空心蓮子草根干重
由圖7可知,與CK相比,翻耕處理后和刈割處理后地下莖干重沒有顯著性差異,而覆蓋處理后地下莖干重有極顯著性下降 (P<0.01)。3種處理之間地下莖干重有極顯著差異 (P<0.01),從翻耕、刈割到覆蓋,地下莖干重極顯著降低。
圖7 不同處理下的空心蓮子草地下莖干重
經(jīng)過不同的處理后空心蓮子草地上部分覆蓋度變化情況如圖8所示,樣方內(nèi)空心蓮子草地上部分覆蓋度以刈割處理后的增加速度為最快,處理約30d后樣方內(nèi)空心蓮子草的覆蓋度就能達到100%,覆蓋處理后約50d其地上部分覆蓋度就能達到100%,翻耕處理下約60d其覆蓋度才能達到100%。
圖8 3種方式處理不同時間后的空心蓮子草地上部分覆蓋度
翻耕能使植物的根莖斷開,通過破壞植物體原有的生長平衡,使其吸收同化能力、水分利用效率、營養(yǎng)分配和激素水平發(fā)生變化[6]。就本研究而言,翻耕處理使得空心蓮子草植株被埋藏在土壤中,干擾地下根莖的分布,翻耕處理后空心蓮子草地上部分
干重、根長度、根直徑、根干重與CK相比均顯著下降,雖然翻耕對空心蓮子草生長造成了一定的負面影響,但是由于翻耕處理可能增加了其莖、根、地下莖的片斷化程度,導致再生苗數(shù)、根數(shù)量與CK相比均有極顯著增加。這與一些研究者提出斷根處理后對植物地上部分營養(yǎng)生長發(fā)育有負面影響,對根系的數(shù)量生長有正面影響這一結論一致[7-8]。陳中義等[9]指出,在防控空心蓮子草方面,控制其宿根萌芽出土是關鍵,覆土深埋可以控制空心蓮子草的萌芽。本研究中,土壤翻耕的深度為20cm,達不到覆土深埋的效果,此外翻耕時未及時清除斷裂的無性繁殖體片段,這些都影響了翻耕的控制效果。Miller等[10]提出斷根雖然降低了營養(yǎng)生長,但是由于缺乏規(guī)范化的斷根技術,加之環(huán)境條件的復雜性,使斷根的效果千差萬別。平原等[4]認為,不同深度的翻耕不能長期抑制互花米草的生長,翻耕處理3a后,互花米草群落狀況可恢復到對照水平。由此可見,對于具有復雜地下根莖系統(tǒng)的空心蓮子草而言,翻耕并不能控制空心蓮子草的擴散蔓延,相反由于切斷了根莖,造成更多的片段繁殖成為新的植株。
關于刈割對植物生長的影響,在草原牧草、草坪、農(nóng)作物等方面已經(jīng)開展了大量研究,刈割主要是通過割掉植物地上莖葉部分,抑制光合作用產(chǎn)物向地下運輸,進而對植物種群的密度、株高、生物量等產(chǎn)生不同程度影響。刈割對植物的影響,因刈割制度 (刈割時間、刈割強度、刈割頻度)和環(huán)境因素的波動而變化[11]。本研究中,刈割處理與對照相比,刈割后空心蓮子草再生苗數(shù)沒有顯著差異,經(jīng)過30d,再生苗的蓋度恢復到100%;地上部分干重、根干重極顯著降低 (P<0.01);根的數(shù)量、根長度、根直徑、地下莖干重沒有顯著性差異 (P>0.05)。這表明,經(jīng)歷2次刈割后,雖然對空心蓮子草生長有一定負面影響,但是決定空心蓮子草種群再恢復能力的根的數(shù)量、根長度、根直徑、地下莖干重沒有受到顯著影響。在翻耕、刈割、覆蓋3種處理中,刈割處理后,再生苗恢復到100%蓋度的時間最短。因此最適合控制空心蓮子草生長的刈割制度還有待更深入的研究。
采用織物對植物地上部分進行覆蓋,減少光的照射強度,使地上部分因光饑餓而死亡,從而影響植物正常生長,達到控制入侵植物或者雜草的目的。陳中義等[12]指出,雖然空心蓮子草對光照強度的變化表現(xiàn)出一定程度的形態(tài)可塑性反應,但是當光強度衰減到全光照的9%時,空心蓮子草的部分莖葉開始腐爛,葉面積顯著減少,莖、葉、根生物量和總生物量顯著減少。在本研究中,覆蓋后,光強度減少為全光照的7%,一段時間后,90%的莖葉出現(xiàn)腐爛。在覆蓋處理下,與對照相比,覆蓋后空心蓮子草再生苗數(shù)極顯著降低 (P<0.01),經(jīng)過50d,再生苗的蓋度恢復到100%;地上部分干重、根的數(shù)量、根長度、根直徑、根干重、地下莖干重極顯著降低 (P<0.01或者P<0.05)。和翻耕、刈割相比,覆蓋對空心蓮子草具有較好的控制效果,但仍然不能達到長期控制的目的。為了提高覆蓋的控制效果,將來在織物選擇、覆蓋時間等方面還需要開展深入的研究。
[1]陳燕麗,陳中義.空心蓮子草入侵控制的生態(tài)學研究進展 [J].湖北農(nóng)業(yè)科學,2010,49(9):2260-2263.
[2]宋結根.外來入侵植物的控制方法 [J].現(xiàn)代農(nóng)業(yè)科技,2005(17):72-73.
[3]李兆飛.外來入侵植物互花米草控制的初步研究 [D].福州:福建農(nóng)林大學,2009.
[4]平原,張利權.物理措施控制互花米草的長期效果研究 [J].海洋環(huán)境科學,2010,29(1):32-35.
[5]王韌,王遠,張格成,等.空心蓮子草葉甲的寄主專一性測定 [J].生物防治通報,1988,4(1):14-17.
[6]楊洪強,接玉玲,張連忠,等.斷根和剪枝對盆栽蘋果葉片光合蒸騰及WUE的影響 [J].園藝學報,2002,29(3):197-202.
[7]楊守軍,邢尚軍,杜振宇,等.斷根對冬棗營養(yǎng)生長的影響 [J].園藝學報,2009,36(5):625-630.
[8]陳強,周筑,畢波.斷根對滇潤楠生長發(fā)育的影響 [J].廣西林業(yè)科學,2009,38(1):23-25.
[9]陳中義,鄒云勝,陳燕麗,等.空心蓮子草宿根片斷化程度及埋藏深度對其萌芽和幼苗生長的影響 [J].安徽農(nóng)業(yè)科學,2010,38(32):18190-18192.
[10]Miller S S,Tworkoski T.Regulating vegetative growth in deciduous fruit trees [J].Plant growth regulation society of America quarterly,2003,31:8-46.
[11]李文建.草地刈割及其對草地生態(tài)系統(tǒng)影響的研究 [J].內(nèi)蒙古草業(yè),1999,(4):1-3.
[12]陳中義,王府京,王英英,等.光照強度對2種來源的空心蓮子草生長的影響 [J].長江大學學報 (自科版)農(nóng)學卷,2007,4(1):68-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