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江海
【關鍵詞】閱讀能力 文本 興趣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4)07A-
0042-01
閱讀是小學生能力發(fā)展的基礎,也是小學生語文學習的必經(jīng)之路,小學生的閱讀量、閱讀范圍會直接影響其表達能力和思維敏捷度的形成??梢?,培養(yǎng)小學生的閱讀能力顯得尤為重要。語文教材為學生提供了豐富的閱讀素材,教師要引導學生對文本進行多元化的解讀和體驗,啟發(fā)學生進行獨立閱讀。
一、立足文本,突破閱讀障礙
由于小學生年齡較小,生活閱歷不足、知識積累不夠、知識底蘊淺薄等,他們在進行文本閱讀時難免會受到各種因素的制約,導致在理解文本時出現(xiàn)問題。這時,作為語文教師應該給予學生正確的引導,讓學生對課文進行分析,理解和掌握課文的難點。以教學蘇教版語文五年級上冊賈島的《尋隱者不遇》為例,詩中原句是:“松下問童子,言師采藥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處?!辟Z島在這首詩中描寫了自己尋訪隱者而不得,與童子進行了簡單的對話這一場景。不少教師在給學生講解這首古詩時,會提到這首古詩運用了藏問于答的表達技巧,塑造出了一個高潔孤傲的隱者形象。如果教師一拋出這樣總結性的話語卻不加以解釋的話,小學生對此肯定難以理解。所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對學生加以引導,敦促學生深入研究課文,以此增強學生的理解力。以教學《尋隱者不遇》這首詩為例,教師在講到“藏問于答”這種表達技巧時,首先要對這一技巧進行講解:所謂“藏問于答”就是詩中沒有提問但卻有了答案,讀者可以根據(jù)答案推測談話者之間的提問。在《尋隱者不遇》這首古詩中,讀者根據(jù)童子的回答便可以推測詩人的提問:一是根據(jù)童子的“言師采藥去”這一句話,讀者可以推測詩人詢問童子他的師傅去哪了;二是根據(jù)童子的“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處”這一回答可以知道詩人還詢問了童子他的師傅到哪里采藥去了。由此可見,這首古詩便有兩處運用了“藏問于答”的表達技法,十分含蓄地展示了童子和詩人之間的對話。為了讓學生掌握這種表達技法,教師在對這些句子進行講解時,便可聯(lián)系生活或組織學生進行現(xiàn)場演示,以此引導學生從文本出發(fā),突破閱讀障礙,增進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從而逐步實現(xiàn)自身閱讀能力的提高。
二、超越文本,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
學生閱讀能力的提高僅僅依靠課堂文本的學習是遠遠不夠的,突破閱讀障礙只是讓學生更好地進行閱讀的一種方式,而學生閱讀能力的提高還得依靠學生自身文學素養(yǎng)的提升和閱讀興趣的增加。因此,教師在對學生進行文本教學的同時,還要格外關注學生文本之外的學習,鼓勵學生超越文本,積極培養(yǎng)自身的閱讀興趣、提升自身的閱讀技能。仍以《尋隱者不遇》為例,教師在講解此詩時還提到了該詩含蓄地塑造了隱者高潔孤傲這一人物形象,為了讓學生很好地掌握這一知識點,教師可以通過拓展文本知識來加強學生的閱讀能力。隱者的高潔一方面體現(xiàn)在隱者在山中無人能尋,說明隱者做到了與世人隔絕,不受外界的打擾。但另一方面,隱者的高潔還可以通過古詩中刻意安排的景物描寫來凸顯。如古詩中提到詩人是在松樹下詢問童子,為什么不是其他的樹而一定是松樹呢?或者詩人直接簡述“樹下”即可,為什么刻意點明樹的品種呢?教師就可以通過步步深入的方法引導學生思考,進而為后面的講解做好鋪墊。在學生百思不得其解時,教師便可以列舉有關松樹的詩詞或展示與松樹有關的文章,讓學生根據(jù)這些課外資料領悟其中的奧秘,如詩詞有:“大雪壓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潔,待到雪化時?!愐恪薄胺季臻_林耀,青松冠巖列。懷此貞秀姿,卓為霜下杰?!諟Y明”“青松在東園,眾草沒其姿。凝霜殄異類,卓然見高枝?!諟Y明”等。教師通過向?qū)W生展示這些描寫松樹的古詩,便可引導學生以此概括出松樹的品質(zhì)——高潔、不屈,有利于學生理解課文中“松樹”的描寫暗示了隱者的高潔的品質(zhì)。
綜上所述,小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yǎng)少不了教師的引導,更離不開學生自身的努力。語文教學應以此為契機,立足于課文學習,引導學生掌握正確的閱讀方法,突破閱讀障礙,加深對文本內(nèi)容的理解。同時,語文教學還應通過課外拓展來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興趣,從而為其閱讀能力的提高提供不竭動力。
(責編 楊 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