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忠星
名茶飄香 萬國來求
黃山之麓,有一個美麗的傳說。明朝天啟年間,江南黟縣新任縣官熊開元春游黃山,傍晚迷路,遇到一位腰挎竹簍的老和尚,便借宿寺院。長老泡茶敬客時,知縣細看這茶葉色微黃,形似雀舌,身披白毫,開水沖泡下去,只見熱氣繞碗邊一周,升騰,轉圈,化作一朵白蓮花,然后散成縷縷熱氣飄蕩開來,滿室清香。知縣驚嘆不已,問后方知此茶名為“黃山云霧”,由此與長老結下茶緣。時光輾轉,后來,這個知縣得以在皇帝面前重演“白蓮”奇景,皇帝大悅,將知縣官升幾品,留在帝都。然而,這個知縣卻心系“云霧”,怎么也不愿意離開黃山,最終棄官為僧,傳為佳話。
傳說雖不可考,但這名山競秀的土地,卻積淀著深厚的茶文化底蘊。對于徽茶歷史,安徽農業(yè)大學中華茶文化研究所常務副所長丁以壽如數(shù)家珍,娓娓道來。據(jù)他介紹,關于徽茶最早文字記載見近兩千年前的《桐君錄》:“酉陽、武昌、廬江、晉陵皆出好茗?!睗h、晉時的廬江郡轄今安慶、六安、合肥的部分地區(qū),從那時起皖南、皖西兩大茶區(qū)初步形成,奠定了后世安徽茶區(qū)的格局。東晉元帝時,有記載宣城茶葉入列貢茶,可見徽茶當時品質頗高。到了唐宋時期,歙州(今黃山市、績溪縣、婺源縣)地區(qū)茶葉因量大質優(yōu),受到民間熱捧。據(jù)記載,歙州所產(chǎn)茶品質優(yōu)異,河北、山西等北方地區(qū)“人皆尚之”。每到新茶上市季,在往返歙州的數(shù)千里道路上,茶商絡繹不絕,“浮梁歙州,萬國來求”,“摩肩接跡而至”。祁門境內遍山植茶,以茶為業(yè)者達十之七八,衣食、賦役全仰仗茶葉。同一時期,宣州鴨山茶與舒州天柱茶并列,名重一時,風靡江南,遠傳京洛,時人謂之“名茶輩出,萬國來求;名器佳泉,茶道大行”。
明清時期,徽商崛起。徽茶借徽商席卷全國,遠傳海外。當時,徽州休寧松蘿茶,與長興羅岕茶、蘇州虎丘茶為當時茶界“三甲”,曾引來鄭板橋贊美,“最愛晚涼佳客至,一壺新茗泡松蘿”。在《紅樓夢》中,有一段關于賈母飲茶的描寫,當時妙玉端茶給賈母,賈母說“我不吃六安茶”。這段描寫,從一個側面說明了在清朝期間,六安茶已進入王侯將相家,成為當時的名品。
清末,徽茶傳承創(chuàng)新,厚積薄發(fā)。一飛沖天的黃山毛峰、巴拿馬萬國博覽會奪金的太平猴魁、風靡歐洲的祁門紅茶、獨樹一幟的六安瓜片均創(chuàng)制于這一時期。1955年代,中國茶葉公司評選全國十大名茶,此四種茶榜上有名,徽茶占之近半。同時,皖產(chǎn)名茶還有歙縣老竹大方、石臺霧里青、岳西翠蘭等一大批,這些名茶如群星一般,閃耀在中華茶文化的璀璨天空。如今,黃山毛峰等綠茶制作技藝更是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名錄,期待在新的歷史時期會有更好的發(fā)展。
品味寧靜 修身立德
兩千年時光荏苒,今天的茶,在我們的生活中已然根深蒂固——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同時,茶又成為人們修身養(yǎng)性的重要元素——“琴棋書畫劍,茶酒詩禮花”。
茶最早的表述文字是“查”,意為用完餐后喝一碗茶湯,用來減除油膩、消化食物、排除毒素。后到漢代為“荼”,直到唐代,茶成了人們的日常飲料,使用頻率越來越高,便把“荼”字減去一橫,成為今日的“茶”了。茶的興盛與漢晉佛教傳播、道教興起有關。佛家眼里,茶是禪定、心靜的必備之物;道家眼里,茶有助煉“內丹”的作用,同時也是升清降濁、輕身換骨、修煉長生不老的好材料。對茶葉的這些看法和做法,已經(jīng)脫離作為飲料的物態(tài)形式,始有茶文化之端倪。過去由于條件所限,茶樹是不能移植的,因此茶有“不遷”的別稱,進而被賦予從一而終、忠誠不叛的寓意。至今,在我國的不少民族中,訂婚、結婚的儀式上,以茶敬客仍是一項主要儀式,這一儀式的來源大多也就是由于茶樹“不遷”的特性。
對于皖產(chǎn)名茶,安農大茶研所丁以壽副所長如此概括:“黃山毛峰,芽尖峰芒,滋味醇甘,香氣如蘭;六安瓜片,去梗去芽,湯色澄明,回味悠長;太平猴魁,兩葉一芽,平扁挺直,龍飛鳳舞……”在丁以壽看來,中國人以茶養(yǎng)生、修性、聯(lián)誼、示禮、怡情、育德,在一杯杯品茶中升華而成的茶文化,是融茶與自然、社會、人文、藝術于一體的綜合文化體系,蘊涵著物質文化、制度文化、行為文化和精神文化各個層次,以奉獻、利人、利國、儉清和真為精神,集中繼承和體現(xiàn)了傳統(tǒng)文化中的天人合一、和誠處世的思想。
如今,人們在不知不覺中進入了快節(jié)奏時代,也有不少人開始思考、尋求一種讓心靈沉靜下來的慢生活,而讓人靜心,莫若品茗:捧著一杯香茶,讓人在飲茶中品味寧靜、平和,使繃緊的心弦得以松弛,傾斜的心理得以平衡。按照丁以壽的看法,這不僅是精神上的享受,還是一種修身立德的有效途徑。
科學飲茶 健康之道
每當新茶采摘季,不少指導人健康飲茶的書籍也應時而出,其中,“喝茶健康,健康喝茶,喝健康茶”這一新概念正逐步進入人們視野,呼吁更多的人在品茶的同時,認識茶的健康價值,在科學飲茶中增進健康。
茶葉含有茶多酚、茶色素、茶氨酸和茶多糖等多種有益成分,這些成分在降低心腦血管疾病、防癌、降血脂、增強記憶力等方面都有一定的功效,保健作用不勝枚舉。
喝茶講究健康科學的方法。茶有綠茶、花茶、紅茶、烏龍茶等多種,各有特色和優(yōu)點,根據(jù)自己喜好,不必特別在意季節(jié)區(qū)分。從營養(yǎng)保健角度看,沏泡茶葉有不少講究:除非嫩葉新茶用85度左右的水,一般需用沸水沏泡,可使更多茶多酚溶于水中。在平時的飲茶中,如果習慣于加片檸檬片或金桔,利用維生素C可使人體對茶多酚吸收率提高多倍。
一天喝幾杯茶為宜?曾有人戲稱:一杯為品,兩杯為飲,三杯四杯就是飲牛飲馬的蠢物了。其實,習慣于飲茶的人,可以在上午與下午各喝兩至三杯。不僅可以喝茶水,沏泡后的茶葉也可以吃,其中富含維生素E、食物纖維等有助健康的物質。隨著人們對“純天然”食品的重視,茶葉也逐漸受到人們熱捧,對此,不少專家呼吁:飲茶本是“雅”事,經(jīng)營者要以人為本,生產(chǎn)無公害的茶葉,讓馥郁的茶香一直飄下去。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