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小丹(廣東省和平縣婦幼保健院婦產(chǎn)科,廣東 和平 517200)
慢性盆腔炎是常見的婦科疾病,指女性內(nèi)生殖器官、周圍結(jié)締組織及盆腔腹膜發(fā)生慢性炎性反應,主要臨床表現(xiàn)為下腹墜痛、腰骶部酸痛、白帶多、月經(jīng)多、性交痛等[1]。慢性盆腔炎發(fā)病率高,且反復發(fā)作,不易治愈,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zhì)量[2]。目前臨床上治療慢性盆腔炎的主要方法為使用抗生素進行治療。對慢性盆腔炎患者采用左氧氟沙星聯(lián)合替硝唑治療,取得了良好的臨床療效,現(xiàn)將結(jié)果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回顧性分析2009年10月~2012年12月我院收治的86例慢性盆腔炎患者臨床資料,所有患者均根據(jù)2006年美國疾控中心制定的盆腔炎診斷標準確診為慢性盆腔炎。將所有患者根據(jù)治療方法不同分為治療組與對照組,每組43例。對照組年齡20~46歲,平均(32.54±2.12)歲;病程3個月~4年,平均(1.75±0.76)年。治療組年齡21~48歲,平均(33.38±2.37)歲;病程2個月~4年,平均(1.83±0.82)年。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對照組患者給予替硝唑治療,將0.4 g替硝唑注射液加入100 ml生理鹽水,靜脈滴注,2次/d;治療組患者在對照組的基礎(chǔ)上加用左氧氟沙星(揚子江藥業(yè)集團有限公司),0.4 g/d,分2次靜脈靜脈滴注,重度感染患者或病原菌對本品的敏感性較差者(如綠膿桿菌),每天最大劑量可增至0.6 g,分2次靜脈滴注,兩組患者均7 d為1個療程。治療后,比較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
1.3 療效判定:痊愈:治療7 d后,下腹墜痛、痛經(jīng)、性交痛、白帶異常等所有的臨床癥狀體征消失,婦科檢查無按壓痛,B超檢查未見異常,治療后3個月內(nèi)無復發(fā)。有效:治療后下腹墜痛、痛經(jīng)、性交痛、白帶異常等所有的臨床癥狀均明顯改善,婦科檢查按壓痛明顯改善,B超檢查未見明顯異常。無效:以上臨床癥狀改善輕微或無變化,婦科檢查或B超結(jié)果無改善。
1.4 統(tǒng)計學處理:使用SPSS 13.0對各項資料進行統(tǒng)計、分析,各項參數(shù)以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采用t和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治療結(jié)束后,治療組患者的總有效率高達95.35%,顯著高于對照組的總有效率86.05%(P<0.05),治療組痊愈率為48.84%,對照組痊愈率為37.21%,兩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比較[例(%)]
慢性盆腔炎的主要病原體是淋病奈瑟菌、衣原體、支原體以及厭氧菌、革蘭陽性菌、革蘭陰性菌等多種菌類,此外血吸蟲、絲蟲等,亦可使盆腔感染,故治療慢性盆腔炎選用的抗生素抗菌譜應盡可能包括以上病原體,或選用適當抗生素聯(lián)合治療[3]。左氧氟沙星為氧氟沙星的左旋體,是喹諾酮類抗生素,其作用機制是通過抑制細菌DNA旋轉(zhuǎn)酶的活性而阻止細菌DNA的合成,起到抗菌作用。有研究報道稱,左氧氟沙星的抗菌活性比氧氟沙星提高了1倍,但其不良反應遠低于氧氟沙星,且停藥后均可自行恢復,臨床上已逐漸取代氧氟沙星[4-5]。替硝唑與甲硝唑同屬硝基咪唑類,對革蘭陽性厭氧菌、梭狀芽胞桿菌屬及難辨梭菌的抗菌活性由于甲硝唑,且不良反應少于甲硝唑[6]。本研究對我院收治的慢性盆腔炎患者治療組采用左氧氟沙星聯(lián)合替硝唑治療,研究結(jié)果表明,治療7 d后治療組患者的總有效率高達95.35%,單用替硝唑治療的對照組的總有效率86.05%,兩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綜上所述,左氧氟沙星聯(lián)合替硝唑治療慢性盆腔炎患者,臨床效果顯著。
[1] 樂 杰.婦產(chǎn)科學[M].第7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9:250.
[2] 周子球,林雪梅,李少君.左氧氟沙星治療盆腔炎276例療效觀察[J].中國衛(wèi)生產(chǎn)業(yè),2012,9(4):34.
[3] 張海俠.乳酸左氧氟沙星聯(lián)合替硝唑治療婦科盆腔炎的療效觀察[J].中國老年保健醫(yī)學雜志,2010,8(3):37.
[4] 王 琦.甲磺酸左氧氟沙星用于治療婦科盆腔炎的療效觀察和安全性分析[J].中國醫(yī)藥指南,2013,11(9):590.
[5] 張淳芳.左氧氟沙星片聯(lián)合婦康消炎栓塞肛門治療慢性盆腔炎療效觀察[J].中國醫(yī)藥導刊,2010,12(4):703.
[6] 盧彩珠,羅秀霞.左氧氟沙星與替硝唑聯(lián)合保留灌腸治療慢性盆腔炎的臨床觀察[J].中外醫(yī)學研究,2013,11(5):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