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信勇
摘要: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中小學生心理素質的教育。西方把心理素質與生理素質整合起來進行教育,我國把心理健康教育與道德教育混在一起開展,但這兩種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都不理想。同時,我們看到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著一個盲區(qū),即家庭的參與缺失。因此,本文認為心理健康教育應該走家校合作之路。
關鍵詞:家校合作;心理健康教育;生理健康教育;道德教育
中圖分類號:G44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4)26-0058-02
自教育部在1999年出臺《關于加強中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見》以來,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在全國各地開展得轟轟烈烈,得到了迅速發(fā)展,取得了喜人成績。但由于起步較晚,仍存在許多問題與不足。其中,心理健康教育的學科化、知識化的傾向比較突出。它不僅不利于維護和促進中小學生的心理健康,反而變相地加大了其學習負擔,增加其心理壓力,影響了他們的心理健康。中小學生心理健康的維護和心理素質的提高,唯有課堂教學、學科滲透和課外教育有機結合,家庭、社會、學校共鑄合力,領導、教師、家長、學生全員參與,并長期不懈地開展下去,才能真正完成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務。
一、當前心理健康教育的整合模式
(一)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公共衛(wèi)生系統(tǒng)
在西方,學校心理健康教育通常是放在整個大的公共衛(wèi)生系統(tǒng)中來進行的,從大的“健康”概念上把心理健康教育加以整合,大的“健康”概念不僅包括身體的健康,還包括心理的健康,因此他們把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納入社區(qū)的整個健康工程中去開展。
在公共衛(wèi)生系統(tǒng)中開展學校心理健康教育,不應單憑借學校的力量,可以借助整個社會的幫助。但這樣做似乎又有一些不妥之處:把人的心理健康與生理健康進行整合,其實質是把心理素質與生理素質進行結合。雖然借助了社區(qū)的公眾衛(wèi)生系統(tǒng),但卻忽視了對社會文化素質的考慮,因為人處于社會中,必然要受到社會的影響。因此,西方這種整合模式隨之而來的問題就是,它缺乏對心理素質培養(yǎng)的考慮。從心理教育層次的角度來講,應該包括發(fā)展性心理教育、預防性心理教育和矯治性心理教育三個層面。發(fā)展性心理教育面向的對象是全體學生,主要是提高全體學生的心理素質;預防性心理教育面向的對象是部分學生,主要是提高學生的適應能力;矯治性心理教育面向的對象是特殊學生,主要是對他們的心理障礙和精神衛(wèi)生問題采取適當?shù)姆椒ńo予矯治。西方的整合模式只注重了“矯治性心理教育”層面,而忽略了“發(fā)展性心理教育”層面。實際上發(fā)展性心理教育面向的對象更為廣泛,因為它面向的是全體學生;而矯治性心理教育只是針對“有問題”和“已經(jīng)出了問題”的學生。
(二)心理健康教育與道德教育整合
鑒于西方在將心理健康教育與生理健康教育進行整合的過程中存在一些不足之處,我國就把心理健康教育與道德教育進行了整合。在國家出臺的教育文件中,都是把心理健康教育放在德育中來進行表述的,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視為學校德育工作的組成部分。
1994年8月13日,《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學校德育工作的意見》中明確指出:要通過多種形式對不同層次的學生進行心理教育和心理指導,幫助學生提高心理素質,健全人格,增強承受挫折、適應環(huán)境的能力。這樣做,其實質是把心理素質與社會文化素質結合起來進行心理教育。這樣做有一定的成效,因為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聯(lián)系極為密切:第一,它們有共同的教育目的。第二,內容上相互交叉。第三,工作方式上密不可分。第四,類似的教育途徑。
但是,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也有明顯的不同之處。從培養(yǎng)人的角度來說,它們存在很多共同之處,也就是說對于發(fā)展性心理教育,與德育可以結合起來開展,但對于矯治性心理教育來說,就不能與德育混為一談了,因為好多問題并不是品質、思想的問題,而是真正意義上的心理問題。這就需要運用心理健康教育的特殊方法去對待,如個別咨詢和團體輔導。
在我國當前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著心理健康教育德育化的嚴重傾向,許多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都在德育工作中開展。由于認為學校的道德教育包含了心理健康教育,沒有必要去開展什么心理健康教育,沒有正確區(qū)分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之間的界限。在具體操作中,有的學校簡單地以德育教師或思想政治工作者來替代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把心理健康教育劃歸在德育管理機構,并在工作開展中移植套用道德教育的方法或手段,使得心理健康教育顯得機械呆板,雷同于思想政治教育,收效甚微。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看出,中西方在對心理健康教育與其他教育進行整合的過程中,都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又都有缺陷。既然這樣,我們是不是可以換個角度思考呢?將其與其他教育的內容進行整合:西方把心理素質與生理素質進行整合,我國把心理素質與社會素質進行整合,那我們不妨從形式上進行探索。
二、心理健康教育中家校合作的意義
由于心理素質的獨特性,心理健康教育應當更為注重與環(huán)境的整合。心理健康教育與其他內容的教育具有不同的規(guī)律,它既不同于數(shù)學等文化素質,也不同于體育等生理素質,其他素質在教育上是可以獨立存在的,而心理健康教育則不可以,對心理健康教育的整合不應該僅僅局限于對教育內容的整合。
人是遺傳和環(huán)境的產物,遺傳是我們的教育無能為力的,因此我們的教育應更注重環(huán)境的作用。對人的心理發(fā)展影響最大的是環(huán)境,環(huán)境又可分為大環(huán)境和小環(huán)境。大環(huán)境是指個體所處的整個世界或整個國家的自然環(huán)境和社會環(huán)境;小環(huán)境是指個體所處的相對小一些的環(huán)境。對學生來說,由于他們的學習特點(高度密集性的學習),他們很少與社會接觸,所以他們尤其受到學校和家庭的影響。
在家校合作條件下,既能夠注重個別心理疾病的預防(家庭教育可以一對一);又可以注重心理素質的提升(學校教育的綜合性),這樣以來就可以發(fā)揮各自優(yōu)勢,共同促進提高。
在學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學校應責無旁貸地承擔起指導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責任和義務。事實上,家庭教育是學校教育的延伸,也是學校教育成敗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只有和家庭心理健康教育形成合力,才能真正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fā)展,全面提高學生素質。從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流程來看,心理健康教育決不是學校單方面的孤軍奮戰(zhàn),而是以學校為主、家庭為輔、以學生為主體的教育活動。在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整個進程中,都需要家庭的密切配合。首先,家庭成員可以幫助鞏固、強化孩子在學校所接受的心理健康觀念和認識。其次,家庭可以為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開展提供“實踐基地”和“檢驗場所”。再次,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開展無疑又為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實施提供了重要的支持性資源。此外,當學生在學校出現(xiàn)問題時,更需要家長給予心理疏導、理解、安慰與支持,學生的心理問題如果沒有家庭的支持是無法根除的。此外,從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運作流程來看,學校心理健康教育與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關系實際上是“一唱一和”的關系。因此,作為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支持性途徑,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這種“和”就顯得十分重要。沒有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這個“和”,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獨唱”就絕對談不上“動聽”。
參考文獻:
[1]俞國良,王永麗.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現(xiàn)狀、問題與發(fā)展趨勢[J].教育研究,2002,(7).
[2]易凌峰.國外心理教育的發(fā)展對我國當前心理教育的啟示[J].西南師范大學學報,2000,(4)
[3]馬忠虎.基礎教育新概念——家校合作[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北京,1999:54.
[3]宋德如.當前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問題檢視[J].教育科學研究,2001,(9).
[4]唐松林.論心理咨詢與德育的關系[J].高等教育研究,1999,(3).
[5]辛勇.健全的心理素質是實施素質教育的基礎[J].川東學刊(社會科學版),1998,(7).
[6]張達紅.論小學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家校合作[D].福建師范大學碩士論文,2003.
基金項目:本文系廣東外語外貿大學2012年度校級教學研究課題《應用心理學專業(yè)實踐教學模式探索研究》的研究成果。
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