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雨來
學習是為了在生活中運用,所以教育要向課外開放、向自然開放、向社會開放。以學校周邊社區(qū)資源為有效載體,進行小學語文跨學科綜合性學習的方法值得研究與實踐。
一、運用學科技能,有效融入社區(qū)資源
一位教師執(zhí)教《春筍》時先讓每個學生在美術課和勞技課上運用所學知識,做了非常精美的春筍頭飾。語文課上,執(zhí)教者清晰地感受到了戴著頭飾的學生們發(fā)自內心的激動。他們“小臉通紅,小手直舉”,戴著自己親手做的頭飾參與課堂,在自己創(chuàng)設的與眾不同的教學情境中盡情誦讀。在此基礎上,執(zhí)教者帶著學生們利用體育活動課的時間排著整齊的隊伍走進學校旁社區(qū)的竹林里,一個個“小春筍”邊參觀邊誦讀,執(zhí)教者不時地用自己的手扮作泥土,讓這些“小春筍”鉆一鉆、頂一頂,既突破了教學難點,又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蜻蜓飛過來,告訴我清早飛行的快樂。小魚在腳下游過,告訴我昨夜做的好夢……”多美的語句呀!它出自蘇教版三年級下冊《荷花》一課。學完之后老師追問:蜻蜓飛行的快樂是怎樣的呢?小魚告訴“我”做的好夢內容是什么呢?自然而然地讓學生在遷移中說出了許多優(yōu)美的句子,如:“荷花,荷花,今天早上陽光明媚,空氣格外的清新,里面還帶著你們淡淡的花香,聞著淡淡清香,我鼓足了力氣一下子就捉到了幾只害蟲,讓我美美地飽餐了一頓?!薄昂苫ǎ易蛱焱砩蠅舻轿议_了一個音樂會,我主唱,其他朋友給我伴奏,真快樂!”“荷花,我昨天夜里夢見自己成為一只小鳥,在天空自由地飛翔?!薄?/p>
執(zhí)教者讓學生們將這些句子編入根據(jù)課文改編的課本劇中,并戴著學生們在美術課上設計蜻蜓造型和荷花荷葉造型的頭飾,還帶著學生們在音樂課上欣賞并選擇課本劇所需的背景音樂,之后再一起彩排。一切準備就緒后,用一節(jié)班會課帶著學生們來到社區(qū)的荷花池旁,所有學生都是課本劇的演員,觀眾就是社區(qū)里的爺爺、奶奶們。活動既激發(fā)了學生朗讀的激情,又點燃了學生融入課堂的夢想,更增強了學生的參與度。
二、內化學科內涵,合理融入社區(qū)資源
1.“做”成驚喜
跨學科綜合學習的主要原則就是學習內容與學習方式緊密結合。在今天的課堂改革實踐中,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讓學生經(jīng)歷多樣化的學習方式的意義大于一些具體的確定的知識,應在真實的情境中學會獲得直接經(jīng)驗。
在《桂花雨》的教學中,執(zhí)教者可以讓學生在學習實踐中體會到“搖”桂花的快樂:用手將黃色的紙撕碎,然后將撕成的紙屑扔過頭頂模擬桂花落下的情景,學生們?yōu)樽约涸谡Z文課堂上有了長時間的手工制作而高興。高興是興趣產(chǎn)生的源泉,而這一源泉恰恰是學生們“做”出來的。有了課堂的間接體驗,接下來要做的就是到社區(qū)的桂花樹旁現(xiàn)場體驗了,當然這樣的體驗是以愛護花草樹木為前提的。
2.“訪”出真情
克隆作文就是指學生抄襲或將別人作文加以改動的現(xiàn)象。比如一個《童年趣事》的題目,一個班有大部分同學寫“淘鹽”的,雖然很有趣,但缺乏了生活性與真實性,偏離了作文教學的正常軌道。所以在日常的習作教學中,安排一點跨學科綜合性學習,既可以讓學生在親身體驗中有話可說、有物可寫,又可以彌補習作課的不足,張揚個性,融入社會,何樂而不為?
有一段時間,窗外一直淅淅瀝瀝地飄著秋雨,望著校外社區(qū)里被雨水洗得耀眼的樹葉,在語文課上,我對學生們說,這節(jié)課我們到社區(qū)里去看雨,看后要以《秋雨》為題把看到的景色寫下來,還要加進自己看時的感受。頓時教室里響起了熱烈的掌聲和同學們的歡呼聲,在平時的習作課上可很少出現(xiàn)這樣的場面??粗鴮W生們三個一群,兩個一伙地在社區(qū)里指指點點、議論紛紛,我在思考:沒經(jīng)過老師苦口婆心的指導,他們行嗎?寫出的文章能登大雅之堂嗎?但進教室后,學生們個個奮筆疾書的情景很快就打消了我的顧慮。見此情景,我又提議學生們將自己的文章工整地眷好,并運用所學的美術知識配上符合文意的秋景圖,以班級為單位,在校園里進行展覽。學生們沒有出現(xiàn)不滿的情緒,他們的臉上還洋溢著期盼的笑容,我也從內心里感受到了“樂寫”的內涵。
第二天,看著學生們交上來的作品,我不由自主地欣賞起來。“秋雨是頑皮的孩子,它們在人們的身上滾來滾去,好像在跟人們玩游戲?!薄靶^(qū)里的雪松傲對碧空,每根松針上都掛著一顆顆水晶般透明、珍珠般圓潤的水滴?!薄奥愤叺奈嗤淙~,在秋雨的感召下脫下舊衣,露出美麗的容顏,遠遠望去,使你的眼前一亮?!薄扒镉暝跓o聲地滋潤著大地,它使我想起了那些在平凡的崗位上默默奉獻的人?!薄粗@樣的語句,我想:一定要多把握住這樣的機會讓學生們多練練,“訪”出真情!
3.“游”出精彩
春風習習、桃紅柳綠的四月,筆者組織學生們到周邊社區(qū)“尋找春天”。看雕像時,有學生問:“這是什么時候雕的?為什么要擺在這里?”觀賞著周圍的花草樹木,有學生問:“這些花叫什么名字?怎么會有這么多的花?”看到?jīng)鐾?,有學生問:“這座涼亭是哪年修的?叫什么名字?為什么各處的涼亭幾乎都是這種形狀的?”對這些問題,我引導學生們運用美術課、科學課所學的知識相互解答,對于不能解答的就布置他們回去運用電腦課所學技能上網(wǎng)深入探究后再交流。學生們學得仔細,積極交流,這是“游”出的精彩!
三、科學謀劃,促使學習方式的轉變
小學語文跨學科綜合性學習的主要原則就是以學習內容與學習方式緊密結合來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讓學生在多樣化的學習方式與多元化的學習目標中架構立體的學習結構。在真實的情境中學會獲得直接經(jīng)驗,在學以致用中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它將以體驗式學習促進學生的社會性發(fā)展,但在開展過程中要科學推進,合理謀劃。
1.踐行,著力強調所學為所用
漢字是一種不同于拼音的文字。比如“例”和“列”、“未”和“末”、“酒”和“灑”的區(qū)別,你越是強調,學生錯得越多。所以在教學生字詞時首先要幫學生樹立起正確的學習生字詞的理念,這一理念的原點就是所學為所用。
有段時間,班里有一些學生反映周邊社區(qū)里商貿門市的牌匾及廣告用語中存在著大量的不規(guī)范漢字,嚴重損害了社區(qū)形象。我和學生專門對周邊五個社區(qū)進行調查,在調查中發(fā)現(xiàn)街道上錯別字現(xiàn)象特別嚴重。學生將具體情況總結如下:錯別字高達2060字,占檢查總字數(shù)的2.3%。針對以上錯別字現(xiàn)象,學生在活動過后向社區(qū)提出如下建議:要充分重視社會的語言文字規(guī)范化工作,還要進行大規(guī)模宣傳,提高全民的語言文字規(guī)范化意識。
2.謀劃,構建和諧體驗觸發(fā)點
蘇教版第九冊《練習5》口語交際要求為:設計一條公益用語。當時筆者就讓學生針對愛護綠地這一要求設計了一條公益用語收上并保管好,內容如下:“一木成木,二木成林,三木成森。請讓我們生活在森林之中?!薄爸矘湓炝址里L沙,何必又要傷害它?”“綠色,是人類不可多得的財富,應永遠珍惜!”……
第二學期開學時值春天,我又讓學生們將自己設計的公益用語修改一遍,在修改中做到了溫故而知新、推陳又出新。在此基礎上讓學生們在電腦課上對標語進行圖文并茂式的設計,然后又在勞技課上親自動手做小木牌,并將自己設計的標語貼上。在一個風和日麗的日子里,我們在體育活動課和學生們走進了美麗的校園和周邊的社區(qū),將自己精心設計的標語牌親手插到花壇里、小河旁。學生們看到自己所學知識與技能通過本次活動得到了展示,更增添了學習的樂趣,解決了曾經(jīng)感覺一些功課無聊、不明白為什么要學它們、認為它們與生活毫不相關的困惑。
以社區(qū)資源為本尊,進行小學語文跨學科綜合性學習的開展與建構,將引領我們更加理性地看待當下的小學語文教育,不至于在“理”和“趣”之間產(chǎn)生偏差,使小學語文教育活潑、自然、富有生活氣息,洋溢兒童的生命色彩。?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