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玉芳+等
〔關(guān)鍵詞〕記憶方法;專家;新手;心理實驗
一、引言
我們來看下面一段文字:
#include
main()
printf("1 2 3 4\n");
printf("%d %d %d %d\n",1,2,3,4);
printf("1 ");
printf("2 ");
printf("3 ");
printf("4\n");
return 0;
這些文字內(nèi)容你能很快就記住嗎?要記熟它們大概要花多久的時間?十分鐘還是半小時?但如果你是一位計算機程序員的話,這段文字也許只需要多看幾眼就能夠記住了。因為它本身就是一段簡單的計算機程序,程序員對它再熟悉不過了,所以只需看幾眼就能熟記于心。
這就是專家與新手在記憶能力上的差異。我們且來看心理學實驗是如何解釋的。
二、實驗介紹
1.實驗目的
以空手道技術(shù)為實驗內(nèi)容,比較專家與新手之間記憶的差異。
2.實驗過程
實驗由貝登(B.G.Bedon)在霍華德(D.V.Howard)的指導下完成。他們選擇了空手道動作作為研究內(nèi)容,以比較空手道專家和新手對空手道動作的回憶能力的差別,并獲得關(guān)于頻率編碼自動化的深層證據(jù)。
空手道套路呈現(xiàn)存在著一定的邏輯順序。它是按照某種模式組成的一系列預先安排好的武術(shù)技術(shù)。因此,某種拳和腿一定會在某種姿勢中出現(xiàn),特定的姿勢會為某個拳提供穩(wěn)定的基礎(chǔ)。
所有的被試都來自于湯普金斯空手道協(xié)會夏季空手道醫(yī)療中心,共30名。其中專家和新手各15名。實驗者對專家的界定是:頂級的黑帶,或是在空手道學校學習至少有三年半的經(jīng)驗。對新手的界定是:白帶或黃帶,或是任何空手道訓練時間少于一年半的空手道選手。其中,經(jīng)驗最少的新手受過四個半月的訓練。無論是專家還是新手,對空手道技術(shù)的名稱都很熟悉。
在實驗中,整套空手道動作套路由一名空手道教官設(shè)計,并同時在專家和新手面前演示。專家和新手分開坐。演示結(jié)束后,實驗者首先向被試詢問了不同動作出現(xiàn)的頻率。在隨后的五分鐘里,要求被試以三為單位大聲數(shù)數(shù)。然后是一分鐘的自由回憶測驗,要求被試盡可能地回憶出他所看到的任何技術(shù)。
3.實驗結(jié)果
實驗結(jié)果與實驗者最初的預期相一致。專家在自由回憶整套動作技術(shù)時要明顯優(yōu)于新手。研究者發(fā)現(xiàn),在回憶過程中,新手僅僅是努力回憶出他所記得的動作技術(shù),而專家則會回憶策略。也就是說,如果專家回憶到“前曲立”的姿勢,那么他同時也會回憶起“上檔” 和“下檔”的動作。他會將信息組合成一個整體集合來回憶。對此,研究者認為空手道專家的優(yōu)勢就在于多年的經(jīng)驗積累使其具有大塊的知識儲備,而新手則缺乏將所見動作組成大塊有意義信息的能力。
三、實驗應用
專家在知識回憶方面之所以優(yōu)于新手,不僅是因為專家對知識進行了更多的重復記憶,更重要是專家對知識信息進行了加工整合和模塊化處理。因而,當他回憶起某項知識點時,所提取的信息不僅僅是知識點本身,而是與之相關(guān)聯(lián)的整個集合。這種模塊化的組織,在心理學中稱為“組塊”(chunk)。每個人的工作記憶(working memory)容納的組塊多少是相對固定的,大概為七,但是每個組塊的大小卻有著很大的差異。以上面的實驗為例,對一個新手來說,一到三個動作很有可能就是一個組塊,但是一個專家由于長期接觸跆拳道技術(shù),能把很多個動作看作一個組塊,所以雖然專家與新手在短時間內(nèi)回憶的組塊是差不多的,但是最后回憶的動作數(shù)量卻有著顯著差異。因此,形成大容量的組塊的重要因素是要對知識達到深度的理解,形成能夠輕松提取的
單位。
在閱讀過程中,我們也會有類似的感覺。小學一年級的時候,每篇課文都是一個挑戰(zhàn),因為兒童的閱讀是以單字為單位的,他必須逐字逐句地記憶才能把課文記住。但到了高年級以后,兒童的閱讀就逐漸成為一個自動化的過程,四字成語、六字諺語,出口成章。更重要的是,他們在閱讀過程中,也對閱讀的內(nèi)容進行著理解、思考和整合,最終能夠增加每一個組塊的容量。以下面一段話為例:“廟會上,各色商品琳瑯滿目,應有盡有,令人應接不暇,武術(shù)雜耍,好戲連連,精彩紛呈,讓人流連忘返?!边@段話對剛上學的孩子來說,有難度,因為里面有許多四字成語,他們很陌生,也不理解。但若是換成高年級的學生,他們就會覺得這太好記了。只要他們的語文基礎(chǔ)扎實,“琳瑯滿目、應有盡有、應接不暇、好戲連連、精彩紛呈、流連忘返”這些成語在他們的記憶中都有存儲,只要把它們調(diào)出來就可以了,在閱讀時是一個自動化的過程。
心理學研究者拉伯格和薩繆爾斯(LaBerge & Smuels,1974)曾通過實驗證明,當字母和單詞通過練習達到閱讀的自動化程度時,被試再認單詞所需的資源會相應地減少。蘇霍姆林斯基也認為:“在小學里,要教會所有的兒童這樣閱讀:在閱讀的同時能夠思考,在思考的同時能夠閱讀。必須使閱讀能達到這樣一種自動化的程度,即用視覺和意識來感知所讀材料的能力要大大地超過‘出聲地讀的能力。前一種能力超過后一種能力的程度越大,學生在閱讀時進行思考的能力就越精細——而這一點正是順利地學習和整個智力發(fā)展的極其重要的
條件。”
因此,在教育的初期,教師和家長們必須重視孩子基礎(chǔ)知識的扎實掌握。只有這樣,他們才能夠在自己的知識結(jié)構(gòu)中形成相應的模塊(即組塊),學習新知識時,能夠及時同化到自己的知識結(jié)構(gòu)中去。當需要提取信息時,也才能夠像專家一樣,迅速反應,形成一個自動化的過程。
(選自董奇、邊玉芳教授主編的《經(jīng)典心理學實驗書系》之《教育心理學》)
(作者單位:北京師范大學心理健康與教育研究所,北京,100875)
編輯 / 楊 怡 終校 / 于 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