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合作是人類文明的基礎,合作被認為是新自由主義對國際政治的本質認識。文章闡述新自由主義國際合作理論:相互依賴提供合作機遇、利益博弈提供合作選擇、國際機制提供合作保證并著重對合作條件、實現(xiàn)途徑進行闡述。新自由主義的合作理論引發(fā)的幾點思考:國家主觀戰(zhàn)略選擇如何處理中間環(huán)節(jié)?國際機制的有效性問題;國際合作理論路徑的研究方法需多樣化。
【關鍵詞】國際合作;相互依賴;利益博弈;國際機制
國際合作是國際關系的核心議題之一,國際社會中合作現(xiàn)象越來越頻繁,合作問題引發(fā)眾多學者的關注。新自由主義被認為是合作理論具有代表性的學派,其理論為眾多學者所接受。在與新現(xiàn)實主義的論戰(zhàn)過程中逐步形成了從相互依賴到利益博弈再到國際機制合作的比較完整的合作理論體系。
一、基本內(nèi)涵解讀
(一)相互依賴—合作機遇。基歐漢和奈在《權利與相互依賴》一書中闡述:“相互依賴是一種客觀存在的事實,基歐漢和奈指出:世界政治中的相互依賴指國家之間或不同國家行為體之間的相互影響”相互依賴的代價與收益的核心是:如何分配收益。相互依賴于強有力的或付出代價的相互影響、相互聯(lián)系。
理解相互依賴的可能誤區(qū):首先,相互依賴并不意味著利益的一致性。其次,相互依賴這一狀態(tài)為合作提供了可能性,有相互依賴不一定會導致合作。是否能夠達成合作還要看諸因素的博弈結果。最后,合作不應該被看成沒有沖突的狀態(tài),而應該被看成對沖突、潛在沖突的反應。相互依賴為合作提供源泉,伴隨相互依賴網(wǎng)絡的加深,國家之間的合作關系比較容易實現(xiàn)。因此可以說相互依賴為合作提供了可能性和機遇。
(二)利益博弈——合作選擇。羅伯特·基歐漢《霸權之后》,國際關系學者馬斯林《博弈:沖突策略》他們運用博弈論并結合心理學、社會學等學科來分析國際沖突現(xiàn)象,其中說明合作的著名例子就是“囚徒困境”模式。在囚徒困境模式下,兩行為體都期望自己處于最佳境地,但在雙方得不到溝通的前提下,以對方合作自己不合作為最優(yōu)戰(zhàn)略。但就雙方的共同利益來講,雙方都選擇合作那么會有帕累托最優(yōu)解。但是由于雙方都擔憂對方會不合作。這種不確定性前提下,行為體可能選擇合作也可能選擇背叛。該模式說明合作可以作為選擇之一。
羅伯特·艾克斯在《合作進化論》一書中運用博弈論來解釋合作問題,他用計算機程序進行反復的演算,結果表示:當博弈鏈延長時,博弈各方的行為會趨同,即在復雜博弈中,行為體的行為會逐漸選擇合作策略?!耙粓筮€一報”戰(zhàn)略能解釋囚徒困境。那么在博弈過程中合作的條件:(1)行為體有足夠的彼此交往機會。(2)行為體在互動的過程中,能夠認清雙方的共同利益,從而采取互惠戰(zhàn)略。(3)對行為體的歷史、個性比較了解,并能對對方保持基本的信任。(4)行為體的背叛行為會承擔相應的代價—法律或名義。因此可以說博弈為合作提供選擇。
(三)國際機制—合作保障。新現(xiàn)實主義提出的“霸權穩(wěn)定論”基歐漢對其做出回應,首先承認霸權的存在有利于合作的維持,但著重指出霸權衰落或消失后的合作也是可能的。并在《霸權之后》一書中進行了系統(tǒng)的論證,為了更好的說明引入了“國際機制”的概念。并通過國際貨幣機制、石油機制、貿(mào)易機制證實其合作理論的解釋力。國際機制是指一系列圍繞行為體的預期所匯集到的一個既定國際關系領域而形成的隱含的明確的原則、規(guī)范、規(guī)則、和決策程序。由于國際機制的創(chuàng)建困難且代價高,因此理性的行為體盡可能的調整現(xiàn)有機制。
基歐漢認為國際機制有三種形式:國際制度、政府間國際組織、國際慣例。國際制度作為國際機制的形式之一,它從以下幾個方面促進合作:(1)國際制度通過改善信息供給狀況,違反者承擔法律責任,降低行為體交易成本,減少行為體的不確定性等途徑吸引行為者參與合作。(2)國際制度規(guī)范行為,重新界定國家利益,改變行為體偏好。(3)國際制度內(nèi)化外部性,構建互惠模式,創(chuàng)建激勵方式。
二、評論、思考
新自由主義國際合作理論比新現(xiàn)實主義、建構主義更系統(tǒng),對現(xiàn)實更具解釋力。自由主義者指出判斷是否達成合作單方面關注共同利益這單一指標是不科學的。并指出合作是一系列政策協(xié)調過程。在政策協(xié)調過程中信息、制度、外部環(huán)境等一系列中間環(huán)節(jié)起著重要作用。但是,這些因素之間有著怎樣的關系?
思考一:國家主觀戰(zhàn)略選擇如何處理中間環(huán)節(jié)?信息、制度,外部環(huán)境等是客觀因素,國家在選擇戰(zhàn)略時必定會融入主觀能動性,主觀能動性如何利用這些因素是未來探討合作的需要注意的。這些中間環(huán)節(jié)的博弈選擇過程中,國內(nèi)政治似乎變得更加顯眼,因為國內(nèi)政治對國家高層決策的影響是最直接的,如果出現(xiàn)國內(nèi)政治與對外決策之間的沖突,內(nèi)在壓力與外在選擇這種兩難的境地如何選擇,因此,我們必須重視國內(nèi)政治,處理好它對于國際合作至關重要。
思考二:國際機制的有效性問題。國際機制的建構在霸權存在條件下是由霸權國主導建立的,那么必然有意無意的維護著大國的利益。國際機制的建立是困難的、成本高昂。那么也就意味著國際機制的數(shù)量是有限的,有限的機制如何滿足眾多合作領域的需求,是不是也意味著它在某種程度上又限制了合作呢?思考三:國際合作理論路徑的研究方法需多樣化,目前理論上被認可的是博弈理論主要運用于國家合作選擇的過程運用,也有相應的心理學和社會學。國際合作對國家而言是一個復雜的過程,涉及到各種利益的衡量、判斷,適當?shù)囊胙芯糠椒ㄌ岣呃碚摰目茖W性,使其更具解釋力。
全球化時代的背景下,國家間相互依賴程度加深,任何國家都不能孤立于國際社會之外,都要不同程度的參與到國際合作中來。日益凸顯的全球性問題、局部地區(qū)的沖突等一系列現(xiàn)實問題都要求我們深入的研究國際合作理論,更好地理解和把握合作問題。
參考文獻
[1] 肯尼思·華爾茲著.國際政治理論[M].信強譯.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2] 倪世雄等.當代西方國際關系理論[M].復旦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
作者簡介:王一清(1990- ),女,河北唐山人,華中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國際政治理論。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