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90后”大學生在面對學業(yè)、環(huán)境、社會、人際關系等方面的壓力時,他們往往表現(xiàn)出較低心理素質和抗挫折承受能力差的特點。為此,解析大學生遭受挫折的動因,提高學生對挫折感的承受能力,已成為當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一個值得關注的課題。
【關鍵詞】大學生;挫折教育;理論;實踐
“90后”大學生的成長環(huán)境更加優(yōu)越,優(yōu)越的成長環(huán)境一方面使他們生活得更加無憂慮化和安逸化,另一方面,由于家長盡可能滿足他們的各種需求,使得他們在遭受困難與挫折時,表現(xiàn)出極其消極的心理反應,導致情緒惡化或厭世,甚至走向不歸路。在高中以前,這種消極心理表現(xiàn)的不是很明顯,但是在他們上大學后,由于脫離了父母的照顧,在面對學業(yè)、環(huán)境、社會、人際關系等方面的壓力時,他們往往表現(xiàn)出較低心理素質和抗挫折承受能力差的特點。
為此,解析大學生遭受挫折的動因,提高學生對挫折感的承受能力,已成為當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一個值得關注的課題。本文就思想政治視閾下高校挫折教育為研究對象,深入研究挫折教育相關理論和實踐途徑,以期讓高校挫折教育成為一種習慣、一種理念、一種精神,納入到高校教育管理機制,貫穿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始終。
一、研究“90后”大學生挫折教育的意義
首先,為積極貫徹落實我國的教育目標,必須加強對“90后”大學生的挫折教育;其次,加強對大學生的挫折教育是我國素質教育的內在要求使然;第三,加強對“90后”大學生的挫折教育是改善當前“90后”大學生普遍心理素質較低、耐挫能力差的迫切要求。
總之,開展大學生挫折教育,積極引導和組織大學生進行抗擊挫折、克服困難的實踐活動,有利于大學生形成正確的挫折觀;有利于大學生在充分認識挫折的必然性、普遍性和兩重性的基礎上,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有利于大學生學會如何積極應對挫折和戰(zhàn)勝挫折,從而形成良好的個性品質;有利于大學生自覺地要求自己的行為符合社會規(guī)范和道德準則,有效遏制行為越軌、違法犯罪等現(xiàn)象的發(fā)生。
二、“90”后大學生面臨的主要挫折心理學分析
從宏觀上來看,大學生的挫折心理往往是因為既定目標沒有實現(xiàn),而產(chǎn)生的挫折、挫敗、焦慮、失落、迷茫而無法自拔的心理。使大學生產(chǎn)生挫折心理,主要受因大學學習不適應而導致的學習挫折心理、因經(jīng)濟困難,攀比心理而導致的生活挫折心理、因友情、愛情的不順而導致的情感挫折心理、因交際關系(寢室、同學、教師)處理不當而導致的人際障礙挫折心理、因理想與現(xiàn)實沖突,未來迷茫而導致的社會挫折心理。
諸如此類的挫折心理,勢必會造成異常的表現(xiàn)和消極的反應,主要表現(xiàn)不安(焦慮不安、精神緊張、情緒煩躁,生理上出現(xiàn)了頭暈、冒冷汗、臉色蒼白等癥狀)、推諉(責任推給其他人,以減輕自己內心的挫折心理,是一種文過飾非的行為)、攻擊(小致破壞公物,大致誹謗、辱罵、肉體攻擊)、畏縮(表現(xiàn)為消極、悲觀、躲避、自暴自棄)、冷漠(情緒麻本,對周圍發(fā)生的事情毫無興趣,)、固執(zhí)(偏執(zhí)的重復無效的行為,陷入行為的怪圈中)、退化(表現(xiàn)為自己做一些與年齡身份不相稱的、幼稚的、不成熟的行為模式)、幻想(表現(xiàn)為企圖以自己想象的虛幻情境來應付挫折)、厭世(錯誤地把失敗歸咎于環(huán)境和社會,從而對社會抱有厭煩情緒,甚至企圖以輕生來逃避遭受挫折的現(xiàn)實)。
三、高校開展挫折教育的實踐研究
(一)在政策上——加強政策理論指導,完善高校挫折教育制度。宏觀上的心理健康教育指導,已經(jīng)不能適應高校挫折教育的發(fā)展,所以各高校需從微觀層面細化挫折教育政策,發(fā)揮政策指導的有效性,更好地完善挫折教育制度,提高大學生有效應對挫折的能力。具體表現(xiàn)為高校要合理規(guī)劃學校挫折教育課程,加強顯性課程與隱性課程的建設,營造健康的教育環(huán)境。
(二)在價值觀念建立上——建立科學的“三觀”教育方法方法。高校在實際工作中,可通過疏導、討論、舉例等方法分析他們今后可能遇到的種種困難、障礙和挫折,在教育過程中既要有針對性地進行理論講解,又要聯(lián)系當前的形勢政策與熱點問題,大膽地將社會情況全方位的展示給學生,鼓勵學生參加有意義的社會實踐,要教育學生認識挫折,理解生活的內涵。使學生在真正面對挫折時能正確對待、認真分析,避免產(chǎn)生不安、茫然、悲觀、消極等心理。
(三)在社會實踐上——建立實踐育人防挫折心理體系,創(chuàng)建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面向大學生開展有針對性的社會實踐活動不僅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徑,而且還是高校德育工作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在鍛煉大學生增長才干、磨練意志、培養(yǎng)品質、增強社會責任感使命感等方面具有明顯的教育意義和社會效應。
在挫折教育方面,高校要發(fā)揮學生社團和組織機構作用,在學生活動的實踐中接受磨練,如開展勤工儉學、戶外拓展、農村調研、學習走訪等有針對性和有成效性的活動。通過活動的開展,獲取在社會上立足的基本經(jīng)驗,有意識地培養(yǎng)團結協(xié)作意識、合理競爭意識,形成勇敢頑強的意志品質和抗挫折能力,最終達到增進身心健康的目的。
(四)細節(jié)處理上——準確把握個體差異性問題。在實施挫折教育過程中,要對每一個學生的特點進行分析,找出對其進行挫折教育的突破口。建議學校根據(jù)受教育者的階段性挫折問題及心理成熟度不同的現(xiàn)狀,開設不同內容、不同水平的挫折教育微型課程,對抗挫折能力不同的學生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與方法,加強挫折教育的針對性。
最后,要準確理解挫折教育的科學性,做到適時適度。挫折教育必須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不可急于求成。在組織大學生接受挫折情境體驗時,要注意受教對象的生理、心理特點,充分考慮他們挫折承受力,掌握好度和量。否則,若痛苦體驗強度超出了個體承受力,易導致個體因無法解脫而出現(xiàn)心理危機,效果就會適得其反。
參考文獻
[1] 張旭東,車文博.挫折應對與大學生心理健康[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
[2] 徐明芳.關于高校挫折教育的幾個問題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
[3] 田芳.我國大學生挫折教育問題的研究[D].華北電力大學.
作者簡介:賀曉玲(1980- ),女,吉林輝南人,長春師范大學講師,研究方向:高等學校思想政治教育。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