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賈平凹的《月跡》,我們會禁不住被文中描繪的皎潔的月光、撲面而來的生活氣息、清新雋永的敘述、親切自然的語言、豐滿的人物形象等所述的一切深深吸引。而教《月跡》則需找好幾個切入點。
一個貼切自然的好題目
“月跡”,再貼切不過的題目了,它緊緊扣住了全文的內容,敘述著月光從無到升起、到月圓、到月色滿院,充盈在四面八方——
中秋的夜里,我們在院子里盼著月亮,好久卻不見出來,……
奶奶突然說:“月亮進來了!”
我們看時,那竹窗簾兒里,果然有了月亮,款款地,悄沒聲地溜進來,出現(xiàn)在窗前的穿衣鏡上了……先是一個白道兒,再是半圓,漸漸地爬得高了,穿衣鏡上的圓便滿盈了?!铝吝€在竹簾兒上爬,那滿圓卻慢慢又虧了,末了,便全沒了蹤跡,只留下一個空鏡,……我們就都跑出門去,它果然就在院子里,……盡院子的白光,……抬頭看著天空,……月亮正在頭頂,……。
我們都看著那杯酒,果真里邊就浮起一個小小的月亮的滿圓?!?/p>
我們很快就在葡萄葉兒上,磁花盆兒上,爺爺?shù)南侨袃荷习l(fā)現(xiàn)了(月亮)。
河水細細的,……燦燦地閃著銀光。
……我兩處去看了,兩處的水里都有月亮;沿著河沿跑,而且哪一處的水里都有月亮了。……我們就又仰起頭來看那天上的月亮,月亮白光光的,在天空上?!?/p>
月亮的行蹤,鏡中月,院中月,杯中月,物上月,河上月,水上月,天上月,一氣看來,不凌不亂,讓人倍感親切,好像這月就是為我而升,這月就是為我而亮,我在什么地方,月亮就會跟著到什么地方,或者說月亮走到什么地方,我就會尋找到什么地方。正如歌中所唱的那樣:“月亮走,我也走,……”
一個平淡無奇的好故事
中秋賞月,一件再平常不過的事情了,作者也確實給我們講著一個平淡無奇的故事。
中秋之夜,一個老太太,帶著自己的孫子孫女,坐在院子里的樹蔭下,或是坐在堂屋的小凳子上,一邊等著賞月,盼著月亮趕緊升上天際,一邊應了孩子們的央求,講著一個又一個故事。月亮出來了,又指點著孩子們尋月亮,看月亮,賞月亮,又講起月亮的故事。
除了這些,關于月亮的故事還有很多,也許奶奶也會不遺余力地告訴孩子:嫦娥、吳剛、玉兔、桂樹、廣寒宮、桂花酒,中國的月亮文化當年就是這樣口口相傳下來的吧。
作者寫的是一個普通的故事,老奶奶帶孩子們尋月、賞月、飲酒、議月,其樂融融,老人和孩子都在這平常的興奮之中各自得到了滿足,于是大家就坐在沙灘上,相依相偎地甜甜地睡了一會,或許他們還做了一個和月亮有關的夢吧。
一片光亮怡人的好景色
這里,中秋之月是十分誘人,撩撥人的心扉的。
中秋月圓而且明亮,文中傾其力給我們展現(xiàn)了一片光亮怡人的好景色?!聝汗夤?,月色銀銀,月光似玉,月之美妙被作者都說盡了。
寫鏡中月時,作者先只是說“一個白道,再是半圓”,“滿盈了”,這里摹其形跡。從無到有,由低到高,自盈而虧。寫院中月時,說“盡院子的白光,玉玉的,銀銀的”,說的是觀感,光亮耀人,溫潤可人,如玉一般晶瑩剔透,如銀一樣潔白明亮。這時我們感受到的是圓月高懸,月色如銀似玉,月光如水,傾瀉在人世間,照耀在人們身上。
其后,作者寫杯中月,寫物上月,寫河上月,實實虛虛,虛虛實實,和上文的鏡中月,院中月一起為我們鋪陳出一片怡人的好景色。
月亮,無論是鏡中,院中,還是河面,天上,都是“燦燦的”,“白光光”地閃著銀光。中秋之月,帶給人們的,都是一片沁入心脾的,讓人久久縈懷的好景色,作者抓住中秋之月的明亮如銀,一次次不厭其煩地向我們展示著他所見,所想見的燦爛的中秋之夜的怡人景色。
一種怡然自得的好心情
中秋賞月,心情因人因時因事而不同。蘇東坡說,“月有陰晴圓缺”,那是親人離別之愁緒,而《月跡》所描繪的恰恰相反,是親人相聚共嬋娟的快樂,是一種怡然自得的好心情。
“中秋的夜里,我們在院子里盼著月亮,好久卻不見出來,便坐回中堂里,放了竹窗簾兒悶著”,賞月而無月,當然不愉快;當月亮從鏡子上消失,月光升高而沒有照進屋子,孩子們又是“一個失望”,當然也不高興,其實這是鋪墊,先抑后揚的筆法,目的是要反襯其后的歡快。
看見了院中的明月和院中的桂樹,便疑心累累的花朵是繁星變的;說到月中有桂樹,身上便淡淡的癢癢的;說到月中有嫦娥,便自然想到三妹,而且要知道嫦娥和三妹哪個漂亮,于是三妹便得意的露出了“狂樣”,我心里卻有了一股嫉妒;見了河上的月光,弟弟便大呼小叫,妹妹也在喊叫;大家齊望著天上的明月,紛紛議論著,“月亮是個好”。很緊湊的情節(jié),很簡潔的故事,一環(huán)連著一環(huán),卻讓我們一次又一次地洞察他們內心的那份欣喜。這種感覺只有身臨其境才能有深刻的體會,而作者便一次又一次傳達出了他當時賞月之時內心的暢快,那種怡然的心緒。
王監(jiān)軍,教師,現(xiàn)居河南鶴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