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鑫
進入高中以后,學生普遍感覺物理較難,出現(xiàn)的問題也比較多,這個時候,如果教師不注意恰當?shù)拇鹨?,長久下去,會使學生產(chǎn)生挫敗感,甚至懼怕和討厭物理學科??梢?,面對學生的疑問,教師如何恰當引導學生解決問題尤為重要。在這里,筆者結(jié)合平時答疑時的一些做法,認為物理答疑要遵循觀察、傾聽、追問、點撥這四個步驟,類似于中醫(yī)學中所講究的“望、聞、問、切”。
一、望——觀察學生的表現(xiàn)
學生的情況有所差異,因此教師首先要做到“望”,通過其面部表情、語速等細節(jié)來分析學生的心理,然后在答疑時因人而異地去迎合學生的心理,給予理解、尊重、鼓勵,循循善誘,綜合開發(fā)學生的非智力因素。
在課堂上,有的學生擔心自己問的問題只有自己不會而別人都會從而顯出自己笨;更擔心老師嫌問題簡單而不耐心講解……所以我們看起來很平常的一個問題可能學生已經(jīng)鼓了很久的勇氣才敢過來問,自然會忐忑不安,表現(xiàn)得很緊張,因此教師回答學生質(zhì)疑時要幫助學生消除緊張的心理。首先,要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質(zhì)疑觀:質(zhì)疑是主動學習的表現(xiàn),只有主動學習、善于學習的人,才會勇于質(zhì)疑,而且每個人的知識和能力都是在質(zhì)疑過程中,得到一步步積累和提高的。其次,教師要表現(xiàn)出足夠的耐心,不要怕麻煩,更不能出言諷刺挖苦學生,而傷了學生的自尊心,要保護好學生質(zhì)疑的積極性。最后在回答學生質(zhì)疑之后要講一些鼓勵的話,例如“從你的問題中老師看出你有很大的進步”“歡迎學生以后多問”等等。只有消除了學生的緊張心理,縮短師生間的心理距離,師生才能平等地交流、互動、討論問題,這時你再去指出學生的不足,學生才會欣然接受。
二、聞——傾聽學生的想法
學生在提出問題之前可能已經(jīng)過一段時間的思考,對問題已有一定的了解。如果教師首先做到靜聽,不打斷學生提問的敘述,通過傾聽,了解學生在問題的分析理解上存在的偏差和疑惑,這樣,老師就能正確找到學生的“攔路虎”在哪里,以此作為切入點,“對癥下藥”,可以真正做到“藥到病除”。
例如在研究平衡問題時,學生問這樣一道題目:
如圖所示,木塊放在水平的桌面上,在水平方向共受到三個力,即F1、F2和摩擦力作用,木塊處于靜止狀態(tài),其中F1=10N,F(xiàn)2=2N,若撤去F1,則木塊在水平方向受到的合力為( )
我首先讓學生闡述一下自己的想法,學生講道:“物體本來受到三個力,處于靜止狀態(tài),那么摩擦力應該是靜摩擦力,大小是8N。但當撤去F1時,木塊要不要運動呢?如果運動了,摩擦力變?yōu)榛瑒幽Σ亮?,條件不足,是無法判斷和求解的?!甭犕陮W生的闡述,我發(fā)現(xiàn)該生對靜摩擦力和滑動摩擦力概念的理解基本到位,就是對二者的臨界狀態(tài)——最大靜摩擦力分析不清晰。于是我講道,“你的分析思路很正確,我們接著你的思路繼續(xù)分析,現(xiàn)在關鍵是判斷當撤去F1即僅受F2時,木塊的運動狀態(tài)。水平推力能否推動放在粗糙水平面上的物體,關鍵是看推力與最大靜摩擦力fm的關系,當推力超過fm時,可以把物體推動,相反就推不動。第一次水平合推力是8N,沒推動,說明fm>8N,第二次水平推力變?yōu)?N,能推動嗎?”“我知道了,推不動,所以木塊靜止,合力為零?!睂W生會心一笑,“老師,我主要是沒有仔細去挖掘最大靜摩擦力的大小,阻礙了思路。”
現(xiàn)代物理教學中暗含著傾聽的要求,傾聽是當代教師新的素質(zhì)要求。當然之前少不了老師對學生的鼓勵,鼓勵學生敢于講出自己的想法,講出自己的疑問。
三、問——追問學生的疑點
如果老師總是按照自己的理解方式,機械地把答案告訴學生,則會導致學生被動地接受,對大腦皮層思維刺激不足,從而大腦中無思維痕跡或痕跡很淺,下次再遇到類似問題時,“似曾相識”卻“無從下手”,使答疑效率降低。所以,建議老師在傾聽學生敘述之后,首先回到學生的認知水平上,采用(下轉(zhuǎn)第35頁)(上接第31頁)提問式答疑,引導學生自主思維,逐層深入,使學生悟出解決問題的途徑,從而在大腦皮層中留下較深的思維痕跡,以后處理類似問題也會感到得心應手。正所謂“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
例如在研究庫侖力過程中,以下是一次答疑記錄。
問題:兩個自由的點電荷A和B,帶電量分別是+4q和-9q,相距為d,試問:在何處放一個怎樣的電荷C,能使三個電荷均處于靜止狀態(tài)?
通過學生的闡述,發(fā)現(xiàn)學生思路很亂,所以我決定以提問的方式幫助學生整理思路,解決問題。
師:C放在AB連線上,還是連線以外,為什么?
生:為保證C受力二力平衡,必放在連線上。
師:C放在AB之間,還是AB外側(cè),為什么?
生:外側(cè),放在內(nèi)側(cè)C受二力方向相同,無法平衡。
師:C放在AB左側(cè),還是AB右側(cè),為什么?
生:A左側(cè),因為QA 師:請判斷C電性。 生:負電 師:好,現(xiàn)在我們分別來求解C位置及電性…… 問的過程注重學生經(jīng)歷,把直接講評的過程轉(zhuǎn)變?yōu)閷W生主動學習參與思考的過程,以盡可能地給學生提供廣泛的思維和創(chuàng)新空間。 四、切——點撥學生的思維 科學家所看到的,我們也常常看到,但科學家們往往能從中進行發(fā)明、創(chuàng)造,而我們卻不能,原因就在于科學家們能透過現(xiàn)象看本質(zhì),發(fā)現(xiàn)了隱含的、規(guī)律性的東西。同樣,老師在回答學生問題時,不宜就題論題,還要開展“后續(xù)工作”,即弄清問題的癥結(jié)所在后,有針對性地點撥學生的思維。常見的形式包括點撥一類物理問題的物理情景、物理模型、解題的方法和步驟,點撥引導學生觸類旁通、舉一反三。比如處理上一個問題時,在最后可以引導學生去分析當三個自由電荷在真空中僅受庫侖力作用而都靜止平衡時,中間電荷必須是異種電荷,還可以引導學生利用位置關系去判斷電量大小關系等等。這樣實現(xiàn)了對研究問題的提煉與升華,從而提高了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真正尋求出打開物理問題大門的金鑰匙。 其實,物理學科是一門思維性學科,學起于思,思起于疑,疑易引起定向探索反射,有了這種反射,思維也就應運而生了。教師在答疑時最好不要包辦,要突出以學生為主體。教師只是提供一面“鏡子”,讓學生在這面“鏡子”中“看見”自己,自審其問,然后采取改善的行動,從有疑到無疑。這個過程是學生思維能力得到提高的過程,更有利于物理學科的學習。 (責任編輯:張華偉)
進入高中以后,學生普遍感覺物理較難,出現(xiàn)的問題也比較多,這個時候,如果教師不注意恰當?shù)拇鹨?,長久下去,會使學生產(chǎn)生挫敗感,甚至懼怕和討厭物理學科??梢姡鎸W生的疑問,教師如何恰當引導學生解決問題尤為重要。在這里,筆者結(jié)合平時答疑時的一些做法,認為物理答疑要遵循觀察、傾聽、追問、點撥這四個步驟,類似于中醫(yī)學中所講究的“望、聞、問、切”。
一、望——觀察學生的表現(xiàn)
學生的情況有所差異,因此教師首先要做到“望”,通過其面部表情、語速等細節(jié)來分析學生的心理,然后在答疑時因人而異地去迎合學生的心理,給予理解、尊重、鼓勵,循循善誘,綜合開發(fā)學生的非智力因素。
在課堂上,有的學生擔心自己問的問題只有自己不會而別人都會從而顯出自己笨;更擔心老師嫌問題簡單而不耐心講解……所以我們看起來很平常的一個問題可能學生已經(jīng)鼓了很久的勇氣才敢過來問,自然會忐忑不安,表現(xiàn)得很緊張,因此教師回答學生質(zhì)疑時要幫助學生消除緊張的心理。首先,要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質(zhì)疑觀:質(zhì)疑是主動學習的表現(xiàn),只有主動學習、善于學習的人,才會勇于質(zhì)疑,而且每個人的知識和能力都是在質(zhì)疑過程中,得到一步步積累和提高的。其次,教師要表現(xiàn)出足夠的耐心,不要怕麻煩,更不能出言諷刺挖苦學生,而傷了學生的自尊心,要保護好學生質(zhì)疑的積極性。最后在回答學生質(zhì)疑之后要講一些鼓勵的話,例如“從你的問題中老師看出你有很大的進步”“歡迎學生以后多問”等等。只有消除了學生的緊張心理,縮短師生間的心理距離,師生才能平等地交流、互動、討論問題,這時你再去指出學生的不足,學生才會欣然接受。
二、聞——傾聽學生的想法
學生在提出問題之前可能已經(jīng)過一段時間的思考,對問題已有一定的了解。如果教師首先做到靜聽,不打斷學生提問的敘述,通過傾聽,了解學生在問題的分析理解上存在的偏差和疑惑,這樣,老師就能正確找到學生的“攔路虎”在哪里,以此作為切入點,“對癥下藥”,可以真正做到“藥到病除”。
例如在研究平衡問題時,學生問這樣一道題目:
如圖所示,木塊放在水平的桌面上,在水平方向共受到三個力,即F1、F2和摩擦力作用,木塊處于靜止狀態(tài),其中F1=10N,F(xiàn)2=2N,若撤去F1,則木塊在水平方向受到的合力為( )
我首先讓學生闡述一下自己的想法,學生講道:“物體本來受到三個力,處于靜止狀態(tài),那么摩擦力應該是靜摩擦力,大小是8N。但當撤去F1時,木塊要不要運動呢?如果運動了,摩擦力變?yōu)榛瑒幽Σ亮Γ瑮l件不足,是無法判斷和求解的?!甭犕陮W生的闡述,我發(fā)現(xiàn)該生對靜摩擦力和滑動摩擦力概念的理解基本到位,就是對二者的臨界狀態(tài)——最大靜摩擦力分析不清晰。于是我講道,“你的分析思路很正確,我們接著你的思路繼續(xù)分析,現(xiàn)在關鍵是判斷當撤去F1即僅受F2時,木塊的運動狀態(tài)。水平推力能否推動放在粗糙水平面上的物體,關鍵是看推力與最大靜摩擦力fm的關系,當推力超過fm時,可以把物體推動,相反就推不動。第一次水平合推力是8N,沒推動,說明fm>8N,第二次水平推力變?yōu)?N,能推動嗎?”“我知道了,推不動,所以木塊靜止,合力為零?!睂W生會心一笑,“老師,我主要是沒有仔細去挖掘最大靜摩擦力的大小,阻礙了思路。”
現(xiàn)代物理教學中暗含著傾聽的要求,傾聽是當代教師新的素質(zhì)要求。當然之前少不了老師對學生的鼓勵,鼓勵學生敢于講出自己的想法,講出自己的疑問。
三、問——追問學生的疑點
如果老師總是按照自己的理解方式,機械地把答案告訴學生,則會導致學生被動地接受,對大腦皮層思維刺激不足,從而大腦中無思維痕跡或痕跡很淺,下次再遇到類似問題時,“似曾相識”卻“無從下手”,使答疑效率降低。所以,建議老師在傾聽學生敘述之后,首先回到學生的認知水平上,采用(下轉(zhuǎn)第35頁)(上接第31頁)提問式答疑,引導學生自主思維,逐層深入,使學生悟出解決問題的途徑,從而在大腦皮層中留下較深的思維痕跡,以后處理類似問題也會感到得心應手。正所謂“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
例如在研究庫侖力過程中,以下是一次答疑記錄。
問題:兩個自由的點電荷A和B,帶電量分別是+4q和-9q,相距為d,試問:在何處放一個怎樣的電荷C,能使三個電荷均處于靜止狀態(tài)?
通過學生的闡述,發(fā)現(xiàn)學生思路很亂,所以我決定以提問的方式幫助學生整理思路,解決問題。
師:C放在AB連線上,還是連線以外,為什么?
生:為保證C受力二力平衡,必放在連線上。
師:C放在AB之間,還是AB外側(cè),為什么?
生:外側(cè),放在內(nèi)側(cè)C受二力方向相同,無法平衡。
師:C放在AB左側(cè),還是AB右側(cè),為什么?
生:A左側(cè),因為QA 師:請判斷C電性。 生:負電 師:好,現(xiàn)在我們分別來求解C位置及電性…… 問的過程注重學生經(jīng)歷,把直接講評的過程轉(zhuǎn)變?yōu)閷W生主動學習參與思考的過程,以盡可能地給學生提供廣泛的思維和創(chuàng)新空間。 四、切——點撥學生的思維 科學家所看到的,我們也常??吹剑茖W家們往往能從中進行發(fā)明、創(chuàng)造,而我們卻不能,原因就在于科學家們能透過現(xiàn)象看本質(zhì),發(fā)現(xiàn)了隱含的、規(guī)律性的東西。同樣,老師在回答學生問題時,不宜就題論題,還要開展“后續(xù)工作”,即弄清問題的癥結(jié)所在后,有針對性地點撥學生的思維。常見的形式包括點撥一類物理問題的物理情景、物理模型、解題的方法和步驟,點撥引導學生觸類旁通、舉一反三。比如處理上一個問題時,在最后可以引導學生去分析當三個自由電荷在真空中僅受庫侖力作用而都靜止平衡時,中間電荷必須是異種電荷,還可以引導學生利用位置關系去判斷電量大小關系等等。這樣實現(xiàn)了對研究問題的提煉與升華,從而提高了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真正尋求出打開物理問題大門的金鑰匙。 其實,物理學科是一門思維性學科,學起于思,思起于疑,疑易引起定向探索反射,有了這種反射,思維也就應運而生了。教師在答疑時最好不要包辦,要突出以學生為主體。教師只是提供一面“鏡子”,讓學生在這面“鏡子”中“看見”自己,自審其問,然后采取改善的行動,從有疑到無疑。這個過程是學生思維能力得到提高的過程,更有利于物理學科的學習。 (責任編輯:張華偉)
進入高中以后,學生普遍感覺物理較難,出現(xiàn)的問題也比較多,這個時候,如果教師不注意恰當?shù)拇鹨?,長久下去,會使學生產(chǎn)生挫敗感,甚至懼怕和討厭物理學科。可見,面對學生的疑問,教師如何恰當引導學生解決問題尤為重要。在這里,筆者結(jié)合平時答疑時的一些做法,認為物理答疑要遵循觀察、傾聽、追問、點撥這四個步驟,類似于中醫(yī)學中所講究的“望、聞、問、切”。
一、望——觀察學生的表現(xiàn)
學生的情況有所差異,因此教師首先要做到“望”,通過其面部表情、語速等細節(jié)來分析學生的心理,然后在答疑時因人而異地去迎合學生的心理,給予理解、尊重、鼓勵,循循善誘,綜合開發(fā)學生的非智力因素。
在課堂上,有的學生擔心自己問的問題只有自己不會而別人都會從而顯出自己笨;更擔心老師嫌問題簡單而不耐心講解……所以我們看起來很平常的一個問題可能學生已經(jīng)鼓了很久的勇氣才敢過來問,自然會忐忑不安,表現(xiàn)得很緊張,因此教師回答學生質(zhì)疑時要幫助學生消除緊張的心理。首先,要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質(zhì)疑觀:質(zhì)疑是主動學習的表現(xiàn),只有主動學習、善于學習的人,才會勇于質(zhì)疑,而且每個人的知識和能力都是在質(zhì)疑過程中,得到一步步積累和提高的。其次,教師要表現(xiàn)出足夠的耐心,不要怕麻煩,更不能出言諷刺挖苦學生,而傷了學生的自尊心,要保護好學生質(zhì)疑的積極性。最后在回答學生質(zhì)疑之后要講一些鼓勵的話,例如“從你的問題中老師看出你有很大的進步”“歡迎學生以后多問”等等。只有消除了學生的緊張心理,縮短師生間的心理距離,師生才能平等地交流、互動、討論問題,這時你再去指出學生的不足,學生才會欣然接受。
二、聞——傾聽學生的想法
學生在提出問題之前可能已經(jīng)過一段時間的思考,對問題已有一定的了解。如果教師首先做到靜聽,不打斷學生提問的敘述,通過傾聽,了解學生在問題的分析理解上存在的偏差和疑惑,這樣,老師就能正確找到學生的“攔路虎”在哪里,以此作為切入點,“對癥下藥”,可以真正做到“藥到病除”。
例如在研究平衡問題時,學生問這樣一道題目:
如圖所示,木塊放在水平的桌面上,在水平方向共受到三個力,即F1、F2和摩擦力作用,木塊處于靜止狀態(tài),其中F1=10N,F(xiàn)2=2N,若撤去F1,則木塊在水平方向受到的合力為( )
我首先讓學生闡述一下自己的想法,學生講道:“物體本來受到三個力,處于靜止狀態(tài),那么摩擦力應該是靜摩擦力,大小是8N。但當撤去F1時,木塊要不要運動呢?如果運動了,摩擦力變?yōu)榛瑒幽Σ亮?,條件不足,是無法判斷和求解的?!甭犕陮W生的闡述,我發(fā)現(xiàn)該生對靜摩擦力和滑動摩擦力概念的理解基本到位,就是對二者的臨界狀態(tài)——最大靜摩擦力分析不清晰。于是我講道,“你的分析思路很正確,我們接著你的思路繼續(xù)分析,現(xiàn)在關鍵是判斷當撤去F1即僅受F2時,木塊的運動狀態(tài)。水平推力能否推動放在粗糙水平面上的物體,關鍵是看推力與最大靜摩擦力fm的關系,當推力超過fm時,可以把物體推動,相反就推不動。第一次水平合推力是8N,沒推動,說明fm>8N,第二次水平推力變?yōu)?N,能推動嗎?”“我知道了,推不動,所以木塊靜止,合力為零?!睂W生會心一笑,“老師,我主要是沒有仔細去挖掘最大靜摩擦力的大小,阻礙了思路?!?/p>
現(xiàn)代物理教學中暗含著傾聽的要求,傾聽是當代教師新的素質(zhì)要求。當然之前少不了老師對學生的鼓勵,鼓勵學生敢于講出自己的想法,講出自己的疑問。
三、問——追問學生的疑點
如果老師總是按照自己的理解方式,機械地把答案告訴學生,則會導致學生被動地接受,對大腦皮層思維刺激不足,從而大腦中無思維痕跡或痕跡很淺,下次再遇到類似問題時,“似曾相識”卻“無從下手”,使答疑效率降低。所以,建議老師在傾聽學生敘述之后,首先回到學生的認知水平上,采用(下轉(zhuǎn)第35頁)(上接第31頁)提問式答疑,引導學生自主思維,逐層深入,使學生悟出解決問題的途徑,從而在大腦皮層中留下較深的思維痕跡,以后處理類似問題也會感到得心應手。正所謂“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
例如在研究庫侖力過程中,以下是一次答疑記錄。
問題:兩個自由的點電荷A和B,帶電量分別是+4q和-9q,相距為d,試問:在何處放一個怎樣的電荷C,能使三個電荷均處于靜止狀態(tài)?
通過學生的闡述,發(fā)現(xiàn)學生思路很亂,所以我決定以提問的方式幫助學生整理思路,解決問題。
師:C放在AB連線上,還是連線以外,為什么?
生:為保證C受力二力平衡,必放在連線上。
師:C放在AB之間,還是AB外側(cè),為什么?
生:外側(cè),放在內(nèi)側(cè)C受二力方向相同,無法平衡。
師:C放在AB左側(cè),還是AB右側(cè),為什么?
生:A左側(cè),因為QA 師:請判斷C電性。 生:負電 師:好,現(xiàn)在我們分別來求解C位置及電性…… 問的過程注重學生經(jīng)歷,把直接講評的過程轉(zhuǎn)變?yōu)閷W生主動學習參與思考的過程,以盡可能地給學生提供廣泛的思維和創(chuàng)新空間。 四、切——點撥學生的思維 科學家所看到的,我們也常常看到,但科學家們往往能從中進行發(fā)明、創(chuàng)造,而我們卻不能,原因就在于科學家們能透過現(xiàn)象看本質(zhì),發(fā)現(xiàn)了隱含的、規(guī)律性的東西。同樣,老師在回答學生問題時,不宜就題論題,還要開展“后續(xù)工作”,即弄清問題的癥結(jié)所在后,有針對性地點撥學生的思維。常見的形式包括點撥一類物理問題的物理情景、物理模型、解題的方法和步驟,點撥引導學生觸類旁通、舉一反三。比如處理上一個問題時,在最后可以引導學生去分析當三個自由電荷在真空中僅受庫侖力作用而都靜止平衡時,中間電荷必須是異種電荷,還可以引導學生利用位置關系去判斷電量大小關系等等。這樣實現(xiàn)了對研究問題的提煉與升華,從而提高了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真正尋求出打開物理問題大門的金鑰匙。 其實,物理學科是一門思維性學科,學起于思,思起于疑,疑易引起定向探索反射,有了這種反射,思維也就應運而生了。教師在答疑時最好不要包辦,要突出以學生為主體。教師只是提供一面“鏡子”,讓學生在這面“鏡子”中“看見”自己,自審其問,然后采取改善的行動,從有疑到無疑。這個過程是學生思維能力得到提高的過程,更有利于物理學科的學習。 (責任編輯:張華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