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D092 文獻標識碼:A
摘要:從中國近代政治思想史的發(fā)展脈絡來看,實現民族獨立,救亡圖存是每個時期的共同目的,另一個層面則是發(fā)展生產力,學習西方先進的社會生產力,促進國民經濟的發(fā)展,改變中國貧窮落后的面貌。這也是中國近代政治思想史發(fā)展的內在邏輯。
關鍵詞:中國;近代政治思想;內在邏輯
中國近代史的劃分一般為1840年鴉片戰(zhàn)爭失敗,成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開始到1919年五四運動之前的80年時間,在這個時間段里主要圍繞民族獨立、救亡圖存以及生產力的發(fā)展為核心進行了改良或者革命。主要包含了地主階級的政治思想、太平天國農民政治思想、洋務思想、戊戌維新思想、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思想以及五四運動。中國近代政治思想的有復雜性、現實性以及不成熟性的特點,這些特點主要是由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社會性質決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階級關系、政治派系以及政治斗爭矛盾錯綜復雜,在這些錯綜復雜的社會利益的博弈更多體現在政治思想的現實性上,能夠有效解決當前現實問題的政治思想就能夠得到更多的支持,而解決現實問題的政治思想是不成熟的,沒有聯系國內實際情況的思想不能夠很好解決國內的矛盾,這也是最后導致由改良向革命發(fā)展的主要推動因素。
中國近代政治思想的內在邏輯圍繞民族獨立、救亡圖存和發(fā)展生產力是與中國近代史的社會性質有密切的關系、更與我國落后的生產力和不合理的生產關系有緊密的聯系。
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社會性質導致了要首先實現民族獨立和救亡圖存
由于鴉片戰(zhàn)爭的失敗,近代中國由封閉的封建社會逐步淪落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雖然在鴉片戰(zhàn)爭前有部分有識之士看到了資本主義先進的生產力,以及整個世界的大變革,但由于整個社會的閉塞,對外部世界的蒙昧無知,他們的改革主張,仍在傳統(tǒng)的政治思想中徘徊,變革也只能不了了之。而鴉片戰(zhàn)爭的失敗給做“天朝上國”美夢的清朝統(tǒng)治者以沉痛的打擊,巨大的賠款壓力和屈辱的割地政策讓中華民族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越來越多的有識之士或者經世致用的士大夫提出了“師夷長技以制夷”,太平天國頒布的《天朝田畝制度》和《資政新篇》雖然都是為了實現太平天國自身政權的穩(wěn)定或者實現農民階級的政治抱負,但其對國內經濟的發(fā)展和生產力的發(fā)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鑒。太平天國運動被鎮(zhèn)壓后,洋務派自身也開始向西方學習,目的是“師夷長技以自強”,洋務運動以“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政治改革路線圖根本在國內行不通,但其發(fā)展生產力的主要作用對民族獨立提供了經濟基礎,其創(chuàng)辦的洋務企業(yè)在其后的民族資產階級的發(fā)展提供了強有力的經濟支撐。戊戌政變后,帝國主義列強的侵略日益深入,持別是1900年八國聯軍侵華戰(zhàn)爭相次年《車丑條約》的簽訂,使中國面臨亡國滅種的危機,救亡固存仍然是當時最緊迫的歷史任務,它促使更多的愛國志士起來進行斗爭。戊戌變法的失敗,民族危機的加重,使改良派隊伍發(fā)生分化。其中絕大部分青年知識分子努力探索新的救國道路,他們在20世紀初現實嚴酷的階級斗爭中,經過血的教訓,思想迅速發(fā)生變化,由改良躍向革命,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思想取代改良思想成為時代思潮的主流。這幾種政治思想潮流都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社會性質上進行的,這種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性質決定了政治思想的首要目標是實現民族獨立。
二、中國貧困落后的經濟發(fā)展方式導致了要發(fā)展民族經濟,實現國家的經濟獨立
近代史是工業(yè)社會高速發(fā)展的社會,西方國家在進行快速的工業(yè)革命過程中,中國卻始終停留在小農經濟為主的農耕時代,廣袤的土地上沒有強烈的資本主義萌芽,工商業(yè)的不發(fā)達導致了資本主義萌芽的速度很慢。
從地主階級改革派開始,提出了“師夷長技以制夷”的改革口號,并著手對漕運、鹽政和水利等領域進行了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實現了民族經濟的發(fā)展,太平天國后期提出的《資政新篇》,仿效西方,建立以機器工業(yè)為主的近代經濟體系,是其主題。由于中國當時沒有出現資產階級,且天平天國內部貌合神離,團結不夠,《資政新篇》也沒有得到落實。洋務運動使中國在學習西方、求強求富的道路上邁出了一大步,盡管是“一手欲取新器,而一手仍握舊物”,“新其貌,而下新其心”。只學習西方的工商科技.而不效法西方資本主義的政法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實現了民族經濟的發(fā)展,一定程度上減緩甚至遲滯了中國淪為殖民地的速度。經過洋務派“中體西用”的論戰(zhàn)和實踐,中國的社會政治經濟形態(tài)在定向一種新的平衡:民間資本主義得以稍脫身上的羈絆,開始獲得比洋務企業(yè)更迅速的發(fā)展;維新思想也不斷升華,從洋務思潮中脫穎而出;維新思想的“全變求強論”要求采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保護和發(fā)展民族資本主義,戊戌變法的失敗對民族資本主義的發(fā)展造成了不利的影響。民族資本企業(yè)陷入停滯、徘徊的局面。但是新的生產方式具有強大的生命力,終究是壓抑不住的*民族資產階級的代表人物為了本階級的政治經濟權利,為了民族資本的發(fā)展,必然要重新奮起,倡議變革。辛亥革命勝利以后,中國開始了“資本主義發(fā)展的黃金時代”,政府大力支持,革命派人士加入到了實業(yè)救國的隊伍,社會興起了實業(yè)救國的高潮,這一時期的發(fā)展很大程度上促進了中國的經濟發(fā)展水平。也在一定程度上實現了國民經濟的快速發(fā)展,為中國的經濟獨立起到一定的作用。
從中國近代政治思想史的發(fā)展脈絡來看,實現民族獨立,救亡圖存是每個時期的共同目的,另一個層面則是發(fā)展生產力,學習西方先進的社會生產力,促進國民經濟的發(fā)展,改變中國貧窮落后的面貌。這也是中國近代政治思想史發(fā)展的內在邏輯。
參考文獻:
[1]寶成關.論中國近代政治思想發(fā)展演變的內在邏輯——兼論近代中國選擇社會主義的必然性[J]政治學研究.2012.03
[2]陳藝斌.探析中國近代政治思想演進的特殊邏輯[J]廣西教育學院學報.2011.01
[3]段正佼.試論中國近代政治思想的本質及其影響[J]世紀橋.2011. 03
[4]王光.從洋務運動到新文化運動:中國近代政治思想的變革及其轉向[J]河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2.05
作者簡介:劉娟(1990.11—),女,西南財經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思想政治教育專業(yè)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