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甜甜
【摘要】語用能力是交際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近年來,語用教學研究日益受到關注。本文從教學處理、目標特征、對象特征、測試方法和研究結(jié)果五個方面綜述國內(nèi)外關于不同的教學導引方法(顯性教學/隱性教學)對語用能力發(fā)展影響的實證研究。
【關鍵詞】教學導引 語用能力 發(fā)展
語用習得是二語習得的重要組成部分。近年來,不少學者強調(diào)語用教學,特別是外語環(huán)境下語用教學的必要性。研究的主題之一即是不同教學導引方法對語用能力發(fā)展的影響。本文將圍繞這一主題綜述國內(nèi)外學者的實證研究。
一、顯性教學VS 隱性教學在語用能力發(fā)展中的有效性
語用教學研究主要以語用語言能力為考查目標,且大部分研究結(jié)果表明顯性教學比隱性教學更有利于學習者語用能力的發(fā)展。
Takahashi (2001)的目標特征為間接請求策略如Would it be possible to VP? 該研究有顯性教學組和隱形教學組。定量分析顯示顯性教學組更有利于目標特征的習得,定性分析則表明顯性教學更有利于學生注意到輸入中的目標特征,為“注意假設”提供了證據(jù)。
House (1996)考查顯性教學和隱性教學對于語用流利性的影響,角色扮演測試表明經(jīng)過14周的教學,顯性教學比隱性組更有利于對話發(fā)起策略的習得,具體表現(xiàn)在顯性組學習者使用的話語標記語形式的多樣,準確度高。
朱煉紅(2008)采用前測-后測-延時后測設計,表明顯性教學比隱性教學更有利于提高學習者英語請求語意識和產(chǎn)出。
李清平(2010)關注社交語用能力的發(fā)展,其研究包括三個教學組:顯性教學、視覺強化和輸入輸出活動。回顧性訪談表明顯性教學最有利于初學者語用決策的外顯,話語填充測試顯示顯性教學和輸入輸出活動更有利于請求策略的合理分布,因此社交語用能力的發(fā)展,應該從顯性教學入手。這一實驗結(jié)果和Rose and Ng (2001) 的研究結(jié)果一致。
Rose and Ng (2001)選取恭維語和恭維回應語為目標特征,采用演繹法和歸納法進行教學,實驗結(jié)果表明只有顯性教學有利于社交語用能力的發(fā)展。
盡管大部分實驗顯示了顯性教學在語用能力發(fā)展中的優(yōu)越性,近來有少數(shù)研究表明隱性教學也同樣有效。Flor and Fukuya (2005)研究表明顯性教學和隱性教學都有利于促進學習者英語建議策略和建議緩和策略的習得。原因在于該研究中隱性教學處理是通過雙重視覺強化實現(xiàn)的,更大程度上增加了目標特征的凸顯度,從而導致了學習者的注意和習得。
此外,顯性教學和隱性教學的有效性還教學時間、目標特征、目標語接觸時間等因素的影響。House (1996) 研究表明,盡管顯性教學更有利于對話發(fā)起行為的發(fā)展,兩種教學方法都不能導致對話回應行為的發(fā)展。Tateyama (2001)表明經(jīng)過八周的教學后,隱性組在角色扮演后測中與顯性組沒有區(qū)別,原因主要在于隱性組課外接觸目標語的時間多于顯性組,且隱性組的水平高于顯性組。
二、研究中存在的問題
首先,教學導引有效性的研究是以“注意假設”為理論基礎。該假設指出對輸入中目標特征的注意是語言習得的前提條件。但研究者在考察顯性教學和隱性教學對語用能力發(fā)展的有效性時,并沒有測量學習者的“注意”。
其次,從實驗設計上來看,除李清平(2010)和朱煉紅(2008)外,實驗都采用前測-即時后測實驗設計而沒有進行延時后測,從而不能考查教學導引對語用能力發(fā)展的影響是否有持續(xù)性。部分研究者則指出顯性教學的效果可能要在相對更長的時間內(nèi)才能體現(xiàn)出來,因此,在未來的研究中進行延時后測是十分有必要的。
最后,就教學處理而言,教學導引手段單一。在上述研究中,顯性教學往往通過研究者提供元語用知識實現(xiàn),而隱性教學僅通過視覺強化實現(xiàn) (除Flor and Fukuya, 2005)。盡管在形位-句法層面有研究表明視覺強化的有效性, 但這些研究都是將視覺強化與其它輸入強化手段結(jié)合使用。例如,在Shook(1994)的實驗中,除提供視覺強化的文本外,研究者在學習者接受輸入前指示學習者注意輸入中的目標特征。在語用教學中,特別是社交語用教學中,通過單一的視覺強化手段來實現(xiàn)隱性教學并不足以凸顯語用特征,這可能是導致隱性教學在語用教學中不夠有效的原因之一。
參考文獻:
[1]Flor,A. M. & Fukuya,Y. J.The effects of instruction on learnersproduction of appropriate and accurate suggestions. System.2005.33: 463-480.
[2]House,J.Developing pragmatic ?uency in English as a foreign language: Routines and metapragmatic awareness. Studi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1996.18(2): 225–252.
[3]李清平,2009, 教學導引對英語學習者的社交語用能力發(fā)展的影響[J].現(xiàn)代外語2009(4).
[4]朱煉紅.顯性教學對語用能力發(fā)展的影響[J].山東外語教學. 2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