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麗
摘 要 目的:探討無痛性急性心肌梗死急診規(guī)范治療體會。方法:收治無痛性急性心肌梗死患者50例,在明確診斷的基礎上,采用尿激酶、低分子肝素鈣等靜脈溶栓治療,回顧臨床資料。結果:本組溶栓再通33例(66%);總有效44例,死亡5例,放棄治療1例,分別占88%,10%,2%。與治療前比較,治療后ESVI、EDVI明顯改善(P<0.05)。與治療后3天比較,治療后14天心肌酶下降率明顯升高,有統(tǒng)計學差異(P<0.05)。結論:急診對無痛性急性心肌梗死明確診斷,并采取有效方案規(guī)范治療,可顯著改善預后,提高患者生存質量。
關鍵詞 無痛性急性心肌梗死 急診 規(guī)范 治療
近年來,我國經濟體制改革成就顯著,但在生活水平迅猛提高的同時,心血管疾病率明顯上升,與飲食結構不合理、社會壓力增加、環(huán)境污染等多因素相關。急性心肌梗死(AMI)屬其中最常見的一種類型,是指在冠狀動脈病變的基礎上,冠狀動脈血供減少或急劇中斷,促使相應心肌嚴重且持久急性缺血所致。以發(fā)熱、胸骨后劇烈持久疼痛等為主要表現(xiàn),起病急驟,進展迅速,可有心律失常伴發(fā),對患者生存質量構成了嚴重威脅。但部分患者病發(fā)時無典型臨床癥狀,易被忽視,造成漏診或延誤就診情況發(fā)生,引發(fā)嚴重后果,明確診斷,并選擇一種有效方案規(guī)范治療是改善預后的關鍵。
資料與方法
2012年9月-2013年9月收治無痛性急性心肌梗死患者50例,男28例,女22例,年齡54~76歲,平均(51.5±8.9)歲,均與《內科學》(第6版)診斷標準符合[1]。病程1.5~9年,平均(2.6±1.3)年;臨床癥狀:均無胸骨后疼痛,以煩躁不安、胸悶、嗜睡、心悸為表現(xiàn)5例;端坐呼吸、上腹疼痛、咳嗽等4例;腹脹、惡心、嘔吐等7例;暈厥6例;發(fā)燒、頭暈等10例;四肢麻木6例。梗死部位經心電圖檢查示:廣泛性前壁7例,下壁25例,廣泛前壁合并下壁2例,高側壁7例,前間壁9例;并發(fā)心律失常35例,心力衰竭15例,心源性休克6例。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史17例,糖尿病病史13例,高血壓及冠心病病史10例,腦血管病史10例?;颊呔栽负炇鸨敬螌嶒炛橥鈺?,并排除機體其它系統(tǒng)嚴重疾患者。
方法:患者需絕對臥床休息,常規(guī)吸氧、鎮(zhèn)靜止痛,加強心電監(jiān)測,取β-轉換酶抑制劑、受體阻滯劑等藥物對癥治療,給予腸溶阿司匹林+低分子肝素鈣抗凝。取腸溶阿司匹林300mg嚼服,后口服150mg/日,口服劑量在3天后減至75mg/日。同時取生理鹽水100ml加入經10ml生理鹽水溶解后的尿激酶150萬U靜脈滴注,半小時內滴注完成。上述溶栓操作12小時后,取低分子肝素鈣5000U皮下注射,后每12小時注射1次,共用5~7天。
指標觀察:①溶栓再通率:依據(jù)AMI溶栓治療參考方案評定:a 2小時內心電圖ST段抬高迅速回降50%及以上;b不適癥狀2~3小時內緩解;c有再灌注心律失常在溶栓2小時內出現(xiàn);d血清CK-MB酶峰移至14小時內提高。上述≥2項可考慮再通,但bc不具備再通條件。②觀察治療前后左室收縮末溶積(ESV)與舒張末溶積(EDV)。③觀察心肌酶在治療后不同時間段下降情況。
療效判斷標準:依據(jù)《心血管藥物臨床試驗評價方法的建議》對效果進行評定。①顯效:心電圖檢查ST段呈>0.15mv回升,T波由平坦變直立;②有效:心電圖檢查ST-T段明顯改善;③無效;上述標準均未達到或死亡。
統(tǒng)計學處理:采用SPSS13.0版統(tǒng)計學軟件,組間計量數(shù)據(jù)采用( ±S)表示,計量資料行t檢驗,計數(shù)資料行X2檢驗,P<0.05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結 果
本組溶栓再通33例(66%);總有效44例,死亡5例,放棄治療1例,分別占88%,10%,2%。與治療前比較,治療后ESVI、EDVI明顯改善(P<0.05)。與治療后3天比較,治療后14天心肌酶下降率明顯升高,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2。
討 論
目前,典型心肌梗死在醫(yī)學界的診斷已較為成熟,但針對無痛性心肌梗死,仍具一定棘手性,與其尚無明確發(fā)病機制相關。但普遍認為,主要與患者年齡、個體差異、痛覺敏感度下降及機體神經衰敗相關。典型的缺血性胸痛病史利于急性心肌梗死的診斷,但需重視無痛性心肌梗死疼痛部位非典型,女性多無典型胸痛,老年患者多伴有呼吸困難癥狀,心電圖和心肌酶學為有效輔助診斷方法[2]。
溶栓治療以使阻塞的冠狀動脈再通為目的,阻塞時間越長,誘導心肌出現(xiàn)不可損傷的范圍越廣,急診采用尿激酶溶栓治療,可直接激活纖溶酶原,促使其向纖溶酶轉化,進而對血栓有直接溶解作用,使血管再通[3,4]。同時,為防止溶栓后再梗死,可聯(lián)用低分子肝素鈣抗凝,其對凝血因子活性有抑制作用,可使血液黏度改變,血細胞表面電荷增強,進而增強抗血栓和抗聚集作用。其具生物利用度高、半衰期長、起效慢、致出血作用小的優(yōu)點,與尿激酶聯(lián)用,可顯著降低病死率。本次研究治療后再通率及總有效率均較理想,心肌情況明顯改善。
綜上所述,急診對無痛性急性心肌梗死明確診斷,并采取有效方案規(guī)范治療,可顯著改善預后,提高患者生存質量。
參考文獻
1 葉任高,陸再英.內科學[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4:263-302.
2 楊蘭,王寶金.無痛性急性心肌梗死的臨床特點及急救護理體會[J].中外醫(yī)學研究,2013,11(4):103-104.
3 Jim MH,Chan AO,Tse HF,et al.Clinical and angiographic findings of complete atrioventricular block in acute inferior myocardial infarction[J].Ann Acad Med Singapore,2010,39(3):185.
4 曹春,任建軍.無痛性急性心肌梗死25例診治分析[J].中國現(xiàn)代醫(yī)生,2008,46(10):75-76.
摘 要 目的:探討無痛性急性心肌梗死急診規(guī)范治療體會。方法:收治無痛性急性心肌梗死患者50例,在明確診斷的基礎上,采用尿激酶、低分子肝素鈣等靜脈溶栓治療,回顧臨床資料。結果:本組溶栓再通33例(66%);總有效44例,死亡5例,放棄治療1例,分別占88%,10%,2%。與治療前比較,治療后ESVI、EDVI明顯改善(P<0.05)。與治療后3天比較,治療后14天心肌酶下降率明顯升高,有統(tǒng)計學差異(P<0.05)。結論:急診對無痛性急性心肌梗死明確診斷,并采取有效方案規(guī)范治療,可顯著改善預后,提高患者生存質量。
關鍵詞 無痛性急性心肌梗死 急診 規(guī)范 治療
近年來,我國經濟體制改革成就顯著,但在生活水平迅猛提高的同時,心血管疾病率明顯上升,與飲食結構不合理、社會壓力增加、環(huán)境污染等多因素相關。急性心肌梗死(AMI)屬其中最常見的一種類型,是指在冠狀動脈病變的基礎上,冠狀動脈血供減少或急劇中斷,促使相應心肌嚴重且持久急性缺血所致。以發(fā)熱、胸骨后劇烈持久疼痛等為主要表現(xiàn),起病急驟,進展迅速,可有心律失常伴發(fā),對患者生存質量構成了嚴重威脅。但部分患者病發(fā)時無典型臨床癥狀,易被忽視,造成漏診或延誤就診情況發(fā)生,引發(fā)嚴重后果,明確診斷,并選擇一種有效方案規(guī)范治療是改善預后的關鍵。
資料與方法
2012年9月-2013年9月收治無痛性急性心肌梗死患者50例,男28例,女22例,年齡54~76歲,平均(51.5±8.9)歲,均與《內科學》(第6版)診斷標準符合[1]。病程1.5~9年,平均(2.6±1.3)年;臨床癥狀:均無胸骨后疼痛,以煩躁不安、胸悶、嗜睡、心悸為表現(xiàn)5例;端坐呼吸、上腹疼痛、咳嗽等4例;腹脹、惡心、嘔吐等7例;暈厥6例;發(fā)燒、頭暈等10例;四肢麻木6例。梗死部位經心電圖檢查示:廣泛性前壁7例,下壁25例,廣泛前壁合并下壁2例,高側壁7例,前間壁9例;并發(fā)心律失常35例,心力衰竭15例,心源性休克6例。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史17例,糖尿病病史13例,高血壓及冠心病病史10例,腦血管病史10例。患者均自愿簽署本次實驗知情同意書,并排除機體其它系統(tǒng)嚴重疾患者。
方法:患者需絕對臥床休息,常規(guī)吸氧、鎮(zhèn)靜止痛,加強心電監(jiān)測,取β-轉換酶抑制劑、受體阻滯劑等藥物對癥治療,給予腸溶阿司匹林+低分子肝素鈣抗凝。取腸溶阿司匹林300mg嚼服,后口服150mg/日,口服劑量在3天后減至75mg/日。同時取生理鹽水100ml加入經10ml生理鹽水溶解后的尿激酶150萬U靜脈滴注,半小時內滴注完成。上述溶栓操作12小時后,取低分子肝素鈣5000U皮下注射,后每12小時注射1次,共用5~7天。
指標觀察:①溶栓再通率:依據(jù)AMI溶栓治療參考方案評定:a 2小時內心電圖ST段抬高迅速回降50%及以上;b不適癥狀2~3小時內緩解;c有再灌注心律失常在溶栓2小時內出現(xiàn);d血清CK-MB酶峰移至14小時內提高。上述≥2項可考慮再通,但bc不具備再通條件。②觀察治療前后左室收縮末溶積(ESV)與舒張末溶積(EDV)。③觀察心肌酶在治療后不同時間段下降情況。
療效判斷標準:依據(jù)《心血管藥物臨床試驗評價方法的建議》對效果進行評定。①顯效:心電圖檢查ST段呈>0.15mv回升,T波由平坦變直立;②有效:心電圖檢查ST-T段明顯改善;③無效;上述標準均未達到或死亡。
統(tǒng)計學處理:采用SPSS13.0版統(tǒng)計學軟件,組間計量數(shù)據(jù)采用( ±S)表示,計量資料行t檢驗,計數(shù)資料行X2檢驗,P<0.05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結 果
本組溶栓再通33例(66%);總有效44例,死亡5例,放棄治療1例,分別占88%,10%,2%。與治療前比較,治療后ESVI、EDVI明顯改善(P<0.05)。與治療后3天比較,治療后14天心肌酶下降率明顯升高,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2。
討 論
目前,典型心肌梗死在醫(yī)學界的診斷已較為成熟,但針對無痛性心肌梗死,仍具一定棘手性,與其尚無明確發(fā)病機制相關。但普遍認為,主要與患者年齡、個體差異、痛覺敏感度下降及機體神經衰敗相關。典型的缺血性胸痛病史利于急性心肌梗死的診斷,但需重視無痛性心肌梗死疼痛部位非典型,女性多無典型胸痛,老年患者多伴有呼吸困難癥狀,心電圖和心肌酶學為有效輔助診斷方法[2]。
溶栓治療以使阻塞的冠狀動脈再通為目的,阻塞時間越長,誘導心肌出現(xiàn)不可損傷的范圍越廣,急診采用尿激酶溶栓治療,可直接激活纖溶酶原,促使其向纖溶酶轉化,進而對血栓有直接溶解作用,使血管再通[3,4]。同時,為防止溶栓后再梗死,可聯(lián)用低分子肝素鈣抗凝,其對凝血因子活性有抑制作用,可使血液黏度改變,血細胞表面電荷增強,進而增強抗血栓和抗聚集作用。其具生物利用度高、半衰期長、起效慢、致出血作用小的優(yōu)點,與尿激酶聯(lián)用,可顯著降低病死率。本次研究治療后再通率及總有效率均較理想,心肌情況明顯改善。
綜上所述,急診對無痛性急性心肌梗死明確診斷,并采取有效方案規(guī)范治療,可顯著改善預后,提高患者生存質量。
參考文獻
1 葉任高,陸再英.內科學[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4:263-302.
2 楊蘭,王寶金.無痛性急性心肌梗死的臨床特點及急救護理體會[J].中外醫(yī)學研究,2013,11(4):103-104.
3 Jim MH,Chan AO,Tse HF,et al.Clinical and angiographic findings of complete atrioventricular block in acute inferior myocardial infarction[J].Ann Acad Med Singapore,2010,39(3):185.
4 曹春,任建軍.無痛性急性心肌梗死25例診治分析[J].中國現(xiàn)代醫(yī)生,2008,46(10):75-76.
摘 要 目的:探討無痛性急性心肌梗死急診規(guī)范治療體會。方法:收治無痛性急性心肌梗死患者50例,在明確診斷的基礎上,采用尿激酶、低分子肝素鈣等靜脈溶栓治療,回顧臨床資料。結果:本組溶栓再通33例(66%);總有效44例,死亡5例,放棄治療1例,分別占88%,10%,2%。與治療前比較,治療后ESVI、EDVI明顯改善(P<0.05)。與治療后3天比較,治療后14天心肌酶下降率明顯升高,有統(tǒng)計學差異(P<0.05)。結論:急診對無痛性急性心肌梗死明確診斷,并采取有效方案規(guī)范治療,可顯著改善預后,提高患者生存質量。
關鍵詞 無痛性急性心肌梗死 急診 規(guī)范 治療
近年來,我國經濟體制改革成就顯著,但在生活水平迅猛提高的同時,心血管疾病率明顯上升,與飲食結構不合理、社會壓力增加、環(huán)境污染等多因素相關。急性心肌梗死(AMI)屬其中最常見的一種類型,是指在冠狀動脈病變的基礎上,冠狀動脈血供減少或急劇中斷,促使相應心肌嚴重且持久急性缺血所致。以發(fā)熱、胸骨后劇烈持久疼痛等為主要表現(xiàn),起病急驟,進展迅速,可有心律失常伴發(fā),對患者生存質量構成了嚴重威脅。但部分患者病發(fā)時無典型臨床癥狀,易被忽視,造成漏診或延誤就診情況發(fā)生,引發(fā)嚴重后果,明確診斷,并選擇一種有效方案規(guī)范治療是改善預后的關鍵。
資料與方法
2012年9月-2013年9月收治無痛性急性心肌梗死患者50例,男28例,女22例,年齡54~76歲,平均(51.5±8.9)歲,均與《內科學》(第6版)診斷標準符合[1]。病程1.5~9年,平均(2.6±1.3)年;臨床癥狀:均無胸骨后疼痛,以煩躁不安、胸悶、嗜睡、心悸為表現(xiàn)5例;端坐呼吸、上腹疼痛、咳嗽等4例;腹脹、惡心、嘔吐等7例;暈厥6例;發(fā)燒、頭暈等10例;四肢麻木6例。梗死部位經心電圖檢查示:廣泛性前壁7例,下壁25例,廣泛前壁合并下壁2例,高側壁7例,前間壁9例;并發(fā)心律失常35例,心力衰竭15例,心源性休克6例。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史17例,糖尿病病史13例,高血壓及冠心病病史10例,腦血管病史10例。患者均自愿簽署本次實驗知情同意書,并排除機體其它系統(tǒng)嚴重疾患者。
方法:患者需絕對臥床休息,常規(guī)吸氧、鎮(zhèn)靜止痛,加強心電監(jiān)測,取β-轉換酶抑制劑、受體阻滯劑等藥物對癥治療,給予腸溶阿司匹林+低分子肝素鈣抗凝。取腸溶阿司匹林300mg嚼服,后口服150mg/日,口服劑量在3天后減至75mg/日。同時取生理鹽水100ml加入經10ml生理鹽水溶解后的尿激酶150萬U靜脈滴注,半小時內滴注完成。上述溶栓操作12小時后,取低分子肝素鈣5000U皮下注射,后每12小時注射1次,共用5~7天。
指標觀察:①溶栓再通率:依據(jù)AMI溶栓治療參考方案評定:a 2小時內心電圖ST段抬高迅速回降50%及以上;b不適癥狀2~3小時內緩解;c有再灌注心律失常在溶栓2小時內出現(xiàn);d血清CK-MB酶峰移至14小時內提高。上述≥2項可考慮再通,但bc不具備再通條件。②觀察治療前后左室收縮末溶積(ESV)與舒張末溶積(EDV)。③觀察心肌酶在治療后不同時間段下降情況。
療效判斷標準:依據(jù)《心血管藥物臨床試驗評價方法的建議》對效果進行評定。①顯效:心電圖檢查ST段呈>0.15mv回升,T波由平坦變直立;②有效:心電圖檢查ST-T段明顯改善;③無效;上述標準均未達到或死亡。
統(tǒng)計學處理:采用SPSS13.0版統(tǒng)計學軟件,組間計量數(shù)據(jù)采用( ±S)表示,計量資料行t檢驗,計數(shù)資料行X2檢驗,P<0.05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結 果
本組溶栓再通33例(66%);總有效44例,死亡5例,放棄治療1例,分別占88%,10%,2%。與治療前比較,治療后ESVI、EDVI明顯改善(P<0.05)。與治療后3天比較,治療后14天心肌酶下降率明顯升高,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2。
討 論
目前,典型心肌梗死在醫(yī)學界的診斷已較為成熟,但針對無痛性心肌梗死,仍具一定棘手性,與其尚無明確發(fā)病機制相關。但普遍認為,主要與患者年齡、個體差異、痛覺敏感度下降及機體神經衰敗相關。典型的缺血性胸痛病史利于急性心肌梗死的診斷,但需重視無痛性心肌梗死疼痛部位非典型,女性多無典型胸痛,老年患者多伴有呼吸困難癥狀,心電圖和心肌酶學為有效輔助診斷方法[2]。
溶栓治療以使阻塞的冠狀動脈再通為目的,阻塞時間越長,誘導心肌出現(xiàn)不可損傷的范圍越廣,急診采用尿激酶溶栓治療,可直接激活纖溶酶原,促使其向纖溶酶轉化,進而對血栓有直接溶解作用,使血管再通[3,4]。同時,為防止溶栓后再梗死,可聯(lián)用低分子肝素鈣抗凝,其對凝血因子活性有抑制作用,可使血液黏度改變,血細胞表面電荷增強,進而增強抗血栓和抗聚集作用。其具生物利用度高、半衰期長、起效慢、致出血作用小的優(yōu)點,與尿激酶聯(lián)用,可顯著降低病死率。本次研究治療后再通率及總有效率均較理想,心肌情況明顯改善。
綜上所述,急診對無痛性急性心肌梗死明確診斷,并采取有效方案規(guī)范治療,可顯著改善預后,提高患者生存質量。
參考文獻
1 葉任高,陸再英.內科學[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4:263-302.
2 楊蘭,王寶金.無痛性急性心肌梗死的臨床特點及急救護理體會[J].中外醫(yī)學研究,2013,11(4):103-104.
3 Jim MH,Chan AO,Tse HF,et al.Clinical and angiographic findings of complete atrioventricular block in acute inferior myocardial infarction[J].Ann Acad Med Singapore,2010,39(3):185.
4 曹春,任建軍.無痛性急性心肌梗死25例診治分析[J].中國現(xiàn)代醫(yī)生,2008,46(10):75-76.
中國社區(qū)醫(yī)師2014年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