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淦生
【作文題目】
東坡先生有言:“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有時,一個人在生活中為了有所“取”,就必然要有所“棄”。
請以“生活中的‘棄與‘取”為話題寫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要求:①角度自選;②立意自定;③標題自擬;④除詩歌外,文體不限。
【思路點撥】
孟子曾經(jīng)說過這樣一句話:“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泵献用鎸Φ氖巧c正義的抉擇,如果用這樣的問題來問中學生,未免過于沉重了些,但拿東坡先生的“肉”與“竹”這道“選擇題”來考一考今天的中學生,我以為倒是恰到好處。東坡詩中的“肉”和“竹”分別喻指“物質(zhì)生活”與“精神生活”,在“二者不可得兼”的情況下,詩人毅然棄“肉”而取“竹”——他為的是能過上一種高雅脫俗的精神生活——這是蘇軾高出一般俗人的地方,也是他能坦然地面對生活中的風刀霜劍挫折坎坷,最終成為文學史上一座常人難以企及的豐碑的根本原因。
人之所以為人,就在于在物質(zhì)追求之外,還有一種精神層面上的追求。而且在很多情況下,對精神生活的追求會勝于對物質(zhì)生活的追求。穆罕默德就曾經(jīng)對他的弟子說過,如果你有兩片面包,記住拿其中一片去換一朵水仙花。這與東坡先生的棄“肉”取“竹”說有著同工異曲之妙。古今中外,多少有成就者在物質(zhì)生活極其匱乏的情況下,依然堅持自己的理想和操守,不放棄自己的精神追求。陶淵明生活艱辛,他追求的恰是淡泊寧靜、遠離世俗的精神生活,最終獲得了“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幽雅境界;李白也是為了自己的精神追求而放棄了名利,他辭職歸隱,暢懷山水,最終登上唐詩的巔峰;錢學森在新中國誕生之初,舍棄美國優(yōu)裕的生活毅然回國,最終成為人人景仰的航天之父……在物質(zhì)財富已經(jīng)大大豐富的今天,我們中學生更應該想一想我們該有怎樣的精神追求。
生活中的“棄”與“取”,可以說這不僅是一道作文題,也應當成為我們每個人生活中的一道考題,考量我們的生活態(tài)度和審美情趣。我們可以借議論文、散文直接表達自己的觀點,也可以借小小說、小故事曲折地反映我們的生活態(tài)度。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