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兆松
中醫(yī)認為,精、氣、神為人身三寶,精充、氣足、神全,是身體健康的標志;精虧、氣虛、神怯,是疾病與衰老的先兆。唐代醫(yī)學家孫思邈曾指出:“精、氣、神不可損也,損之則傷生。”因此,固守精、氣、神,是健康長壽的三個法寶。
精是構成人體、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物質基礎。精有先天、后天之分,中醫(yī)認為,先天之精受之父母,是“生命之根”;但需要后天之精的充養(yǎng),才能發(fā)揮最大的功用。后天之精來自飲食中的營養(yǎng)物質,所以又稱“水谷精微”,有了這些營養(yǎng)物質的補充,人才能正常生活。定時、定量、不偏、不嗜是飲食養(yǎng)精的基礎。定時,是指一日三餐時間要固定,不可或缺,也不可以沒有規(guī)律;定量,是指每天攝入的食物熱量要基本一致;不偏,是指飲食要合理搭配,谷物、蔬菜、水果及肉類應盡可能全面、合理的攝取,以保證人體正常生理的需要;不嗜,是說不同的食品在性味上有一定差別,酸、甘、苦、辛、咸五味,對人體的作用和功效不同,應當謹慎調合,不要太過或偏嗜。
中醫(yī)認為,“欲多則損精”??v欲不但會丟失過多的精液,同時也損及五臟之精。古人把房事過度稱作“伐性之斧”,可造成年少早亡或未老先衰。因此,清心寡欲是養(yǎng)精的一個重要方面。
氣是生命活動的原動力。人的五臟六腑、四肢百骸的活動能力,人體的呼吸吐納、水谷代謝、營養(yǎng)輸布、血液運行、津液濡潤、抵御外邪等一切生命活動,無不依賴于氣化功能來維持。只有氣血充足,人才能生機盎然,健康長壽。
古人總結了養(yǎng)氣的七個要點:“一者,少語言,養(yǎng)真氣;二者,戒色欲,養(yǎng)精氣;三者,薄滋味,養(yǎng)血氣;四者,咽津液,養(yǎng)臟氣;五者,莫嗔怒,養(yǎng)肝氣;六者,美飲食,養(yǎng)胃氣;七者,少思慮,養(yǎng)心氣?!鄙僬Z言,是指說話要戒急戒快,少廢話。一個人若是經常喋喋不休地大聲叫喊,必然會消耗肺氣,影響呼吸器官的正常功能,致使體內元氣不足,外邪乘虛而入。戒色欲,指的是房事要節(jié)制;薄滋味,是指飲食要清淡,少鹽、省油,戒肥甘厚味;咽津液,即把口中的唾液咽下去,有養(yǎng)生益壽功效;莫嗔怒,是指平時要心境平和,不要隨便發(fā)火;美飲食不是說要吃好的、貴的,而是說飲食結構要搭配合理,營養(yǎng)均衡;少思慮是指閑時不要胡思亂想,避免不當的過分思慮。
神是精神、意志、知覺、運動等一切生命活動的最高統(tǒng)帥。古人認為,一個人的神充則體健,神衰則身弱,神存則能生,神去則會死。因此,養(yǎng)神也是養(yǎng)生的重要一環(huán)。
古人云:“寡思以養(yǎng)神。”寡思,即讓人不要胡思亂想,以免用腦過度影響大腦皮層的生理活動?!吧茢z生者,不勞神,不苦形。神形既安,禍患何由而至?”中醫(yī)的這種說法是很有道理的?!胺踩瞬荒軣o思”,但要有個限度,不要在微不足道的小事上苦思冥想,更不要為身外之物煞費心思。孫思邈曾說,“不思聲色,不思勝負,不思曲直,不思得失,不思榮辱,心不勞,神不?!?,這樣才能把思想負擔盡量減輕,有利于達到“全神息慮”,以防“神慮精散”,益壽延年。
精、氣、神三者并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滋生、相互助長的。精充氣就足,氣足神就旺;精虧氣就虛,氣虛神則少。反過來說,神旺則說明氣足,氣足說明精充。因此,古人稱精、氣、神為人身“三寶”是很有道理的。古人有“精脫者死,氣脫者死,失神者死”的說法,不難看出“精、氣、神”是人生死存亡的根本。因此,如欲養(yǎng)生,請固守三寶,善養(yǎng)三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