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羽佳
摘要:法官的自由裁量權歷來受到人們的質(zhì)疑,對于法官擁有多大的自由裁量權人們看法不一,因此界定的標準也不一樣,因此,本文從價值和法律概念的角度去去界定法官該擁有多大的自由裁量權。
關鍵詞:自由裁量;價值;法律概念
一、從價值的角度分析法官的自由裁量權
法官的自由裁量權可以克服法律固有的局限性.
法律雖然是從一般的生活現(xiàn)象中抽象出來的社會規(guī)范,但是其高度抽象的特征在一定程度上是和社會現(xiàn)實存在差距的,另外由于社會生活的多樣性、復雜性,法律不可能規(guī)定的面面俱到,因而是有一定的局限性。①因而賦予法官一定的自由裁量權在我國這樣的成文法國家線的尤為必要,具體體現(xiàn)在一下幾個方面:首先,法律具有模糊性與不確定性的特點。法律是由語言構成的,而語言其本身就有一定的模糊性,在不同的語句環(huán)境下有時會有不同的表達意思,另外由于立法者在一定的社會發(fā)展條件下,其認識能力是有一定的局限性的,每個法律概念、術語的制定不可能完美無缺,更不可能一直適應不斷發(fā)展的社會,因而其模糊性和不確定性會限制法律在社會當中的作用,不能實現(xiàn)社會的公平和正義。而賦予法官的自由裁量權的價值就在于它能彌補法律自身的缺陷,法官對于法律具有一定的能動作用,可以在符合法理精神和立法者本意的前提下做出一定的能動解釋,更好的實現(xiàn)個案正義與實質(zhì)正義的統(tǒng)一,因為正義是法律的終極價值追求,由于法律自身的缺陷導致正義的錯位,因而法官在具體案件中應盡量實現(xiàn)法律的實質(zhì)正義。就像費爾巴哈說的那樣:“在服從成為背信棄義的地方,對法官來說,不服從就是他對待正義的一種神圣的義務,他僅僅報效于公平正義。”其次,法律還具有滯后性的特點。法律作為一種社會行為規(guī)范,是對一定行為的確定性規(guī)定,要求社會行為都應符合法律規(guī)則的實質(zhì)要件,但是社會在不斷變化,人們對社會價值的定位和行為價值的理解也會發(fā)生變化,但是法律不可能朝令夕改,必須具有一定的穩(wěn)定性,只有這樣才能保證社會行為的合法性,這樣人們今天的行為不會受到明天法律的追究,因此法律的滯后性就顯得尤為明顯啦,在這樣的法律狀況下,賦予法官的自由裁量權,將一般的法律條文具體化,明確化,應用到具體的案件中去,使得相對落后的的法律能夠適應不斷變化的社會,只有這樣,法律作為現(xiàn)代社會的管理社會的手段,才能維持其自身的權威性,才能保證正當行為的合法利益和追究違行為的責任。最后法律還具有僵硬性的特點,具體是指法律一經(jīng)制定,在一定時間范圍內(nèi)是不會改變的。法律是對一般的社會行為的規(guī)范,但是案件是具體的個別的,法律的僵硬性使得法律很難實現(xiàn)個案的正義,法官的自由裁量權對于個案的公平正義顯得尤為重要,法官通過對具體的案件的研究,并結合法律規(guī)定,將法律的僵硬性通過能動的應用和解釋,將個案的情況能夠個案解決,實現(xiàn)法律的真正的價值。
二、從法律概念的角度構建法官的自由裁量權
賦予法官一定的自由裁量權是要求法官在處理案件的時候有一定的能動性,可以更好的實現(xiàn)法律的作用,但是如果從人性自私的角度去理解法官的自由裁量就有可能產(chǎn)生司法不公和司法腐敗的問題,因而會讓這種自由裁量在法律外衣的保護下進行違法的司法行為,這就要求我們應該將法官的自由裁量權限制在一定的范圍之內(nèi),在要求法官自身具有較高的業(yè)務素質(zhì)之外,我們更應該從法律的制度上構建法官的自由裁量權,而作為我們法律語言最精華的部分在于法律概念的對法律事物的概括總結,因而從法律概念的角度出發(fā),去構建法官的自由裁量權,這樣既可以讓法官有合理的自由裁量權,實現(xiàn)司法的能動作用,又可以將法官的權力限制在一定的合理范圍之內(nèi),不至于沒有邊界的行使權力。
法律概念作為司法中心主義的一個元素,是指基于法律共同體的約定而承載著價值的、在司法操作中通過與案件事實的對接而釋放其意義的制定法上的最小語言單位。在這個概念中我們可以看到法律概念具有規(guī)范性、開放性和實踐性的特征,因此法官在行使自由裁量權的時候應該遵循這樣的法律概念,具體來說:首先,法律概念的規(guī)范性特征是說法律概念自身的具有對行為的相對標準的定位和對行為的價值承載功能,因此法官在行使自由裁量權的時候首先要遵守法律概念規(guī)范的定義,從行為事物的最源頭出發(fā),去理解行為的來龍去脈,并在此基礎上結合案件的情況來處理案件的具體問題,將對案件的理解限制在規(guī)范的法律概念范圍之內(nèi),這樣法官的自由裁量權可以達到情與理的統(tǒng)一。其次,法律概念的開放性說明法律概念其本身是具有包容性的,不是完全封閉的,在這個意義上說,法律概念是對生活事物的總結,但又不是完美無缺的總結。在這樣的情況下賦予法官的自由裁量權,一方面可以按照法律的實質(zhì)價值去處理案件,另一方面通過法官的能動作用,將法律適用于新的事實,適應新的社會與政治的價值觀,不斷為法律注入新鮮血液,當然,我們說的法律概念意義的開放性并不意味著恣意。因為既然法律概念基于規(guī)范目的而生,其意義之開放就必須以規(guī)范目的為限度,在此基礎上法官可以發(fā)揮法律概念的包容性。最后,法律概念具有實踐性的特點,法律是來源于生活的總結,是對實踐當中發(fā)生的行為規(guī)范的總結,因此,法律概念也應具有實踐性,來源于實踐中的法律概念才能符合現(xiàn)實的需要,而法官在行使自由裁量權的過程中,在某種程度上在遵循著實踐的準則,將法律條文和實踐當中的價值觀念結合起來,將法官的自由裁量權的價值發(fā)揮到最大的程度。
從上面的法律概念的特征來看,法律概念可以和法官的自由裁量權很融洽的結合起來,所以我們在構建法官的自由裁量權的時候,從法律概念的角度出發(fā),讓法官按照法律概念所界定的范圍去判決案件,因為法律概念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是在一個相對比較小的范圍之內(nèi)對某種行為的界定,對一類行為的界定是比較規(guī)范的,因此法官在理解行為人的行為的時候,可以從行為的源頭去理解一個行為的合法性和正當性,這樣法官可以正確的理解一個行為的性質(zhì)和屬性,從而可以正確定位案件的爭議所在,同時由于法律概念又具有一定包容性,因此法官在理解當事人的行為的時候,又可以有一定的能動范圍的理解,發(fā)揮法官的自由裁量權,讓法官將現(xiàn)實的具體案件和法律結合起來,實現(xiàn)司法的公正。同時我們可以借鑒案例國家的制度,對于相同案件的相同法律概念的定位可以參照以前判決的理解,因為這是從一個小的角度去理解案件的性質(zhì),一方面可以減少案件的爭議性和錯案的判決,提高司法的權威性和公正性;另一方面又可以發(fā)揮法官的自由裁量權,但是這種自由裁量又被限制在一個小的范圍之內(nèi),讓法官只能在案件合理的范圍內(nèi)發(fā)揮這種作用,不至于沒有邊界,最后達到案件的公正處理。
三、結語
通過上面的分析,我們可以得出在法律概念的角度是去構建法官的自由裁量權是符合法理之基本精神的,將法官對一個法律行為的理解限制在法律概念的范圍之內(nèi),從根本上去解釋行為其自身的意義,從而實現(xiàn)個案的真正公正,法律的價值也能夠得到彰顯。(作者單位:河北經(jīng)貿(mào)大學法學院)
參考文獻
[1]周光營:《人性視角之法官自由裁量權探究》華中師范大學法學院,2013年5月。
[2]吳炳新:《論法律概念-一個司法中心主義的立場》甘肅政法學院學報,2006年3月。
[3][英]哈特:《法律的概念》[M]張文顯等譯,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6:16。
[4]徐國棟:《民法基本原則解釋—成文法局限性之克服》,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1版,笫176頁。
注解:
①徐國棟:《民法基本原則解釋—成文法局限性之克服》,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1版,笫176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