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永前
所謂文本“空白”。就是文本的“不確定性”和“朦朧性”,也可以說是隱藏在文本當中的“可續(xù)性”或“再創(chuàng)造性”。海明威認為,作品如冰山,“冰山在海里移動很壯觀、宏偉,這是因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在海面上?!蔽谋镜乃囆g性,在于它具有“含蓄美”,有“言外之意、弦外之音”,“言近而旨遠,辭淺而義深”。讀者閱讀文本,就是要設身處地,探幽發(fā)微,透過作品字面上“八分之一”的表層義,去揣摩、領悟“八分之七”的言外之意。
新課程語文教材,集工具性和人文性于一體,無論是內如何充分運用教材優(yōu)勢,引導學生從文本中去發(fā)現“空白”,巧用文本“空白”,設計出富于啟發(fā)性、挑戰(zhàn)性、創(chuàng)造性的問題,讓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能力在閱讀過程中得到培養(yǎng),這是語文閱讀教學的重要環(huán)節(jié)。然而,怎樣巧用文本空白,促進創(chuàng)新閱讀呢?.
一、在精妙字詞處,品昧“空白”
新課程語文教材,文藝作品的課目約占一半的比例,這些作品形象生動,語言精煉。特別是一些古詩文,作者更講究“煉字”,它往往使人回味無窮,給人以豐富的想象空間。如:在教《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時,我就是通過引導學生先反復誦讀詩的最后兩句,然后從中找出重瀆的字詞,著重品味其中“空”字的韻昧來品味“空白”酌?!吧交芈忿D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詩人望不見遠去的朋友,仍佇立東門外,凝神地看著雪地上留下的馬蹄足跡,沉郁之情達到了高潮。一個“空”字,畫出了一幅“風雪送客圖”,將詩人的種種情態(tài)凝聚其中。它飽含著悠悠情思,是為“別時容易見時難”而感嘆,還是為“長路關山何時盡”而愁慮?是為友人歸京而羨慕,還是為自己歸期未卜而惆悵?既有對友人別后的掛念,又有對往事的回憶……。學生通過聯(lián)想,品味出了詩人此時“難以言狀”的復雜的惆悵之情,領悟了詩的主旨。
二、在含蓄語句處,琢磨“空白”
任何作品都有其主旨,然而語文教材中很多作品的主旨卻又是通過含蓄的語句表達出來的。這些含蓄的語句,在文中往往起著“畫龍點睛”的作用。伊瑟爾就說:“文本中所蘊含的潛能只能在讀者的閱讀過程中才能轉化為現實的含義?!币龑W生從文本中尋找“蘊含潛能”的語句,對學生深刻感悟文本的主旨是極有幫助的。例如,《紫藤蘿瀑布》一課中,“花和人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長河是無止境的”一句,文意含蓄,意境深遠,是揭示文章主旨的句子。指導學生反復閱讀、細細琢磨文本中描寫紫藤蘿花從稀落毀掉、到如今繁花似錦的語句,就能引發(fā)學生聯(lián)想到自身生活的弳驗,由花及人,進一步體會出文本中蘊含的哲理,感悟出積極向上的人生態(tài)度。人生的命運同紫藤蘿花的命運相似。“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比嗽庥龃煺酆筒恍业臅r候,不能被厄運壓倒,要對生命的長久保持堅定的信念,厄運過后,不能老是讓悲痛壓在心頭,應該振奮精神,以飽滿的熱情面對新生活、投身新事業(yè),創(chuàng)造出輝煌的人生c
三、在精彩情節(jié)處,補充“空白”
文藝作品的欣賞,可分三個層次:即再現一補充一領會。再現,就是“語言成像”,是把作品中的語言符號轉換成藝術形象,是讀者通過再造想象,將作品中的審美形象幻化為具有鮮明直觀性的感性形象;補充,即聯(lián)想,是讀者通過再造想象,把作者沒有直接寫到、寫出的部分補畫出來;領會,是讀者領悟作品所描繪的畫面背后無限深遠的意蘊'。是讀者透過作品的“語義層”、“明義層”,進而深入到“隱義層”,體悟作品社會意義的過程。如《孔乙己》一文,作者借酒客之口巧妙敘述了孔乙己被丁舉人毒打的情節(jié),十分精彩。文本中,只是含糊地敘述了:“孔乙已被誰打”和“被打的原因?!钡氨淮虻慕涍^和情形。并沒有詳細說出,留給讀者去想象、去補充。這是作者在文本中“有意而為之”的“空白”。學生可通過聯(lián)想,將丁舉人毒打孔乙己的具體細節(jié)和惰態(tài)進行“補充”,自然地在眼前浮現出一幅血淋淋的殘暴的場景圖。進而思考造成孔乙己悲劇的原因:是封建科舉制度。科舉制度造成了命運截然不同的兩種讀書人。少數爬上去的成為殘酷的壓迫者,多數跌下來的,成為悲慘的犧牲品。又如,《最后一課》中:有兩處情節(jié)可作為文本“空白”,讓學生聯(lián)想補充。一是“我每次抬起頭來,總看見韓麥爾先生坐在椅子里,一動也不動,瞪著眼看周圍的東西,好像要把這小教室里的東西都裝在眼里帶走似的”。讓學生猜測韓麥爾先生此刻的心理活動。二是。“他轉向朝黑板,拿起一支粉筆,使出全身的力量,寫了兩個大字.‘法蘭西萬歲!,然后他呆在那兒,頭靠著墻壁,話也不說,只向我們做了一個手勢,‘放學了,——你們走吧”讓學生聯(lián)想、補充此時教室里將出現的情形:小弗郎士的舉動,班-上同學們的舉動。
四、在議論抒情處,感悟“空白”
例如,教學《羚羊木雕》一課,我采用了“找事件——論是非——長見識”的三部曲。當教學進行到第二步“論是非”時,我便將課文倒數第一、二段議論抒情語句作為文本“空白,讓學生就事件論是非,然后展開討論,沒想處理問題的辦法,最后結合自身經歷,以“我遇到的一件傷心事”為題寫一篇感受性的作文。這祥,學生既得到了思維創(chuàng)新的鍛煉,又受到了文本人文精神的熏陶。
總之,閱讀,是情感的體驗,是心靈的對話,是主體對文本的再創(chuàng)造。在語文教學中,只要我們巧妙地引導學生去尋找、發(fā)現文本“空白”,自覺地在文本的“空白”處品味、琢磨、補充和感悟,語文閱讀的課堂教學就會更生動、更活躍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就一定會迅速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