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讀書是一個提高自己的過程。它的意義不只在于知識的獲取,更在于提高一個人的自身修養(yǎng)?,F(xiàn)在高速發(fā)展的社會,競爭強烈,我們要有較強的獲取、匯集信息的能力,以適應這個社會。學生應該努力擴大閱讀量,不斷地提高自己。
【關鍵詞】小學語文;閱讀文化;自身修養(yǎng)
雖然很多小學生都喜歡看書,但據(jù)我了解,多數(shù)小學生更偏愛看漫畫書之類的圖書,有些學生到六年級都只看卡通漫畫書。雖然漫畫對孩子也有一定的教學意義,但是閱讀文字書籍也是必不可少的。很多文學作品是圖片代替不了的。作為老師,我們的任務就是要引導學生積極正確地去閱讀。
一、選擇合適的書籍
小學低年級階段重在培養(yǎng)學生的想象力。很多小學低年級考試中的作文體裁都是想象文。而童話就是一個很好的提高想象力的書籍。童話語言簡潔易懂,故事情節(jié)生動有趣,小學生都很喜歡這樣的童話故事。以孩子的興趣為閱讀的起點,更能調動學生閱讀的積極性。再者,童話中有不少的景物描寫和人物描寫,學生在閱讀的同時還能從文字中學到一些簡單的寫作手法,這也為以后的寫作打下了一定的基礎。如賣火柴的小女孩中描寫劃火柴的場景“她又擦了一根,哧!火苗又竄了出來,發(fā)出亮亮的光。墻被照亮了,變得透明了,她仿佛看見了房間里的東西。桌上鋪著雪白的臺布,上面放滿了各種各樣好吃的東西。一只燒鵝突然從盤子里跳出來,背上插著刀叉,搖搖晃晃地向她走來。幾只大面包也從桌上跳下來,一個個像士兵一樣排著隊向她走來。就在這時,火柴又熄滅了,她面前只剩下一面又黑又冷的墻”。這些簡單的描寫都很適合小學生去學習。想象文并不限于童話,孩子還可以根據(jù)自己的喜好選擇一些其他的書籍,女孩子會比較喜歡童話,而男生或許會比較喜歡冒險類的想象故事。
二、積極引導,熱愛閱讀
老師要求學生多閱讀的同時,自己應該先樹愛閱讀的榜樣。給學生樹立一個愛閱讀的榜樣,再鼓勵學生去閱讀。因此,在實際教學中,老師應該和孩子們一起閱讀,為學生營造一個良好的閱讀氛圍。我們可以要求學生學同一時期閱讀同一本書。然后在課堂上和學生們一起討論讀書的心得,這樣就深化了學生從書本中學到的知識。有了一個良好的讀書氛圍,提高學生對閱讀的自覺性。 其次在課文的教學中我們可以從課內加以延伸。如學習老舍的《草原》后,可以引導學生去閱讀他的其他作品,如《駱駝祥子》。然后根據(jù)書上的內容可以展開一系列的活動,如對人物的點評,對故事的講解等,以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而且通過這些活動還可以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以及了解課外知識。
三、閱讀――打開心靈之窗的鑰匙
閱讀有助于學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和人格素養(yǎng)。孔子的論語中就講到了許多為人處世的方法:“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灌輸了學生忠誠、守信、正直的思想,“躬自厚而薄責于人”就教給學生如何與他人相處。當理論滲透到生活中,就達到了閱讀的效果。
從閱讀中還可以學習古人的高尚情懷。杜甫“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的憂國憂民情懷;范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博大胸襟。如果覺得從詩中了解的人物還不夠深入,那么可以指導孩子讀名人傳記之類的書籍。書中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學生在閱讀時體會到各種關于愛情、友情、親情、忠誠、正直和勇敢的人類精神,從而充實自己的內心世界。這些自己從書中的領悟遠比老師及家長的說教來得更有效果。所以閱讀可以培養(yǎng)學生辯證唯物主義世界觀和人生觀,從而升華自我。
四、路漫漫其修遠兮
人是在大量的閱讀中被潛移默化的,知識需要一點一滴地汲取,然后才能慢慢地進步。閱讀是伴隨人一生的,就像三餐,不能停止或間斷。米飯是維持我們生命的糧食,而閱讀就是我們精神的食糧。它必須像每日的飯食不停地供應,不停地讓我們的心靈得到滋潤。所以我們需要將閱讀培養(yǎng)成孩子的一種習慣。讓孩子定時交一篇閱讀筆記也是一個不錯的方法。讓學生把書中寫的好的部分,或是自己的感想記錄下來。好記性不如爛筆頭,把自己從書中學到的用自己的語言記下來是個不錯的學習方法。閱讀就是在這樣的日積月累中,慢慢地充實著讀者。所以,閱讀,一定要持之以恒。
“文章讀之極熟,則與我為化,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闭嬲拈喿x,是與文本作者心靈的溝通與對話,是由一個生命進入另一個生命的融合重建過程。在教師講解、分析基礎上獲得的感悟往往缺少深切的體驗和情感的共鳴。一篇文章內含的思想情感真正由作者“移情”至讀者,非得靠有感情地反復誦讀。因此教師要教給學生一定的閱讀方法,多給學生提供朗讀的機會,通過抑揚頓挫、長短徐疾的朗讀,化無聲文字為有聲語言,讓學生展開豐富的想象,才能讀出其中的味道,讀出其中的深層含義,感悟文章的真諦,達到“情自心中來,情自口中出”的美妙境界?!都埓惋L箏》是一篇真摯感人的文章,我在引導學生在反復推敲的基礎上,讓學生談談自己的感受,并引導他們根據(jù)自己的理解確定朗讀的重音、停頓、音調和情感,把朗讀的自主權完全交給學生,讓他們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為了渲染氣氛,我特地為課文配上了音樂,松鼠和小熊成為好朋友的經過,配上輕松歡快的音樂,兩個人吵架后各自的感受,則配上憂傷的音樂,松鼠和小熊化解矛盾的過程則又配上了歡快的樂曲,優(yōu)美的音樂一下子感染了學生的情緒,使他們很快進入了文中兩個小動物的情感世界,讀得極富感情,直到課文讀完了有好多學生還沉浸在兩個小動物純潔的友誼之中,我發(fā)現(xiàn)有幾個小朋友在偷偷地擦眼淚。這是感動的淚水,是讀者與作者的心產生共鳴的結果。
在小學語文教育中,課本中的內容實在有限,學生一定要大量地閱讀課外讀物,以擴充自己的知識以提高理解能力。閱讀將要伴隨人的一生,它影響著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而閱讀最大的意義不在于獲取信息和知識,而在于從文字中提升自我。在閱讀中成長,在閱讀中不斷完善和發(fā)展自我。這才是閱讀的核心。
參考文獻:
[1]熊開明.小學語文新課程教學法[M].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
[2]陳大偉.在新課程中:困惑與成長[M].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4.
[3]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階段語文課程標準[M].北京:教育出版社,2000.
[4]馮艷.快樂識字教學實踐初探[J]. 中國體衛(wèi)藝教育論壇, 2008,(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