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學和師范學校,歷史是一門基礎學科,它有別于其他學科的特點,就是它承擔著基礎知識教育、思想品德教育和能力培養(yǎng)的多重任務。對如何更好地上好歷史課,許多歷史教育工作者提出了諸多具體的建設性意見,如在教學過程中盡可能插入歷史故事,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利用多媒體等現代化教學手段對學生進行直觀教學,面向全體學生發(fā)揮學生積極主動性,課堂上多組織討論等。筆者認為,在教學過程中,還應當對歷史評論這一教學要素予以充分重視并加以運用,切不可忽視。歷史評論,簡單說,就是對歷史人物、歷史事件和現象的分析和評價。那么,歷史評論在教學中有何作用、實踐中如何具體運用?現結合自己在教學實踐中的體會,稍加闡明。
一、在課堂教學中的作用
歷史課承擔著多重任務,因此,根據加強對學生素質教育的整體要求,在確立歷史課堂教學目的時,必須打破應試教育指導思想下單純進行歷史基礎知識傳授的模式,將歷史基礎知識、思想品德教育和能力培養(yǎng)有機結合起來,即將思想品德教育和能力培養(yǎng)寓于歷史基礎知識的教學當中。而通過對歷史評論,應該是不錯的手段,如此可以起到多方面的作用,比如:
第一、同運用歷史故事、放映電影資料等手段一樣,對具體歷史人物、歷史事件和現象深刻、生動和有趣的分析評價,特別是對歷史人物、歷史事件和現象賦以生動的“人格化”評價,能激發(fā)學生學習歷史的濃厚興趣;
第二、“讀史可以使人明智”,但“讀”的含義是懂或者理解。相比歷史基礎知識的“讀”,進行歷史評論的方式,更能培養(yǎng)學生運用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和方法,去正確認識和分析歷史,樹立正確的歷史觀,培養(yǎng)理性的認識和分析歷史和社會現象和問題的能力;
第三、能對學生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起到長期的潛移默化的影響,它也是學生愛國主義情感、民族自豪感和良好社會公德形成的重要手段。
二、如何具體運用歷史評論
和歷史研究過程中的歷史評論一樣,課堂教學中歷史評論首先應當遵循基本的原則,如階級原則、歷史原則、大節(jié)原則、辯證的一分為二的原則等。課堂教學中的歷史評價因為其特殊性,除了要遵循通用的原則外,在歷史課堂教學中,還應當特別注重哪些問題呢?
第一、尊重歷史事實,切忌信口開河
歷史,是對人類有史以來在生產生活中所出現的人物、事件、現象和其矛盾沖突真實的敘述、分析和總結,它包括對客觀歷史事實的真實敘述和對歷史的客觀評價,顯然,從定義而言,歷史評論,必須以尊重歷史事實為前提。在課堂中脫離或者歪曲歷史事實的分析評價,或者偏激、帶情緒性的過于主觀的評價,對涉世不深、極易受老師影響的學生來說,其消極影響和后果是非??膳碌摹?/p>
第二、從人性的本質出發(fā)進行歷史評論
有些人在進行歷史評論時,可能習慣于照本宣科,從表面或者字面去表述,致使學生在聽完之后仍不知所云。那么,從什么樣的本質上去分析評價歷史呢?對歷史本質,毛澤東有非常深刻的論述:“我們知道,在社會歷史的領域內,起作用的是人,而人是賦有意識,經過深思熟慮行動或在熱情影響下行動,而且是有一定的目的”①。說白了,分析評價歷史,都應當從人的本性、行為的目的去考慮,切忌僅從表面現象說明問題。
如關于太平天國運動失敗的評價問題,教材中的表述是“太平天國運動失敗的主觀原因,在于它是一次沒有先進階級領導的農民戰(zhàn)爭......”,如果按照傳統(tǒng)的方式,對此的評價可能只有一句話“這是因為沒有無產階級的領導,因而失敗了”。如此論述,顯然過于籠統(tǒng),學生無法理解其真正含義。但假如作如下分析,結果會大不相同:太平天國運動失敗的主觀原因,首先應該肯定是因為它是一次沒有先進階級領導的農民戰(zhàn)爭,但是為什么沒有先進階級領導的戰(zhàn)爭,注定了它最后的失敗呢?真正的原因,應當從洪秀全等人本身去尋找。比如,洪秀全雖然提出了“人人平等,共享太平”,但實際上,洪秀全言行不一,其本人就廣納妃嬪,太平天國內部等級森嚴,派系林立,楊秀清等人私欲膨脹,因為各種內部矛盾積累最后引發(fā)天京事變,致太平天國一蹶不振而歸于失敗。這說明洪秀全等人的階級和人性劣根性注定了他們不能完成只有無產階級才能完成的歷史使命。如此分析,學生完全能夠理解教材文字表述的真正含義,同時也能確立一種分析歷史問題的方法。
又如,在討論希特勒為什么提出“民族優(yōu)劣論”并將猶太人視為劣等民族且趕進集中營瘋狂屠殺時,筆者如此評價:希特勒并非是看不起猶太人,相反是認為猶太人太優(yōu)秀了,其真正的目的,純粹是嫉恨猶太人的腦袋(聰明),看中了猶太人的口袋(財富),然后通過把猶太人貶低為劣等民族再集體屠殺的手段,掠奪猶太人巨額財富去支撐其大規(guī)模的侵略戰(zhàn)爭。如此對希特勒對猶太人態(tài)度的本質評價,可以說是極為貼切,學生能夠心領神會。
總之,評價歷史,不能脫離人性本身,并且要力求具體,不能空泛,不能空對空。
第三、該繁則繁,能簡則簡。
教材中涉及的內容需要分析評價的很多,這要求教師能做到根據具體內容有選擇性地取舍,做到有的放矢。這一問題非常復雜,姑且不論。而對該評價的內容,必須要做到該繁則繁,能簡則簡。
如對陳獨秀的評價,光說其有功也有過還不夠,還必須用史實說明其功與過到底在哪,這樣才能讓學生真正理解陳獨秀為什么有功,為什么有過。反之,對王明的評價,則可以一語概之“王明犯了嚴重的‘左傾’冒險主義錯誤,導致第五次反‘圍剿’的失敗,幾乎葬送了中國革命”。這樣繁簡處理的目的,最主要的在于能突出課文重點,在有限的時間里講完基本的教學內容。
第四、表述力求用詞通俗易懂、生動形象。
鑒于學生年齡小、理解能力有限的特點,在分析和評價時,應力求語言生動形象,切忌堆砌空洞的純理論性的辭藻。比如還就對希特勒本人的評價,不需從階級的高度去分析和評價,單用“天才和瘋子般的狂熱野心家”去形容他就足夠了。
總之,如何在課堂上培養(yǎng)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更重要的是如何提高學生分析、判斷和推理的歷史思維能力,重要手段之一在于如何有效運用歷史評論這一重要的教學要素和手段。以上僅是筆者的個人體會,如何更好地運用它,當然是所有歷史教育工作者應重視和不斷探討的課題。
參考文獻:
毛澤東選集》第一卷第318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