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擬文題】
閱讀下面的材料,按照要求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1.“六尺巷”的故事:清朝康熙大學士張英的家人重修府邸時,因院墻與鄰居發(fā)生爭執(zhí),所以寫信給當時在京做官的張英,要他讓當地官府幫其撐腰。張英收到信之后,隨即回詩一首:千里修書只為墻,讓他三尺又何妨?長城萬里今尤在,不見當年秦始皇。張英家人收到信之后當即決定把院墻向后退讓三尺,其鄰居知道后也向后退讓三尺。兩家之間便空出六尺的地方,“六尺巷”因而得名。
2.小學課本中有這樣一個故事:小花羊和小白羊從橋的兩頭同時走上了獨木橋,走到橋中間碰頭了,兩只羊都爭著要先過獨木橋,你不讓我,我不讓你,打起架來,結果都掉進了河里。
3.中央電視臺《百家講壇》欄目制片人聶叢叢:當前國際社會的最大熱點就是“爭”,敘利亞政府與反對派之爭,美國兩黨的黨派之爭……但是,爭,從來都不是爭端的解決辦法。
要求:選好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詩歌除外),自擬題目;不要脫離材料內容及含義的范圍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襲。
【題意解析】
這是一個關系型的材料作文題,其突出特點是加強了限制性,突出了思辨性。題目由三個故事組成:一是張英勸家人讓地三尺來平息與鄰人的爭執(zhí),換來鄰人也讓地三尺的結果;二是兩只小羊不懂謙讓的道理,一味地爭,導致了悲劇的結局;三是聶叢叢關于國際上政治之爭的言論,其中“爭,從來都不是爭端的解決辦法”一句點明了主旨。綜合三個材料可知,其關系點是“爭與讓”。
審題時可能會走向兩個誤區(qū):一是抓住一點,不及其余??忌趯忣}時割裂兩者的聯系,在行文時大談一點,卻對另外一點置之不理,造成偏題、離題。就本材料而言,“爭”與“讓”可以做出取舍,但審題時無視爭與讓的關系,割離兩者的關系,只論“爭”或只議“讓”的做法就會走向偏題,甚至離題。二是泛論關系,不見重點。如果在行文中泛論關系,最終使文章陷于泛泛而談,空洞無物的泥潭之中。關系型材料作文除了要突出關系之外,文章還應該有所側重,要善于敏銳地捕捉重點,敢于突出重點,做到兩點論與重點論的統(tǒng)一??梢砸浴盃帯睘橹攸c,從力爭上游的角度審題立意;也可強調“讓”,退一步海闊天空;還可辯證地論述“爭與讓”,強調該爭時則爭,該讓時則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