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效課堂是一種理念,更是一種價值追求。新課程改革的目標是實現(xiàn)小學數(shù)學課堂教學高效性的方法,確定切合學生實際的教學目標,創(chuàng)設讓學生產生學習需要的情境,做一名高素質的教師。
【關鍵詞】小學數(shù)學""智慧""高效課堂
【中圖分類號】G62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4810(2014)33-0141-01
一"捕捉智慧瞬間實現(xiàn)高效教學
為什么學生面對教師精心設計的提問無言以對、毫無興趣?有時還會出現(xiàn)學生面對精彩的畫面視而不見,毫無興趣。根本原因在于教師的教學目標設計脫離了學生的數(shù)學現(xiàn)實。思考之后教師們應采取的對策就是:數(shù)學學習的基礎首先是學生的生活經驗。作為執(zhí)教者,教師們要了解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和生活經驗,找準教學的起點,捕捉教學的智慧點。
一堂毫無把握的課竟然呈現(xiàn)出一份意外的精彩,以下是“最小公倍數(shù)”教學片斷:
師:知道了什么是最小公倍數(shù),怎樣求兩個數(shù)的最小公倍數(shù)呢?出示例題:怎樣求6和8的最小公倍數(shù)?(學生思考片刻后,舉起了小手)
生1:先寫出6的倍數(shù):6,12,18,24,30,36,42,48等,再寫出8的倍數(shù):8,16,24,32,40,48等,最后在寫出的數(shù)里找到它們的公有的倍數(shù)24和48,24就是它們的最小公倍數(shù)。(師隨機板書)
生2:先寫6的倍數(shù):6,12,18,24,30,36,42,48等,再在這幾個數(shù)里找出8的倍數(shù)24,48。24就是6和8的最小公倍數(shù)。(師隨機板書)(很多學生們對他投去贊賞的目光)
師:這個辦法的確方便了很多,少寫了一排數(shù),真好!
生3:其實不需要寫那么多6的倍數(shù),只要寫到24就行了,因為24就是8的倍數(shù),所以24就是6和8的最小公倍數(shù)。(少數(shù)學生發(fā)出了贊同聲和贊嘆聲)
生4:老師想的辦法比他的還簡單,先寫大數(shù)8的倍數(shù),就能很快地找到它們的最小公倍數(shù)。8的1倍數(shù)8不是6的倍數(shù),2倍數(shù)16也不是6的倍數(shù),3倍數(shù)24是6的倍數(shù),所以24就是6和8的最小公倍數(shù)。(教室里響起了掌聲)
師:(贊賞地)你真厲害,只寫了3個數(shù)就能找到8和6的最小公倍數(shù)。(說完向他豎起了大拇指)
正當教師為學生的最佳答案暗暗得意時,楊×站起來說:“老師,還有一個辦法?!痹趺催€會有其他辦法呢,最佳答案已經出現(xiàn)了,再這樣下去,這節(jié)課的課堂練習恐怕沒多少時間了!如果不聽她的發(fā)言,又可能會傷害到她的自尊心呢!猶豫了一下,還是認為尊重學生比把握時間更重要!“把你的辦法說給大家聽聽吧!”得到教師的許可,她高興地講了起來,“把
6和8組成分數(shù),約分后得到
,用新分數(shù)的分子3乘上原分
數(shù)的分母8,就能得到6和8的最小公倍數(shù)24?!彼囊幌?,教師聽得云里霧里,這可是教師從來沒有聽說過的方法呀!看著其他學生也一頭霧水,教師心里想著:這辦法對不對呢?還是別妄下結論。為了保護學生的創(chuàng)新激情,教師笑著對她說:“這種方法是不是具有普遍性呢,課后你多驗證幾個題再告訴老師好嗎?”她滿意地坐下了。
教學實際要關注讓學生親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shù)學模型并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作為執(zhí)教者,教師們應讓學生親歷過程。如教學求“平均數(shù)”時,首先讓學生親歷的過程是:為什么要學平均數(shù)。這樣就可以設計一個情境:讓三個人一組的兩組同學進行拍球比賽,這時用總數(shù)相比就行。但如果某一組有四個人,學生馬上就會說“不能再用總數(shù)比較,這樣不公平”——這就是切入點。切入不是過去那種“今天來學習平均數(shù),平均數(shù)能較好地表現(xiàn)一組數(shù)的平均水平”的直接切入,而應是從生活的現(xiàn)實背景出發(fā),找準切入點,再讓學生自主進入的過程。
二"創(chuàng)設情境教學挖掘潛在智慧
課堂上,元、角、分的認識十分困難,不是因為數(shù)字大,而是因為生活中不常用,學生心目中沒有角和分的生活實例。一般情況下,教師用元、十元、百元、千元“十”進位的情況類推,一言帶過,學生似懂非懂。其實,數(shù)學教師要有較真的勁頭,把元、角、分面值的錢幣拿出來,讓學生親身體驗,掌握起來就輕而易舉了。數(shù)學教師拿著“分幣”,用形象化語言為學生找問題、作輔導。把知識融進生活,打開“分、角、元”換算思路,深究作業(yè)盲區(qū)提升感知,這也是數(shù)學即生活、數(shù)學來源于生活的一個縮影。
生活中用到角和分的情況太少了,加上市面流通的紙幣已沒了分幣,一年級數(shù)學在“錢幣兌換”教學中,元、角與分之間怎么來換算,學生主觀判斷的表象意識較為模糊,教師只能模糊講解,學生也是胡亂推理,思維一片混亂,沒有親身體驗的獨特感受,致使低年級孩子必然因作業(yè)走入誤區(qū)。學生作業(yè)里,一多半都是孩子對分與元、角兌換的認識性不足,導致元、角、分換算出現(xiàn)問題。為了加深理解,教師上課找來一分、二分、五分的紙幣,引導學生討論在現(xiàn)實中“一元或一角能買冰棒嗎?”“一分能買到一根針嗎?”把錢的“大小”滲透到孩子們心里。學生看著錢幣思考元、角、分如何形成"“進十”相等,思維的感性畫面逐漸展開。還有,每一道題“手把手”指導,加深了對“換算法則”規(guī)律的記憶,這樣的輔導使學生大開眼界,從而達到高效課堂的目的。
小學數(shù)學課堂教學的高效性是廣大教師所共同追求的。高效課堂是一種理念,更是一種價值追求,通過老師們在教學實踐中不斷地探索和研究,一定能找到實現(xiàn)高效課堂教學切實有效的方法。
參考文獻
[1]孟嵐.關于有效教學的策略及思考[J].廣東青年干部學院學報,2009(4)
[2]李其進.運用“五種”策略,讓數(shù)學課堂更有效[J].教學與管理(小學版),2007(7)
〔責任編輯:林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