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見到孫夜的詩集《我需要的七》,甚是歡喜。封面設計簡單而素雅,“我需要的七”幾個字,遒勁有力。厚厚一秩,為我們娓娓道來作者別樣的人生體驗和思考。
孫夜早年內(nèi)地高校任教,隨后供職于深圳作家協(xié)會,工作之余,筆耕不輟。大凡人情冷暖、世態(tài)丘壑,文人的孤高自恃、騷客的遺世獨立,皆如寒來暑往、霧雨流嵐,給他提供了豐富的思考機緣。
本杰明說:“人活著,最要緊的是尋覓到那片代表著生命綠色和人類希望的叢林,然后選一高高的枝頭站在那里觀覽人生,消化痛苦,孕育歌聲,愉悅世界?!睂τ谠娙藖碚f,這個“高高的枝頭”就是他“詩意的棲息”。在這里,他可以安然自在、無拘無束的生活著并在其中創(chuàng)造無限的生命可能。
通過他的詩集《我需要的七》,可以看出,孫夜正積極地尋求這樣一片寧靜的棲息地,那里遠離都市的喧囂、人情的冷漠,可以獲得一種最本質(zhì)、最純真的人生姿態(tài)。他的詩歌多為心靈的凈化之作,表達了詩人對故鄉(xiāng)的懷念、對大自然的贊美與依戀、對生活瞬間的把握和思考,以及對美好感情的向往和吟唱。
他懷念自己溫暖的故鄉(xiāng),獨在他鄉(xiāng)為異客,離家,變成了成長的代價。自從離開家鄉(xiāng),詩人便開始了漂泊的、自我放逐的精神苦旅。也許,對于一個遠離家鄉(xiāng)的人來說,用詩歌來排遣內(nèi)心的鄉(xiāng)愁、重新品味故鄉(xiāng)的美麗,重新尋找那些青春歲月的足跡,鄉(xiāng)愁便變得美麗而溫婉,追憶縱使貪婪心靈卻感受慰藉。在詩人心里最柔軟的地方,家鄉(xiāng)永遠是看不厭的風景,是永遠也斷不了的過去。
無處尋找
屬于童年的沙土
被逼向郊外的荒草
軌道下的睡眠
那些曾經(jīng)存在過的藍天
而今夜
我的故鄉(xiāng)被誰霸占
被誰施了咒語
像一滴油掉進了水里
我成了過客。
——《回鄉(xiāng)》
今夜,家鄉(xiāng)開始下雪
北風吹過我北方的平原
雪花一層一層地落地
城市只是一個白色的輪廓。
——《白狐(一)》
詩人身處現(xiàn)代都市林立的高樓之間,卻懷著一顆自然人的赤子之心,向往著清凈的天空和幽靜的大地。在他的詩歌中,詩人不厭其煩地描繪“合歡樹”、“蝴蝶”、“荷葉”、“玉米”、“水草”等自然之物。他以一種豁達、寬容、慈悲的心境來感應著大千世界的春華秋實。
我忘記給花澆水了
它站在陽臺上,沉默不語
望著窗外的人流
也望著陽光下的荔枝園
沉默不語
……
陽臺上,它站著哭死給我
看這是它唯一的一次語言。
——《我忘記給花澆水了》
雨水裝滿鄰村的馬槽
隔日就會傳來關(guān)于強壯的消息
豐收多么美好
炊煙總在樹梢縈繞
而玉米站在窗前
像安靜下來的農(nóng)具
豐收后柔軟的炊煙抵達遠方
那些藍色的山巒
無法渡河而來
無法從薄冰上拭步春天
燕子用唾液濡濕泥土
在人類之上建筑睡眠
——《玉米穗》
他向往簡單的生活,而當今社會,卻有著太多的誘惑,足以瓦解人們對純凈世界的向往。孫夜清醒地知道現(xiàn)實的世界不能給自己任何實在可靠的承諾,卻依然對理想以心相望,執(zhí)著不已。
但愿我能放下
這座城市的白天和夜晚
放下生活或無人知道的心事
——《題照》
我在邊界處再建一個小國
一畝三分地
種草 養(yǎng)一條水牛
——《散步》
我一直想有一間好房子
在山峰上,隔絕水源
靠天堂供應食品
那是一間大房子
木質(zhì)結(jié)構(gòu),又寬敞的陽臺
可以俯瞰遼闊的后院
食客三千,走來走去
——《我想要的房子是不是可以建造的》
孫夜的詩有著鮮明的個人氣質(zhì),他對過去時光、故鄉(xiāng)、世間萬物,都有一種難以割舍的情懷。他的表達方式也是多種多樣的,其中有個人獨白式的抒情、有龐德風似的意象串聯(lián)、有蒙太奇的時空跳躍、有漫想似的傾談……初看他的文字,似乎感覺沒有很強的邏輯性、字詞缺乏精心的錘煉。但是,當靜下心來、細細地品味他的文章,你會發(fā)現(xiàn),在他的詩歌感覺里,冷靜、睿智地暗示出詩人對生活、對世界一種“詩意”的情愫。
《我需要的七》是情感追蹤的心路歷程。這本詩集攏括了作者2007年至2010年間上百篇詩歌,可比作孫夜近二十年來堅持向往詩意世界的一次翩然回首,亦可比作詩人對未來人生的一次砥礪發(fā)硎。
正如蘇軾的《和子由澠池懷舊 》“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鴻飛那復計東西!” 既有深邃的人生底蘊,又充滿樂觀向上的精神,流露出了對生活的無限深情。他的目力和思考所及,也將會以更新、更深亦更美的姿態(tài)涌入筆端。我們期待著。
(作者單位:深圳南山區(qū)西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