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詩承載著一個人的思想,承載著一個時代、一個國家的精神。中外抒情詩作為對人類心靈狀態(tài)的直接描摹和對死亡的恐懼和對永恒的追求是人類所共有的,戰(zhàn)勝時間是人類的永久夢想。 而愛情是一個亙古的話題,愛情詩也是中外詩人青睞的題材。
關鍵詞 愛情詩 含蓄 言外之意 直白 熱情
馬克思說過:“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薄澳信g的關系是人與人之間最自然的關系”因此,表現(xiàn)兩性歡戀的愛情詩,往往借助于某些自然形象。如“在天愿作比翼鳥,在地愿為連理枝”,“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等。愛情詩,作為兩性之間靈與肉、理智與情感的辯證統(tǒng)一的沒得結晶,它就像一切人類社會現(xiàn)象一樣,總是在悲劇性的辯證進展中,向自己的對立面轉化,出現(xiàn)某些反常的自然現(xiàn)象來加以比喻的情況,即蘇東坡之語:“詩以奇趣為宗,反常合道為趣”。錢鐘書:“詩之情味每與敷噪立喻之合乎情理成反比例?!?/p>
中國是一個封建思想根深蒂固的傳統(tǒng)文化源遠流長的文化世界。中國傳統(tǒng)的儒家文化作為一種倫理道德文化,對中國愛情詩產(chǎn)生了深刻影響。
中國愛情詩雖不乏相思的閨怨、宮怨詩,但都是含蓄的、婉約的在愛情詩中多用“男子做閨音”、“詩從對面飛來”的寫法,將自己的心聲小心翼翼的表達出來。中國的愛情詩宛如中國的水墨畫,要讀它的言外之意,留白是中國詩歌獨有的表達藝術。如《上邪》
上邪!
我欲與君相知,
長命無絕衰。
山無陵,江水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 ,天地合,
乃敢與君絕!
而西方詩人關注愛情,愛情構成了西方抒情詩的主題。西方人非??鋸埖孛鑼懬槿说拿溃褧r間和情人的美聯(lián)系在一起。如考利《我的食譜》
你的憐憫和嘆息夠我一年消受,
一滴眼淚至少夠我生活二十年,
溫存地看我一眼夠我活五十個春秋,
一句和藹的話抵得上百年的盛宴,
如果你對我表示一點點傾心,
就等于又加上一千年的時辰,
在此之外是遼闊的永恒。
愛情的力量是如此偉大,僅僅一點點垂青就抵得上萬年。
再如泰戈爾的《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
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
不是生與死 ,
而是我就站在你的面前,
你卻不知道我愛你 。
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
不是我站在你面前,
你卻不知道我愛你。
而是明明知道彼此相愛,
卻不能在一起 。
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
不是明明知道彼此相愛,
而是明明無法抵擋這股想念,
卻還得故意裝作絲毫沒有把你放在心里 。
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
不是明明無法抵擋這股想念,
卻還得故意裝作絲毫沒有把你放在心里,
而是用自己冷漠的心對愛你的人掘了一條無法跨越的溝渠。
《上邪》和《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雖然都是愛情詩,但是大家會感受到明顯的不同。中國的抒情詩更含蓄,更矜持而西方的抒情詩更為直白和熱烈。這就明顯的體現(xiàn)了受到中西不同文化的熏陶而成的詩在手法上明顯的不同。中國由于儒家文化的傳承,講究“非禮勿視,非禮勿聽”也就造就了中國愛情詩的含蓄、矜持、溫柔與忠貞,而西方就是愛你就要熱情似火,沒有含蓄遮掩的必要。
再如海涅的《什么是愛?》
什么是愛?
愛就是籠罩在晨霧中一顆星。
沒有你,
天堂也變成地獄。
可愛的戰(zhàn)溧,微妙的顫抖,
這……羞怯溫柔的擁抱——
在你美麗的櫻唇上,
我慣用接吻來代替語言,
我的吻就像是從我的心底冒出的一個火焰!
……
……
愛情究竟是什么?……
沒有一個人能解答。
從這首詩中,我們能感受到愛的熱烈,毫不含蓄的表白,“櫻唇”“吻”這些字眼毫不避諱。面對愛情的傷害,西方詩人也能勇敢的面對,“愛情究竟什么”這個糾纏了人們千年的問題,至今仍沒有人可以回答。這首詩展現(xiàn)出西方詩人面對愛情的面貌——熱情、直白、勇敢。
女性的自由與追求愛情的權利,不同的時代賦予了不同的含義,隨著時代的發(fā)展,中西方在愛情方面表現(xiàn)出靠近和融合。如舒婷的《致橡樹》,“我如果愛你——絕不像攀援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表現(xiàn)了女性面對愛情的獨立,就如《簡·愛》中簡愛所說“等我回來找你時,我要作為平等的人”表現(xiàn)出獨立自主的愛情意識。
“我必須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為樹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倍@株溫柔的木棉絕不依附于橡樹,她要站在平等的地位上,與橡樹一起分擔寒潮、風雷、霹靂,共享霧靄、流嵐、虹霓?!胺路鹩肋h分離,卻又終身相依。這才是偉大的愛情,堅貞就在這里:愛,不僅愛你偉岸的身軀,也愛你堅持的位置,腳下的土地?!敝袊鴲矍樵娺€是含蓄的而非熱烈的,但是在思想上已跟隨時代發(fā)展而表現(xiàn)出忠貞之上的獨立自主,平等的愛。
“一方水土養(yǎng)一方人”愛情詩的生根發(fā)芽也要和水土相適宜,中國天人合一與西方主客二分的核心文化觀念的差異是中西愛情詩之所以不同的本質(zhì)上的具體體現(xiàn)。
參考文獻:
[1]馮國忠.淺談中西古典愛情詩的不同[J].國外文學,1985(01).
[2]袁仕萍.中西抒情詩文化精神差異探析[J].襄樊學院學報,2005(26).
[3]譚璇.中西愛情詩歌比較[J].青年文學家,2009(13).
[4]鹿憶.《一朵紅紅的玫瑰》與《上邪》的愛情觀比較[J].科教導刊(中旬刊),20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