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法余
摘要:語文綜合性學習以學生的興趣和直接經(jīng)驗為基礎(chǔ),以與學生生活密切相關(guān)的問題為內(nèi)容,以自主、合作、探究為基本學習方式,在教師指導下學生通過協(xié)作共同完成學習任務(wù)的集體學習活動。本文對在語文教學中如何開展綜合性學習進行了探討。
關(guān)鍵詞:實踐活動;利用資源;尋求新路
中圖分類號:G427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992-7711(2014)03-039-2一、教師要切實轉(zhuǎn)變教學理念
在過去的傳統(tǒng)教學中,教師一直扮演著課堂主體的重要角色,學生成了被動的接受者,是配角。新的課程標準首先要求教師轉(zhuǎn)變自身教育理念的問題,語文綜合性學習尤其要求教師做到這一點。進行語文綜合性學習活動,教師必須首先明確自己的準確定位,做到以學生為中心,抱著為學生服務(wù)的學生主體觀念;教師必須要從過去課堂學習活動的主體者變?yōu)閷W生發(fā)展的引導者,要成為學生學習的促進者和合作者;教師必須確立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的主體地位,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活動的主人,在綜合性、充分化、自由化學習中形成學生語文素養(yǎng),鍛煉學生語文能力。同時,教師還應該明確,在綜合性學習中,教師還要成為一個個性化教學的創(chuàng)新者,這對語文綜合性學習能否真正取得實效也很重要。教師只有具備了以上種種正確的教育教學理念,才能在語文綜合性學習的過程中充分調(diào)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觀能動性,較好地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素質(zhì),從而收到顯著的學習效果。
二、語文綜合實踐活動的呈現(xiàn)形式
1.課前活動?;灸J较仁窃谡n前探究實踐,相關(guān)資料的查詢,讓學生從報刊雜志、圖書館、互聯(lián)網(wǎng)上收集資料,走訪社區(qū)、工廠、農(nóng)村、采訪別人等。然后在課堂上匯報、交流、展示,如我上八年級語文課中“蓮文化的魅力”綜合實踐活動一節(jié)課時,嘗試著按以往“教師演示講解,學生觀看聽講”的傳統(tǒng)模式變成“課前學生探究,課上展示交流”,讓學生課前自主學習,自主實踐,再在課堂上讓學生自己上臺演示探索的成果。學生在活動課讓互相交流,自己感悟,這比教師硬性直接地灌輸給學生,效果要好得多,同時在展示交流過程中也鍛煉了學生語言表達能力。
2.課后活動。在學生學習語文課本某一單元之后,引導學生走出學校,如教完七年級下冊第六單元《斑羚飛渡》、《華南虎》、《馬》、《狼》之后,我?guī)ьI(lǐng)學生參加六合區(qū)靈巖養(yǎng)鹿場,通過參觀、調(diào)查、采訪,親自體驗,學生們把自己實踐活動匯報展示出來:有的是投影、速寫、調(diào)查報告、觀察日記,有的介紹有關(guān)鹿的科普知識。
我在學生情緒繳昂時布置作業(yè),讓學生帶著問題完成任務(wù),這樣效果很好。因此,這樣做,不僅僅大大激發(fā)學生學習探究的積極性,還培養(yǎng)和鍛煉了學生將語文知識與周圍生活相聯(lián)系的能力,使學生有較大發(fā)展空間。
3.課中活動。在課堂教學中進行探究語文綜合實踐活動,與前面兩種形式所不同的是課堂教學時間有限,因此課前準備一定要充分。如《義務(wù)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每冊后面有大量課外古詩,我從七年級開始注重課外古詩閱讀積累,八年級時我上了一節(jié)“趣背古詩”語文綜合實踐活動,師生相互配合,通過背誦古詩詞豐富了學生課外知識,同時拓展學生思維。
三、有效利用好豐富的課程資源
1.活用文本資源,拓寬語文學習的空間?!墩Z文課程標準》對語文課程資源有這樣的表述:“語文課程資源包括課堂教學資源和課外學習資源,例如:教科書、教學掛圖、工具書、其他圖書、報刊,電影、電視、廣播、網(wǎng)絡(luò),報告會、辯論會、研討會、表演戲劇,圖書館、展覽館,布告欄、報欄、各種標牌廣告,等等?!睂τ谵r(nóng)村中學,文本是他們語文學習最主要的資源。(1)教師要利用好文本資源,開展綜合性語文學習。如我在指導學生八年級下冊第五單元“綜合性學習·寫作·口語交際”《蓮文化的魅力》的活動時,我提前一周布置,給學習提供研究方案,按活動小組確定每個小組研究專題:指導學生以六人學習小組為單位,根據(jù)自己的興趣、愛好與特長,有分工、有合作地從蓮與文學藝術(shù)、蓮與現(xiàn)實生活、蓮與科學知識等方面去搜集、整理和探究。包括:(蓮的名稱(含學名、別名、美稱等)、蓮的歷史、品種、蓮的圖片、工藝品(含郵票、明信片、掛歷、水墨畫等)、蓮的美食和藥用、蓮的名勝古跡、蓮的詩文、故事、傳說、蓮與佛教的關(guān)系、藝術(shù)作品中的馬、文學作品中的馬等。(2)根據(jù)課題研究方案和教師的活動建議,設(shè)計制定自己的活動方案;(3)辦一份綜合性學習小報(除教材中的資源外,還可利用圖書室、工具書、網(wǎng)絡(luò)等可用資源收集有關(guān)資料,資源共享)。所以,“教材,不過是個例子”,只有充分用好這個例子,才能拓寬語文學習空間。
2.加強學科之間的整合,豐富語文綜合性學習內(nèi)容?!墩Z文課程標準》提倡“跨領(lǐng)域?qū)W習,與其他課程相配合”。語文學科不再是單一性的,而是能復合其他學科的綜合性學科。學生語文知識的獲得,學習能力的提高,語文素養(yǎng)的養(yǎng)成,不僅僅是通過語文課本,而是通過與其他學科的結(jié)合,與學生生活體驗、社會生活的聯(lián)系。因此,教師要有意識地突破學科界限,加強與各學科的聯(lián)系。通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全面提高語文素養(yǎng)。比如,我指導《黃河,母親河》實踐活動課時,我可通過與地理、歷史等學科的結(jié)合,開發(fā)其綜合性學習資源:通過地理學科了解黃河起源、流經(jīng)哪些省區(qū)、有多長,為什么有“跳進黃河洗不清”之說等;通過歷史學科了解為什么說“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搖籃”,了解黃河流域發(fā)現(xiàn)的人類文化遺址,大禹治水,以及昔日的缺口與斷流給中華民族帶的災害與苦難;通過政治學科了解人們呼吁保護黃河的聲音及當代人民對黃河的治理;還可通過與音樂學科的結(jié)合來激勵學生們的愛國熱情。通過活動讓學生明確語文學習不只是掌握課本知識,還需要利用各種有效資源提高語文能力。在讓學生獲取資料的同時,不僅要學會獲取資料的方法,還要讓學生學會如何整理資料,以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
3.利用當?shù)刈匀伙L光、民俗文化,開發(fā)綜合性學習資源。生活處處皆語文,“生活的空間有多大,語文學習的空間就有多大”,一切“自然風光、人物古跡、風俗民情”等“都可以成為語文課題的資源”,我曾組織學生去靈巖林果一帶調(diào)查,參觀六合區(qū)二水廠、金牛湖、桂子山石柱林,也利用學生去南京參加實踐活動去參觀科技館、看云錦等。利用當?shù)氐挠昊ㄊY源,開展“賞雨花石活動”、“如何給雨花石起名字”等。這些自然、社會、人文等地方資源是語文教師組織學生開展綜合性學習活動取之不盡、用之不絕的源泉。
四、因地制宜,積極尋求語文綜合性學習新途徑
《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語文課程應致力于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形成與發(fā)展。語文素養(yǎng)是學生學好其他課程的基礎(chǔ),也是學生全面發(fā)展和終身發(fā)展的基礎(chǔ)?!币虼?,我在平時語文教學中,應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課前五分鐘能力訓練是一種用時不多,學生能力卻如雨后春筍不見其長而日有所增的有效活動。在平時的語文綜合性學習中,我以小促大,在我所教的兩個班級里,具體做法是:每節(jié)語文課上課前五分鐘左右的時間,由學生輪流到臺前演說,提前一天準備,可脫稿也可讀稿,師生聽完后要發(fā)表意見和建議,并背出聽到的某些優(yōu)秀句段,按十分制打分,組長記錄組員得分,期中和期末評出優(yōu)勝小組和優(yōu)秀演說家,全班表揚。我把平時我的學生所運用的方式作一下簡單的介紹:1.時事點評;2.興趣展現(xiàn);3.佳作賞析;4.作品展示。這些活動開展極大地調(diào)動了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培養(yǎng)了濃厚的學習興趣。
五、整合信息技術(shù),走進網(wǎng)絡(luò),讓學生語文學習的平臺更廣闊
網(wǎng)絡(luò)是一個巨大的語文綜合性學習資源共享、學習交流平臺。它把語文綜合性學習的三個方面,即:語文味、綜合性、學習實踐,有機地融合在一起。它集創(chuàng)作、感悟、日記、心得、摘抄、音樂、美術(shù)、剪輯、編排等為一體,讓學生在前衛(wèi)的、全新的學習方式中學習,并樂此不疲!例如:在《說不盡的橋》的綜合性學習中,同學們上網(wǎng)收集了大量的資料,進行了詳細的歸類:橋之旅、橋與對聯(lián)、橋與詩歌、橋的傳說。然后把它們分別作成演示文稿,進行交流與分享。學生在活動中表現(xiàn)了空前的熱情,參與度大大提高。
語文綜合性學習不僅是語文教學改革的熱點,更是語文教學改革的難點,正如葉圣陶先生所說:“傾筐倒篋容易,畫龍點睛艱難,確實事實,可是為了學生的長遠利益,似乎不應怕艱難而去走容易的途徑?!弊鳛檗r(nóng)村學校,一定要根據(jù)自己學校的實際和不同學生的學習需求,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因人制宜地開發(fā)語文綜合性學習資源,靈活運用語文綜合性學習方法,不斷豐富有自己特色的語文綜合性學習,使其成為農(nóng)村學校特色文化的重要體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