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業(yè)理
摘要 搭架是火龍果栽培過程中不可缺少的操作技術環(huán)節(jié),但是人們對其重要性認識不足,沒有進行深入研究,認為是外在的輔助支撐設施,其技術含量不高,操作的隨意性很大,對火龍果栽培技術推廣應用產生了不利的影響。根據火龍果生長習性,從生產實際出發(fā),系統(tǒng)總結搭架實際經驗,首次提出了 “五度” 技術方法理論,對搭架技術原理進行了深刻的闡述,豐富和發(fā)展了火龍果栽培技術理論,具有很強的實用性、針對性和可操作性,有利于實現火龍果栽培的標準化、規(guī)范化、有機化和穩(wěn)產豐產的生產目標,有利于促進火龍果栽培搭架技術的深入研究。
關鍵詞 火龍果;搭架;空間定向;“五度”;柱式栽培法
中圖分類號 S667.9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0517-6611(2014)03-00696-01
火龍果為仙人掌科的三角柱屬蔓生植物,屬典型的熱帶和亞熱帶多年生營養(yǎng)保健型水果。在我國隨著保護地栽培技術的研究和應用,實現南果北移,在北亞熱帶、溫帶地區(qū)利用日光溫室栽培火龍果也已獲得成功,栽培面積和范圍不斷擴大,發(fā)展前景良好,是一項朝陽產業(yè),因此進一步深化火龍果栽培技術研究有著積極的現實意義[1-4]。筆者從2009年開始利用安徽科技學院教學實習基地日光溫室,引進火龍果進行栽培試驗,并對搭架技術進行了研究。
搭架是火龍果栽培管理過程中的重點環(huán)節(jié),但是人們往往從眼前利益出發(fā),過分強調短、平、快,認為搭架只是形式,技術含量不高,操作隨意性很大,忽視了搭架技術的科學應用,對火龍果栽培技術推廣應用產生了不利的影響。所以,深入進行搭架應用技術方法研究,有助于實現火龍果栽培的標準化、規(guī)范化、有機化,對普及推廣火龍果栽培技術、取得優(yōu)質高產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
1 搭架的作用原理
搭架就是通過外部材料的輔助支撐作用,引導火龍果莖節(jié)“空間定向”生長的技術方法,從而構建莖節(jié)向上生長的良好空間立體形態(tài)結構,滿足火龍果生長的透風通光等環(huán)境條件要求,協(xié)調群體生長和個體生長的矛盾,實現優(yōu)質高產的栽培目標。
1.1 支撐作用
火龍果為多年生蔓藤類植物,莖蔓呈三角柱狀,無主干,節(jié)狀式生長,枝條長度可達10 m以上,木質化程度低,無法直立生長,常依托莖節(jié)上產生的攀援根(亦稱氣生根),攀附墻壁、水泥柱、棚架或其他物體向上生長。搭架就是人為創(chuàng)造莖節(jié)向上生長的支撐條件,從而滿足火龍果植株攀援生長需要。
1.2 誘導氣生根生長
搭架使火龍果莖節(jié)延著支架攀緣向上和下垂生長,大大增加了立體空間面積,從而誘導莖節(jié)產生大量氣生根,幫助植株獲得大量氧氣,增強枝條的光合作用,促進生長,對提高坐果率和果實增大有重要的促進作用。
1.3 引導枝條下垂生長
火龍果結果部位與枝條長度相關聯,結果枝條長度一般大于1.5 m,中上部的枝條、枝條頂端和下垂枝最容易結果,因此枝條的長度、數量和良好的空間構型是取得高產的基礎,通過搭架引導枝條下垂生長,有利于延長枝條的長度,為多結果打下基礎。
1.4 有利于整形修剪
火龍果一年四季均可生長,春秋兩季極為旺盛,刺座具有很強的萌芽能力,并萌發(fā)出許多雜亂無序的分枝,通過搭架構建良好的立體空間結構有助于對植株進行修剪,平衡樹勢,合理分布結果枝和營養(yǎng)枝,從而實現營養(yǎng)生長和生殖生長相協(xié)調。
1.5 方便日常管理
搭架使火龍果整個栽培區(qū)域合理布局,莖節(jié)有序生長,群體和個體關系協(xié)調,密度合理,給施肥、澆水、噴藥、人工授粉、采摘等日常管理提供了方便。
2 搭架的“五度”技術方法
在準備栽培火龍果之前,最主要也是最基本的工作,就是籌劃并解決好搭架問題,規(guī)劃并設計好圖紙,準備好充足的材料,作到心中有形,有章可循。搭架支撐材料和火龍果植株構成了一個有機整體(類似于木本果樹的主干),成“柱狀、排狀”形態(tài),所以人們在談到火龍果栽培時并不是單指單內,導致許多優(yōu)良地方糯玉米種質沒有得到充分的利用;③關于糯玉米的研究主要集中于遺傳多樣性及自交系的選育方面,而對其實際的應用性研究較少,有待加強儲藏、保鮮方面的研究。
針對目前糯玉米研究所存在的問題,在以后的研究方向及方法上,應當注意以下3個方面:①系統(tǒng)評價我國糯玉米種質,加快培育優(yōu)質糯玉米品種,加強糯玉米雜交優(yōu)勢利用研究;②加強不同經度、緯度、地域、南北引種試驗,擴大糯玉米種質基礎,滿足全方位、多層次的不同消費及工業(yè)生產需求;③加強現代分子技術在糯玉米種質資源利用方面的研究,利用分子標記等方法研究糯玉米遺傳多樣性,并實現分子標記輔助育種。
參考文獻
[1]
李玉軍,劉婷婷,張澤志. 糯玉米起源、研究及發(fā)展概況[J]. 耕作與栽培,2010(3):52-53.
[2] 馬毅,霍建中,馮留鎖,等. 鮮食糯玉米研究現狀及高產栽培技術[J]. 種業(yè)導刊,2008(10):29.
[3] 傅同良. 33個糯玉米白交系遺傳主成分和距離分析[J]. 中國農業(yè)科學,1995,28(5):46-53.
[4] 張建華,米艷華,張金渝,等. 云南糯玉米資源的多樣性及其利用[J]. 西南農業(yè)學報,2004,17(6):712-716.
[5] 時成俏,王兵偉. 鮮食糯玉米主要數量性狀對鮮穗產量的作用及效應分析[J].安徽農業(yè)科學,2008,36(6):2282-2284.
[6] 李永洪,謝戎,唐春,等. 糯玉米主要穗部性狀研究[J]. 西南農業(yè)學報,2008,21(4):929-534.
[7] 趙佃英,李寅書,胡婷婷,等. 鮮食糯玉米主要農藝性狀的遺傳相關及通徑分析[J]. 吉林農業(yè)科學,2011,36(1):4-7.
[8] 廖原,金姣,李泉. 糯玉米漫談[J]. 云南農業(yè),2010(2):41.
[9] 王慧,鄭洪建,盧有林,等. 糯玉米種質資源的果穗性狀和淀粉品質特性多樣性分析[J]. 上海農業(yè)學報,2013,29(3):59-62.
[10] 周波,胡學安. 鄭黃糯2號糯玉米不同密度產量及品質效應研究[J]. 中國農學通報,2009,25(10):132-136.
[11] 陸大雷,陸衛(wèi)平. 基肥配比和拔節(jié)期追氮對糯玉米淀粉糊化特性的影響[J]. 作物學報,2008,34(7):1253-1258.
[12] 陸大雷,郭換粉,董策,等. 鮮食期和成熟期糯玉米粉理化特性的差異[J]. 作物學報,2010, 36(12):2170-2178.
[13] 陸大雷,郭換粉,陸衛(wèi)平. 播期、品種和拔節(jié)期追氮量對糯玉米淀粉粒分布的影響[J]. 中國農業(yè)科學,2011,44(2):263-270.
[14] 陸大雷,閆發(fā)寶,陸衛(wèi)平. 糯玉米灌漿結實期子粒淀粉理化特性變化[J]. 中國農業(yè)科學,2011,44(23):4793-4800.
[15] 陸大雷,孫旭利,王鑫. 灌漿結實期水分脅迫對糯玉米粉理化特性的影響[J]. 中國農業(yè)科學,2013,46(5):909-916.
[16] 陸大雷,孫旭利,王鑫. 基肥配比和拔節(jié)期追氮對鮮食糯玉米子粒物性的影響[J]. 作物學報,2013, 39(3):557-562.
[17] 陸大雷,王鑫,孫旭利. 基肥配施和拔節(jié)期追氮對糯玉米粉糊化特性的影響[J]. 中國農業(yè)科學,2013,46(5):909-916.
[18] 王鵬文,楊揚. 兩個鮮食糯玉米品種子粒灌漿特性的研究[J]. 安徽農業(yè)科學,2009,37(20):9427-9429.
[19] 溫大興,王鵬文,辛德財. 普通玉米與糯玉米子粒灌漿特性比較研究[J]. 安徽農業(yè)科學,2009,37(20):9430-9432.
[20] 陳雅芳,王金龍,吳錫冬. 不同施氮水平下糯玉米雜交種及親本光合特性的研究[J]. 中國農學通報,2012,28(33):44-48.
[21] 譚軍利,康躍虎,竇超銀. 干旱區(qū)鹽堿地覆膜滴灌不同年限對糯玉米生長和產量的影響[J]. 中國農業(yè)科學,2013,46(23):4957-4967.
[22] 田孟良, 黃玉碧, 劉永建,等. SSR 標記揭示的云南省、貴州省糯玉米與普通玉米種質資源的遺傳差異[J]. 四川農業(yè)大學學報,2003,21(3):213-216.
[23] 蔣思霞,倪正斌,印志同,等. 糯玉米自交系遺傳多樣性及其產量、農藝性狀與SSR分子標記的關聯研究[J]. 安徽農業(yè)科學,2012,40(6):3212-3217,3283.
[24] 吳渝生,鄭用璉,孫榮,等. 基于SSR標記的云南糯玉米、爆裂玉米地方種質遺傳多樣性研究[J]. 作物學報,2004,30(1):36-42.
[25] 雍洪軍 ,張世煌 ,張德貴,等. 利用SSR熒光標記分析90個糯玉米地方品種的遺傳多樣性[J]. 玉米科學,2009,17(1):6-12.
[26] 胡萍,劉濤,鄭曉鋒,等. 貴州糯玉米地方品種的SSR遺傳多樣性分析[J]. 貴州農業(yè)科學,2012,40(5):1-5.
[27] 吳斌,李建,柯潔,等. 西雙版納糯玉米地方品種遺傳多樣性分析[J]. 玉米科學,2013,21(2):17-23.
[28] 王兵偉,覃永嬡,覃嘉明,等. SRAP分子標記分析廣西糯玉米地方品種的遺傳多樣性[J]. 南方農業(yè)學報,2013,44(1):12-16.
[29] 許崇香,李長久.糯質玉米的研究進展[J].玉米科學,1995,3(3):16-18.
[30] 張學舜,田守芳,劉經緯,等.普通玉米育種題的研討[J].玉米科學,2001,9(3):42-44.
[31] NELSON O E, RINES H W.The enzymatic deficiency in the Waxy mutation of maize[J].Biochem Biophys Res Comm,1962(9):297-300.
[32] 田孟良,黃玉碧,譚功燮,等. 西南糯玉米地方品種waxy基因序列多態(tài)性分析[J]. 作物學報,2008,34(5):729-736.
[33] 姚堅強,鮑堅東,朱金慶,等. 中國糯玉米WI基因種質資源遺傳多樣性[J]. 作物學報,2013,39(1):43-49.
[34] 潘偉明,曾慕衡.鮮食型糯玉米果穗性狀配合力及遺傳效應研究[J]. 華南農業(yè)大學學報,2012(3):32-36.
[35] 陸芳芳,陸衛(wèi)平,劉萍,等. 糯玉米淀粉RVA黏度的雜種優(yōu)勢分析[J]. 作物學報,2006,32(4):503-508.
[36] 王兵偉,黃安霞,覃永嬡,等. 20個糯玉米自交系幾個主要性狀的配合力分析[J]. 西南農業(yè)學報,2012,25(1):22-27.
[37] 梁慶平,楊嬋. 鮮食糯玉米主要性狀雜種優(yōu)勢分析[J]. 湖北農業(yè)科學,2013,52 (9):2002-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