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可
摘 要:科學的健康體適能訓練是促進健康的有效途徑,健康體適能對人們的日常生活尤為重要,健身的目的也是不斷的提高健身者的健康體適能。本文通過研究提出科學的健身方式以期倡導建立積極生活方式,達到提高健康水平的目的。
關鍵詞:健康體適能;訓練;方法;FITT
0 引言
體適能是指神能夠有效并高效率地操作的肌體能力,通常分為健康體適能和運動體適能兩種。其中,健康體適能特指身體適應外界環(huán)境的能力,即身體有足夠的能量應付日常生活和緊張的工作,并有余力去享受閑暇時間的娛樂活動,同時關鍵時刻可以應付緊急的、突發(fā)的事情。運動體適能是為運動員所追求巔峰成績所需的體能。可見,健康體適能對人們的日常生活尤為重要,健身的目的也是不斷的提高健身者的健康體適能。
1 健康體適能
1.1 心肺適能
心肺和血管能把氧氣運送到肌肉并且可以使運動維持較長的時間。
1.2 肌肉力量和耐力
肌肉力量是指肌肉或肌肉群在一次收縮過程中可以產生的最大力量,肌肉耐力是指肌肉能夠在等長(靜態(tài))練習或動態(tài)收縮時維持較長時間的能力。
1.3 身體成分
如果體重分為脂肪體重和去職體重兩部分,體脂比就是這兩者之間的百分比關系,表示脂肪在人體中含量的多少。
1.4 柔韌性
柔韌性是指關節(jié)周圍肌肉、韌帶的運動幅度或活動范圍(ROM),因此影響關節(jié)柔韌性的因素也不單單是肌肉的緊張程度,還包括關節(jié)本身的結構以及韌帶的彈性。
2 訓練方法研究
上述四個要素中只要鍛煉其中一個,就會使鍛煉者提高機體對于外界環(huán)境適應的能力,促進身體健康水平;如果心肺適能、肌肉力量和耐力、身體成分以及柔韌性這四個方面都能得到鍛煉,則可以使機體進一步接近全面健康。下面闡述實踐此四大健康體適能要素之訓練的具體方法。
2.1 心肺適能
鍛煉心肺適能,最基礎而系統(tǒng)化的訓練方法,就是進行跑步訓練。運動強度通常用靶心率公式計算——(220-年齡)*運動強度,每周運動前都需要根據運動強度進行調整,該指標會隨著訓練進展而改變,在跑步訓練時需注意以下方面。
第一,跑步訓練前、中、后適量補水,為了防止受傷,在練習結束前要將心率降到100/min或者更低。如感到頭暈目眩(低血糖的表現(xiàn)),應立即停止練習,并補充單糖。
第二,跑步訓練的前和后都要進行針對跑步的主動肌群的靜態(tài)伸展10秒1組。
第三,肌肉力量和耐力,根據經典的肌力訓練周期理論,在安排肌力訓練的時候,我們可以采用的次序為:第一階段為肌耐力周期,包括每階段12周的解剖適應期;接下來為肌肥大周期;最后是肌力周期。具體訓練方法可參考美國體能協(xié)會推薦的肌肉適能訓練。
2.2 身體成分
機體只所以需要控制身體成分,是體內體脂百分比都或多或少直接或間接地對健康造成各種影響。實現(xiàn)減肥根本的方法,其核心就是是要實現(xiàn)機體處于能量負平衡狀態(tài)(即攝入的能量要小于消耗的能量,達到機體能量的負平衡),從而消耗機體儲備能量,而在機體內能量是以脂肪的形式儲存,進而達到減肥的目的。
在實施控制身體成分計劃過程中,最好在清晨早起空腹的情況下每周測量機體的體重并以kg為單位記錄下來,其后每星期在同樣的狀態(tài)下計量體重指標。需要注意的是,每星期適宜減重的范圍不能大于體重的1%。
在實施控制身體成分計劃過程中不需刻意節(jié)食,而是需要堅持每天抽時間做運動,我們建議采用有氧耐力練習(比如跑步、游泳之類)與力量訓練隔天一次交替進行。
在進行力量訓練時通常每次安排訓練動作5~15個,每個訓練動作負荷10~15RM(即按標準動作采用一個只能連續(xù)完成10~15次的負荷,練習10~15次),用2秒進行向心收縮(即提起負荷),用2秒離心收縮(即放下負荷),每個動作完成時間為5秒,做2~3組,組與組之間休息30秒~90秒。
2.3 柔韌性
在進行柔韌性練習時,多采用伸展性運動,目前有靜態(tài)及本體感受神經肌肉促進(PNF)兩種較安全而具效益的伸展運動訓練。在開始機體柔韌性練習之前,建議采用40%最大強度以跑步等方式進行熱身,然后再才正式開始全身性的柔韌性練習,這樣就可以取得更好的伸展效果。
伸展運動在訓練課的前期、中期及后期都需要安排進行,從大關節(jié)開始至小關節(jié)進行伸展運動,這樣做為了保證參與活動主要大肌肉能按順序依次獲得充分拉伸,肢體活動起來更為暢順。
進行柔軟度訓練最好每周不少于3次,2~3周后會有明顯的改善。
3 結語
在制定健康體適能訓練方案時要遵循FITT原則,是指在選擇運動方案時所要考慮和遵循的一個基本原則,其中包括四個方面:頻率(Frequency),時間(Time),類型(Type)。根據鍛煉者的情況,可以通過調整以上4個方面的內容來制定可行的訓練計劃,從而達到理想的健身效果。 [今]
參考文獻:
[1] 王健,何玉秀. 健康體適能[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2] 徐潔,邵慧秋等.有氧運動和力量訓練對中老年體適能的影響[J].體育與科學,2009(03)
[3] 王人衛(wèi)等.體力活動、體適能與健康促進研究進展[J].中國運動醫(yī)學,2012(04)
作者單位:平頂山學院。
(編輯:寧偉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