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佛金
《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的對話。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啟迪,享受審美樂趣。那么如何在語文閱讀教學中注重情感注入,激發(fā)學生情感的參與,增強學生的情感體驗,使學生的認知活動和情感活動相伴相隨,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呢?我在教學實踐中進行了如下四方面的感悟教學嘗試:
一、在品詞析句中感悟
語文教學要從詞句入手,在經(jīng)嘗詞句中發(fā)現(xiàn)美。有時拿到一個文本,粗粗一看,語句平淡樸實,似乎沒有什么特別之處。然而仔細讀讀,品品詞句,換一個詞語,換一個句子,換一個順序,才發(fā)現(xiàn)沒有課文中來得精彩。例如人教版豐子愷的《白鵝》中有這樣一段話:鵝的吃飯,常常使我們發(fā)笑。我們的鵝是吃冷飯的,一日三餐。它需要三樣東西下飯:一樣是水,一樣是泥,一樣是草。我是這樣教學的:1.讀讀這幾句話,找一找哪個詞連續(xù)出現(xiàn)了三次?(一樣)2.老師常常教導我們,用詞不要重復,一個文學大師是不是在這里出現(xiàn)了用詞重復的錯誤?3.去掉“一樣”我們讀讀看,哪個更好?(學生通過比較朗讀)明白了鵝下飯非這三樣東西不可。漢語真的是極具靈性,可能誰也無法想到,一個簡簡單單的詞語,由于教師的調(diào)撥和學生的意會之下,品出了文章中的味道,同時也領(lǐng)略了文學大師在語言運用上的考究。
二、在放飛想象中感悟
如果說理解比較能夠再現(xiàn)形象美的話,那么想象就可以拓展和創(chuàng)造意境。教學時我們總是想讓學生馳騁想象的風帆,去開拓最美的意境。課文的插圖是內(nèi)容的圖解,是形象化的課文語言。圖畫內(nèi)涵豐富深邃,最容易引人想象,具有創(chuàng)新的潛在因素。因此,在教學中,要利用插圖擴展學生想象,引導學生在觀察、揣摩圖意的基礎(chǔ)上,充分利用圖畫這一形象思維的載體,發(fā)掘圖畫的深層內(nèi)涵,進行合理的補充、連接、組合,進行再創(chuàng)作的思維活動。如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廣陵》有這樣兩句詩:“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這是兩個寫景的詩句,作者融情于景,借景抒情,展現(xiàn)了深韻的意境。為了開拓學生的想象,我首先要求學生觀察課文插圖展開想像:以“假如我就是詩人,那是怎樣的情景”的假設(shè)進入圖中的意境,然后具體提出三個問題:1.煙花三月的長江是一派怎樣的景色?你注意到了嗎?2.你是怎樣目送朋友遠離的?朋友的船是怎樣消失的?3.當時你的心情怎樣?經(jīng)過老師的點撥,不少學生由第一人稱想象出了形象的意境來:晚春小草碧綠碧綠的,百花散發(fā)著芳香,彩蝶輕輕的飛舞,然而這美麗的一切我都無心欣賞,我站在江邊,任憑春風拂面,只是目不轉(zhuǎn)睛地望著遠方,江中的船越來越小,小小的白帆慢慢地消失在遙遠的天邊。滔滔的江水不停地流著,一個浪花推著另一個浪花,嘩嘩地滾向遠方,朋友啊,此次分別又要等到何時相見?這美妙的想象融入了學生對美的理解和創(chuàng)造。即使學習較差的同學也能不同程度地有身臨其境之感,體會到了音外之意。
三、在反復誦讀中感悟
為學生創(chuàng)設(shè)一種美好的意境,朗讀是一種很好的形式。教師有感情地范讀,能準確地傳情達意,震撼學生的心靈,使之產(chǎn)生積極的情感體驗,引發(fā)情感共鳴。換位體驗,激發(fā)情感轉(zhuǎn)化。教學時教師可根據(jù)課文的特點,運用范讀、自讀、引讀、議讀、齊讀等多種形式來引導學生深入感悟文中的意境美。如《觀潮》一課,教學重點部分“潮來之時”,我首先讓學生體會讀,讓學生根據(jù)自己的理解,有感情地讀自己喜歡的句子,給學生自悟的機會和空間。接著指名讀、評議、復讀(讓讀得不好的學生再讀)。然后,教師范讀,讓學生看著老師讀,注意老師讀時的眼神、體態(tài)、手勢的變化等。最后,讓學生模仿觀潮的沸騰人群,跳著、叫著、揮舞著手進行朗讀。這樣引導學生反復地有感情地朗讀,使他們置身于其中,充分感受潮來之時“浩浩蕩蕩”“人群鼎沸”“山崩地裂”的壯觀場面。古人云:“書讀百遍,其義自現(xiàn)。”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讓學生反復地誦讀文章,要求學生眼到、耳到、口到、心到,使學生感知其意,感悟其情。從初知到體會,到感悟、到動情,學生的情感在不斷地變化,感受在不斷加深。
四、在聯(lián)系現(xiàn)實中感悟
我們語文老師在處理教材,解讀文字的時候應該在學生容易忽視之處,不能很好地體會文本中隱藏的感情之時,敏感地把握,挖掘生活中情景,喚起學生的回憶、想象,從而更好地理解文本,體會情感。例如人教版第七冊《貓》中有這么一句話“它(貓)還會豐富多腔地叫喚,長短不同,粗細各異,變化多端?!睂τ凇柏S富多腔”“變化多端”,這樣的詞語學生理解上并不存在問題,無論通過查字典,還是聯(lián)系上下文都能理解。然而這樣的理解僅僅浮在字的表面,對于真正地理解老舍先生對貓的喜愛之情還不夠。這時教師可以通過還原生活,還原畫面,模擬現(xiàn)實中可能出現(xiàn)的情景加深理解,我是這樣創(chuàng)設(shè)情景的:當貓吃飽喝足,心滿意足長叫一聲;(學生模仿貓叫)聽到主人呼喚,短促地叫一聲;當貓與人打架的時候,粗吼一聲;當老舍給它撓癢的時候,非常舒服,細叫一聲……學生在模擬貓叫的過程中興致非常高,于是形象地感知理解了“長短不同,粗細各異”,那么“豐富多腔”“變化多端”就其義自現(xiàn)了。讓學生體會到貓是有靈性的,這樣的貓怎么會不讓人喜愛呢?這樣既理解了文字,又體會了情感。
沒有感悟的課堂是沒有生氣的,沒有感悟的課堂是沒有收獲的。課文的容量是有限的,感悟的力量是無限的。在語文閱讀教學中,只有把情感點化出來,展示在語文課堂之中,才能讓學生享受學習語文的融融樂趣。只有情感這條“根”扎深、扎牢了,才會有“枝繁葉茂”的語文閱讀教學,才能使語文課堂充滿人文的情懷、蓬勃的活力,才能更好地實施新課程理念下的語文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