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生
日本將中小學、幼兒園及特殊教育學校的教師培養(yǎng)、選拔和培訓等統(tǒng)稱為教師教育制度。在20世紀40年代末期的教育改革中,日本將過去相對封閉的師范教育培養(yǎng)體系改革為以大學為主導的開放型教師教育培養(yǎng)體系。據(jù)2010年度的統(tǒng)計,日本580所研究生院中有424所(占總數(shù)的73.1%)、778所本科大學中有598所(占總數(shù)的76.8%)、395所短期大學中有257所(占總數(shù)的65.1%)設有教師培養(yǎng)課程。近10年來,日本教師教育政策的總體目標是提高教師的素質能力和提高教師教育課程的質量。為此,日本中央教育審議會先后提出創(chuàng)設教師專業(yè)學位研究生院制度和實行教師資格證書更新制度的政策建議。2008年度開始至今,日本已先后有25所大學開設了教師專業(yè)學位課程(專業(yè)碩士學位),其中國立大學19所,私立大學6所。2009年度開始,依照法律規(guī)定,在職教師需在規(guī)定的時間內完成“教師資格證書更新”的專題進修。2009年4月至2011年3月先后有93898名持有教師資格證書的中小學教師(含幼稚園教師)完成了法律規(guī)定的“教師資格證書更新講座”在職進修,占應參加進修總數(shù)的99.38%;未參與“更新講座”學習的590名教師,其教師資格證書失效,其中492名教師在規(guī)定時限內辭去教師職務。
一、日本教師隊伍建設的宏觀政策
根據(jù)日本《教育基本法》、《學校教育法》、《義務教育經費國庫負擔法》以及《關于地方教育行政組織及其運營的法律》等法律法規(guī)的規(guī)定,日本義務教育階段的學校教職員工資等由國庫負擔1/3,都道府縣一級政府負擔2/3,同時中小學的建校費用和設施設備等費用也須由中央財政負擔一定的比例,因此,對于日本各地中小學的建校標準和生師比例等,均由中央政府確定。目前,日本公立義務教育學校的教職員總數(shù)為70.3萬人,工資等人員經費總額為5萬億日元,其中1/3為中央財政負擔(約1.67萬億日元)。日本公立義務教育學校的每班學生人數(shù)由20世紀50年代的法定50人減少到80年代的40人,2011年度開始實施小學一年級學生每班35人的新標準。由于法定生師比的調整,教師人數(shù)和相應的人員經費的增加都需有國家財政的保障,對于財政收入較少的地方,中央政府則通過轉移支付的方式予以補助,以確保日本各地公立義務教育學校能夠達到國家規(guī)定的同一水平。
在教師培養(yǎng)方而,近年來日本出現(xiàn)高學歷化傾向。2009年日本執(zhí)政黨曾向日本國會提出法律議案,擬將目前由4年制本科大學培養(yǎng)教師的課程延長為6年(達到碩士水平),將目前2~4周的教育實習課延長至1年,將學校管理崗位的錄用條件確定為必須取得專門資格證書(學校管理)。盡管這項法律議案最終沒有能夠在國會審議通過,但近年來日本各公立中小學錄用的新教師中具有碩士學位課程以上畢業(yè)資格的人數(shù)與比率均在增加。
二、日本中小學教師的地位與待遇
日本公立中小學教師屬于地方公務員,在待遇上除享有一股公務員的相關待遇外,根據(jù)1974年制定的《關于保持和提高學校教育水平,確保義務階段各學校教職員人才的特別措施法》的規(guī)定,義務教育階段的學校教師在工資收入上享有比一般公務員優(yōu)惠的待遇,也就是教師的平均工資要高于一般公務員的平均工資。另外,到偏僻地區(qū)的中小學工作的教職員還享受偏僻地區(qū)特殊津貼,其每月的津貼額為工資與扶養(yǎng)津貼的合計額的25%以內,其所需經費由中央政府和都道府縣一級政府各負擔一半。
根據(jù)日本地方公務員工資收入情況調查表明,同為40歲左右的中小學教師的月工資收入約為44.7萬日元,一般公務員為43.9萬日元,警察為51萬日元。
關于優(yōu)秀教師表彰制度,在2000年以前,日本只有不足1/3的地方政府設有優(yōu)秀教師表彰制度。自2000年日本首相的教育改革咨詢機構“教育改革國民會議”提出“應建立對教師的工作熱情和努力給予評價和回報的體制”后,日本各地開始紛紛設立優(yōu)秀教師表彰制度,據(jù)文部科學省的統(tǒng)計,截止到2010年度日本66個都道府縣和政令指定城市的教育委員會中,已有58個(占總數(shù)的88%)設立了優(yōu)秀教師表彰制度。2006年度開始,日本文部科學省創(chuàng)設了面向國立、公立學校教師的“文部科學大臣表彰制度”,每年表彰1000名教師。對于獲得表彰的優(yōu)秀教師,各地教育委員會將分別會在晉升工資、頒發(fā)獎勵金、提供進修機會、教師資格證書自動更新等方面采取獎勵措施。
三、日本教師培養(yǎng)和資格證書制度
根據(jù)《教育職員資格證書法))(1949年頒布)的規(guī)定,日本國、公立小學、初中、高中、特殊教育學校(殘疾人學校)以及幼兒園的教師必須取得教師資格證書。
日本的教師培養(yǎng)在高等院校進行,各都道府縣(相當于國內的省市自治區(qū))均有一所國家主辦的大學開設有教師培養(yǎng)課程;其他高校經文部科學大臣認定,也可以開設教師培養(yǎng)課程。學生修完規(guī)定的教師培養(yǎng)課程,取得學分后,就可以向縣(都/道/府)教育委員會申領相應的教師資格證書。
教師資格證書分為普通資格證書、特別資格證書和臨時資格證書三大類。普通資格證書在日本全國通用,每10年更新一次;特別資格證書和臨時資格證書只能在頒發(fā)證書的都道府縣所屬范圍內有效,其中特別資格證書的有效期為10年,臨時資格證書的有效期為3年。
普通資格證書按學校種類又分為小學、初中、高中、盲、聾啞、智障學校以及幼兒同等類別;按教師受教育程度分為專修、一類、二類三個等級。獲得專修資格證書必須具有研究生畢業(yè)學歷;獲得一類資格證書必須具有大學畢業(yè)以上學歷;獲得二類資格證書必須具有短期大學畢業(yè)以上學歷。
要取得不同層次的學校以及不同種類的資格證書,都需按照文部科學省的規(guī)定在高校修取教師培養(yǎng)課程的學分。例如,要取得小學一類資格證書,必須取得教師培養(yǎng)課程中有關教學科目18個學分和有關教育科目41個學分,其中包含2~4周在小學的現(xiàn)地實習。在初中和高中的教師資格證書中,還有按教學科目劃分的規(guī)定,如初中數(shù)學、高中物理等。
為提高教師培養(yǎng)質量,加強教師培養(yǎng)環(huán)節(jié)的實踐實習能力,2006年日本中央教育審議會提出在現(xiàn)有的專業(yè)學分的基礎上再增加2個學分,通過小組討論、案例分析、現(xiàn)場調查、模擬教學、角色扮演等方式,重點培養(yǎng)未來教師的使命感和責任感以及學科指導與學生指導方面的素質能力。
另外,在職教師在一定期限內,通過在職學習,取得相應課程的學分,也可以取得上一級資格證書。
特別教師資格證書是針對不具有教師資格證書的社會上專業(yè)人員,在錄用為教師時,由縣(都/道/府)教育委員會特別頒發(fā)的證書,條件是具有學士以上學位和專門的知識技能。特別資格證書只能在頒發(fā)證書的縣(都/道/府)范圍內使用,有效期為10年。
臨時資格證書是指在聘用不到具有普通資格證書或特別資格證書的教師時,縣(都/道/府)教育委員會頒發(fā)給不具有證書的受聘人員的資格證書??h(都/道/府)范圍內使用,有效期為3年。
據(jù)統(tǒng)計,2009年度日本全國共頒發(fā)教師資格證書近20.3萬個,其中約有17萬名應屆高校畢業(yè)生獲得教師資格證書。
四、日本中小學教師的聘用
由地方政府設置并占日本中小學絕大多數(shù)的公立中小學,其教師的招聘由各縣(都/道/府)教育委員會負責。每年各縣(都/道/府)教育委員會組織公立中小學教師的招聘考試,應聘者大多為當年或近兩年取得普通教師資格證書的高校畢業(yè)生??荚囍饕擅嬖?、筆試(以寫一篇小論文為主)、模擬講課、英語、音樂和體育的實際演練等為主,同時注重參與志愿者活動或興趣俱樂部活動的評估。2009年度日本全國持有教師資格證書的15.88萬人(含過去取得資格證書的人員)參加了各都道府縣教育委員會舉辦的公立學校教師錄用考試,其中僅有25897人被錄用為教師,其錄取率僅為16.3%。據(jù)統(tǒng)計,應聘公立小學教師的競爭率為1:4.2;應聘公立初中教師的競爭率為1:8.4,應聘公立高中教師的競爭率為1:9.4。
國立和私立中小學的教師由各校自主進行招聘。
五、日本中小學教師的在職進修
日本《教育公務員特別法》中規(guī)定了教師個人及聘用者在教師培訓方面各自的權利和義務。都道府縣一級教育委員會負責制定公立中小學教師的進修計劃。
文部科學省——負責組織以校長、教導主任及骨干教師為對象的中央一級在職進修活動。同時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為了加強青年教師教職意識(師范意識)以及提高教師的學位層次,先后建立了兵庫、上越和鳴門教育大學,專門接收在職教師進入教育類碩士研究生課程學習,以取得碩士學位。
都道府縣(包括政令指定市)——負責設置和管理教育中心、教育事務所等機構,組織在職教師的短期培訓。教育中心的教學、實驗、研究、生活、娛樂等設施均比較完備,在教師培訓方面發(fā)揮著主力軍的作用。
市町村——市町村一級的教育中心主要是組織市町村設立的小學和初中教師的進修培訓和開展相關的活動,對小學和初中教師的日常進修發(fā)揮著主導作用。
教師所在學校——以校長為首的“教師研修指導委員會”負責專門指導新任教師和青年教師的教學、學生指導等實踐活動。
有關教育團體——如教員工會、教師協(xié)會等,每年都組織大量不同學科課程、教材教法等方面的講習會等活動。
進修培訓的形式與內容如下。
按任教的年限分類:新任教師的培訓;任教5年或10年及20年教師的培訓。此類培訓為硬性規(guī)定,也稱行政命令培訓。
按職務及資歷分類:骨干教師培訓;校長、副校長、教務主任培訓等。
按培訓組織層次分類:中央培訓(文部科學?。?;地方培訓(都道府縣);市町村培訓等。
按培訓內容分類:在各級教育中心進行的新教育內容、教材教法及學生指導等方面的培訓;各都道府縣派遣教師到企業(yè)、農村的社會體驗培訓;在大學進修基本課程的培訓和獲取高一級學位的培訓;校長、副校長、主任課程培訓等。
按培訓的具體形態(tài)分類:校內培訓;校外培訓;個人自我進修提高和國外培訓等。
接受培訓的時間除了新任教師培訓統(tǒng)一為一年外,其他無統(tǒng)一規(guī)定。由各級教育中心組織的培訓多為1周到3個月,社會體驗培訓一般在6個月以上。
自2009年4月開始的“教師資格證書更新講座”在職進修培訓,法律規(guī)定在職教師的資格證書在期滿前的2年內必須完成30個小時的“更新講座”學習,具有舉辦“更新講座”資格的機構必須是文部科學省認定的機構;講座內容包括12小時以上的對教育政策動向、教師工作、學生變化和校內外協(xié)作機制的理解等以及18個小時以上有關學科指導、學生指導及其充實其他教育活動的內容。對于偏僻地區(qū)學校教師的該項培訓,文部科學省專門列出預算給予補助。
六、日本中小學教師的流動制度
日本近94%的中小學為公立學校,公立中小學教師一般要按期流動。日本的公立小學和初中一般是由市町村一級政府負責設置,因此公立小學和初中教師的流動,一般是在市或町(或村)范圍內的學校間流動,但根據(jù)需要也有跨地區(qū)流動的情況;公立高中一般是由都道府縣一級政府負責設置,因此公立高中教師的流動,一般是在縣或都(道、府)范圍內的學校間流動。以東京都為例,都立高中的教師一般在7~8年左右就要從一所高中流動到另一所高中;高中校長一般4~5年就要流動一次。新任教師和新任校長或新任教導主任一般要從地點偏僻或條件較差的學校做起。東京都內的中小學,雖然根據(jù)所在區(qū)、市、村的不同,分別為區(qū)立中小學、市立中小學、村立中小學,但鑒于東京都的實際情況,東京都教育委員會制定的公立中小學教師定期輪崗綱要將東京都劃分為ABCD四個大區(qū),規(guī)定中小學教師必須(特殊情況下除外)在其中的3個大區(qū)內的學校里分別工作過3年以上,并且規(guī)定在同一個學校連續(xù)工作8年的,必須流動(已在3所學校輪過崗的教師可延長到l0年)。另外,新任教師的第一次輪崗必須是D區(qū)(偏遠的島區(qū))的學校。
但是,日本國立和私立中小學教師的流動較少。
七、幾點思考與建議
第一,日本的教師資格證書更新制度,對于督促在職教師主動學習、不斷更新知識結構、學習和借鑒其他教師的教學方法以及了解教育改革發(fā)展動向與宏觀教育政策,都具有積極的意義。特別是對于不適合繼續(xù)從事教師職業(yè)的人,可以從法律法規(guī)層面,建立退出機制,摒除教師資格證書一勞永逸的弊端。
第二,日本中小學教師的定期輪崗制度對加強各學校教師之間的交流和保證公立學校之間師資水平的相對平衡發(fā)揮了重要作用,也是日本解決義務教育階段教育公平問題的一個有益經驗,值得我們參考與借鑒。
第三,進一步提高教師培養(yǎng)課程的質量和強化教師培養(yǎng)課程的實踐性取向,是日本教師教育目前面臨的主要課題。日本教育大學協(xié)會提出的教師教育課程模式概念圖,可供我們構筑的教師培養(yǎng)課程模式提供參考。
(責任編輯 甘 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