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秀珍
(臨沂市第六實驗小學,山東臨沂,276017)
網絡是一種新的技術工具,是由人發(fā)明出來的,本身不是什么洪水猛獸,它給青少年德育工作提出嚴峻挑戰(zhàn)的同時,也帶來了巨大的機遇。利用網絡開展學生德育具有傳統(tǒng)思想教育工作不可替代的優(yōu)勢。我們應當趨利避害,加強引導,把青少年的德育工作與現(xiàn)代網絡結合起來,利用網絡的平等性、開放性和互動性的特點,寓教育于網絡,通過網絡來開展生動活潑的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
傳統(tǒng)德育模式的特點表現(xiàn)為封閉性和一元性,與信息社會的開放性、多元性不兼容。因此,必須使德育從信息隔絕的世界轉向直面“讓人歡喜讓人憂”的外部世界。針對學生走出書本、走進網絡,以及面對撲面而來的信息所感到的無所適從或饑不擇食的現(xiàn)狀,德育要敞開思維的大門,要走進由不同的社會、歷史、現(xiàn)實和未來不同階段所構成的信息時空,讓學生經受信息的沖擊和“洗禮”,從而增強對不良信息的抵御力。
德育可起于認知但不可止于認知,踐行既是德育的重要途徑,也是德育的重要目的。不良信息最容易從認知和踐行脫節(jié)之處打開缺口。重踐行而達知行統(tǒng)一是青少年遠離不良信息的重要保證。
傳統(tǒng)德育常常強調青少年接受自上而下的教育,強調接受現(xiàn)成的觀點和經驗,但卻忽視培養(yǎng)青少年的反省、批判精神。學會主動選擇媒介、選擇信息,并對其內容進行反省、批判和處理,這是信息時代現(xiàn)代人必備的自我保護和生存與發(fā)展能力,也是國際教育的大趨勢。由此可見,培養(yǎng)學生具有獨立的批判精神,就如同在人的大腦中筑起一道“防火墻”。
德育的基礎是道德教育而不是培養(yǎng)那種無限拔高的“虛擬人”(現(xiàn)實中基本不存在的人)的教育。人們賴以生存和發(fā)展的各種道德如職業(yè)道德、網絡道德、行為道德等都必須建立在良好的基礎道德之上。因此,面對網絡不良信息的挑戰(zhàn),德育應特別重視學生良好道德品質的培養(yǎng)。
人機對話是個體網絡化學習的主要方式,故由人—機組成的網絡天地構成近乎完全自由的個人世界。因此,面對無孔不入的網絡不良信息,唯有自尊、自愛、自律、自信和自強方可拒其于千里之外。而培養(yǎng)自律精神的關鍵則是提高學生自我教育及自我管理的認識和能力。
信息時代的學校德育,既要研究世界網絡化、信息化、一體化和學習遠程化、個性化、交互化的發(fā)展趨勢、特點及對德育的影響,也要研究青少年受網絡不良信息影響的深層原因和探索最優(yōu)化德育的內容、手段與途徑。因此,目前德育的重點是加強對青少年的文化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從教育學和社會學的角度看,這“四大教育”也是青少年社會化的重要內容。要防止青少年受到網絡不良信息的沖擊或影響,要防止其網上行為失范,就需要在青少年思想上筑起政治防線、道德防線和法制防線,而文化教育則是這“三大防線”的基礎。
一個人的文化素質與其政治覺悟、道德修養(yǎng)、生活行為方式等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文化素質低往往影響政治素質和道德水平的提高及法制觀念的增強;往往導致視野狹窄,情趣低俗;往往導致意志力低,自控能力差,容易受到網絡不良信息的影響。因此,加強文化教育對優(yōu)化青少年的網上思維方式、生活方式和行為方式,促進青少年利用現(xiàn)代學習手段和技術自覺學習中國及世界優(yōu)秀文化有著重要意義。
由于在信息傳播速度與廣度上的巨大優(yōu)勢,因特網不可避免地成為了一個重要的政治舞臺或工具。沒有正確的政治觀念、信念和信仰,面對各種政治信息,就會是非難分,就會在豐富多樣的甚至激烈沖突或對抗的政治信息中迷失方向。因此,應加強政治教育以提高青少年網絡化生存下的政治覺悟和政治分辨能力。
道德意志薄弱的個體極易受到不良信息的干擾和影響,容易在網上發(fā)生不道德行為和不文明現(xiàn)象。而意志堅強的個體則能克服各種不良信息的影響,能夠堅持遵守正確的網絡道德規(guī)范。因此,加強道德教育對克服網絡不良信息的影響和防止網上失范現(xiàn)象的發(fā)生具有特別的意義。
法制教育的目的之一是增強學生的法制觀念,而增強法制觀念則是提高學生守法水平的前提。因此,加強法制教育對于控制、調整、矯正學生網上行為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不難看出,上述“四大教育”是一個整體,它們是相輔相成的,缺一不可。開展“四大教育”,需要學校、家庭和社會三者緊密配合,才能把這項工作做得扎實有效。
廣大教師特別是信息教育工作者在提高自身網絡知識的同時,也要教育引導學生正確看待網絡時代,幫助學生學會利用網絡,因勢利導,積極規(guī)范青少年的上網活動。
作為教師,我們只有掌握了網絡工具,才能與學生共用同一個網絡平臺進行交流,并有針對性地開展對學生的上網指導。自從2013年以來,我校為每位教師配備了電腦,為每個教室配備了多媒體,還花費大量的資金建設了能供100多人同時上課的兩個微機室。由于采取了這些措施,目前,我校98%以上的教師都會上網,其中不少人會利用網絡制作課件或主頁。在了解網絡的同時,教師為人師表,也必須率先垂范,做好學生網絡道德的模范。所謂“先莫先于修德”,塑造靈魂的工程師必須首先具備高尚的網絡道德,從而對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為了規(guī)范教師的上網行為,學校還制定了教師上網的若干規(guī)定,保證了教師對學生上網的正面導向作用。我校已對全部教師進行了數(shù)次網絡知識的培訓,并在學生中普及網絡法律知識和有關規(guī)定,規(guī)范學生的上網行為,使他們養(yǎng)成道德自律的良好習慣。
學生上網最初帶有盲目性,所以要向家長和學生推薦優(yōu)秀少年兒童網站,如雛鷹網、少兒網等十幾家兒童網站。正如一位家長指出的:“如果我們有更多的優(yōu)秀的少年兒童網站,孩子們就沒有閑暇時間瀏覽成人網站!他看自己喜歡的內容還看不過來呢?!?/p>
在當今網絡時代,僅僅對青少年上網活動進行引導和規(guī)范是不夠的,小學教師和德育工作者還應該主動出擊,利用網絡提供的免費資源,如免費主頁空間等,建立自己的主頁,通過網絡推動小學生網絡道德素養(yǎng)的建設。去年,我校少先隊大隊部率先進行了這方面的嘗試。我們給自己的主頁起名為“雛鷹展翅”。通過這個網頁我們可以了解上級的精神、展示隊員的風采、闡明隊員的觀點、傾聽大家的建議、反饋家長的心聲。
充分利用一些好的過濾軟件,有效地阻擋色情、犯罪、毒品、邪教、反政府等不良信息, 同時過濾網絡游戲、聊天室等,還青少年一個潔凈的網絡空間。
積極、深入地研究德育在網絡環(huán)境中的特點和規(guī)律,轉變德育觀念,不斷拓展德育時空,全面優(yōu)化網絡德育的內容、途徑和方法,將德育教育滲透到媒體教育和信息教育中,積極探索并建立適應網絡化生存的德育新模式,主動占領網上陣地,變堵為導,利用網絡開展學生德育工作,這是網絡時代德育工作者面臨的嶄新課題。